《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格的精神分析

2018-07-27 11:27宋璐瑶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自我

摘 要:《德伯家苔丝》是英国著名诗人、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富盛誉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灿烂瑰宝。小说讲述了俊俏懵懂的乡村少女苔丝在不幸被诱奸后惨遭丈夫抛弃最后愤然杀死凶手的故事。其中的情节冒犯了许多维多利亚的时代的道德观念,在当时引起强烈冲突,可小说所表达的反对封建宗教、反对封建道德、反对资产阶级法律的精神却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其反抗精神及追求人性解放的做法在今天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入手,全面剖析女主人公苔丝的复杂人格即本我、自我、超我的多面关系。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探索女主人公苔丝悲剧的原因,不但对作品有了更成熟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青年人思考人生方向与价值也具有诸多现实意义。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悲剧原因

作者简介:宋璐瑶(1992-),女,山东人,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2

一、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先后在其著作《精神分析导论》、《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了潜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唯乐原则以及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这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理论并大大促进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梦的解析》的出版也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正式形成的标志。总的来说他不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人物,更为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弗洛伊德看来,心理的两大分区是意识与无意识,早期的心理学家为患者诊疗时发现患者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所有情绪与经验。如果患者在被催眠的状态下能够回忆并向医生讲述相关经验的话,那对他的病情是有好处的。但是往往患者会自己将这些比较消极痛苦的情绪排挤到意识之外,这些情绪与经验均潜伏在无意识中,也就形成了病癥。通过这个例子就比较好区分意识与无意识(或称为“非意识”)。意识即与人类感知有关的心理,它既包括现在可以意识到的部分,也包括虽然目前不明显但今后可以通过活动回忆起来的部分;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是指人类原始的盲目冲动、本能以及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欲望。而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法律道德、社会规矩并不能够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被压抑是无意识的雏形。但是我们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的无意识,一种是潜在的,但可以转变为意识的无意识;还有一种是被压抑的,无法仅仅靠自己就能转变为意识的无意识。”(弗洛伊德,2016)我们把前者称为前意识,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所以潜意识即无意识。如此,弗洛伊德便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在搞清楚这几个概念之后,本文的中心,即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论中的本我、自我及超我也就一目了然了。本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代表本能和欲望,作为人格结构的基础属于完全无意识或潜意识,受唯乐原则支配。自我是本我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从一个程度上覆盖了本我;自我代表着也许被称作理性和常识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大部分有意识。而超我则可以看成是自我的升华。“我们假设在自我中存在有不同的等级分化,并可以称之为自我的理想状态,或者超我。”(弗洛伊德,2016)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人格结构的部分这三者是密不可分、共同作用的。

二、善良怯懦的本我

本我所遵循的是唯乐原则,而在这个作品苔丝短暂的生命中,多半都充斥着迷茫与苦痛。贪婪无知的父母亲手将她送入虎狼之口,随即便被禽兽般的亚历克诱奸了。十六岁的乡村少女年幼无知,由于贫困的家庭让苔丝一忍再忍,朦胧中她仿佛不知道对或者错,使得亚历克轻浮的调戏她也屡屡得手。亚历克对苔丝的性侵犯给苔丝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无法弥补的,包括后来孩子夭折而苔丝却不得不自己为孩子做洗礼的那种悲哀到底的心情。文中的细节描写将这种情绪表露无遗:“她把篮子和行李卷没精打采地放在狗车上,自己也踏了上去。两人并排坐在一起。她现在不再怕他了。而她的悲哀也正在于不再怕他”(哈代, 2001)。直到后来苔丝回到自己的家乡,那种痛苦便更加清晰,除了自己内心的苛责,各种流言蜚语也不断地向她袭来。她作为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权利都得不到满足,无奈苔丝把这些欲望都压制在潜意识中活得非常谨慎、小心翼翼。

虽然不管从表面还是实质上看苔丝都是那么的痛苦无辜,但我们如果从本质上探讨苔丝的本我,便会发现它是无知的、轻信的。她固然善良懂事,但是她的感情方面也是比较脆弱的,容易被人引诱。苔丝第一次见亚历克的场景时,她心中的复杂情绪已经溢于言表了:“那是一个高个子年轻人,抽着烟。他差不多的说脸膛深色;两片厚嘴唇,虽然红而光滑,样子却没有长好;其实他不过二十三四岁,但是嘴上却早已留了两撇八字胡,修剪得整齐;虽然他全身的轮廓带着一些粗野的神气,但是在他脸上和他那双滴溜溜转的眼睛里,却含着一种特殊的力量”(哈代,2001)。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处于弱势的苔丝在拒绝富家公子亚历克的强势气场,可她同时也接受了亚历克的引诱。我想应该有一个瞬间,苔丝是真真实实爱着亚历克的。就像陈艳老师评论得那样:“苔丝爱着她痛恨的男人,她憎恨他对她强暴的同时,也有了初次性的体验。苔丝这个十六岁的少女,生命浴火痛苦地在体内燃烧,她拒绝被拖入,却又为之着迷而情不自禁地参与”(陈艳,2009)。这便是苔丝善良但是却怯懦,甚至于有些软弱的本我了。却不要小看着本我的力量,它也在暗处默默地积攒能量,蠢蠢欲动地等待着一个爆发的绝佳时机。

三、压抑矛盾的自我,发展不完整的超我

自我与超我间的紧密联系,让我们不得不将其放在一起来共同探讨。回顾本我就可以得到自我的概念:自我存在于本我的表面,并从本我中产生了知觉系统的核心;自我并没有完全包裹住本我,只是在一个程度上覆盖了本我。而超我,则是自我的理想或完美状态。

分析过苔丝的本我,我们知道它是无知又软弱的。尽管在那个现实中她有着种种无奈与辛酸,但苔丝命运的悲哀,跟她自己缺乏智慧也是分不开的。而苔丝的自我应该说是矛盾又压抑的。在我看来,矛盾与压抑都来自于以下几对对抗关系:热爱或憎恨亚历克的对抗关系;再到后来顺从或拒绝亚力克的对抗关系;体谅或埋怨安琪儿的对抗关系。以及到底该如何面对自己已经失去贞操的身份。悲哀的是,苔丝并不擅长发展健全自律的自我,也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苔丝的自我是脆弱的,所以这使得她在某些关键点上不够坚定。在她被亚历克诱奸后苔丝的自我便劝告自己应该远离他、痛恨他。而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并不坚定,她有时也会压抑自己对富足生活以及对亚历克的渴望,尤其是当她再次遭遇挫折时。当农场主欺负她的时候,她不由自主地想到如果她答应了有钱有势的亚历克做他的太太,那有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那她一定会高人一等,彻底摆脱这样屈辱的地位,名正言顺地过着富裕的生活;就算是对于这个看不起她的世界她也可以扬眉吐气了。“可是,不能!她气喘吁吁地说,我不能嫁给他,他太讨厌了”(哈代,2001) 此处充分体现了苔丝本我的欲望跟自我之间的那种矛盾斗争。正是因为恐惧所以才表现得十分气愤;也是因为向往才故意回避。在如此窘迫的环境中,这样的苔丝实在是令人怜悯。

而苔丝矛盾压抑的自我也体现在她是体谅或埋怨安琪儿的对抗关系中。单纯无知的苔丝认为她的丈夫亚力克会像她一样宽恕自己,甚至在新婚之夜当亚历克坦白自己的过去的经历这件事还给了她一部分说出自己被诱奸的勇气。亚力克的表现令苔丝震惊恐惧,却也在情理之中。这个生长在牧师家庭,中规中矩,恪守教义的小儿子,虽然谈吐外表上看起来跟他的父亲哥哥截然不同,但事实上宗教对他的影响也是深入骨髓的。以至于当他得知真相的一瞬间,愤怒悲伤如洪水般一下子冲垮了他的认知;他来不及体谅心疼苔丝的遭遇便开始逃避这一切,抛弃了苔丝。如果没有后来身处异乡、差点夺走他性命的那场重病,恐怕安琪儿也无法发现,自己内心深处仍然如此真挚的、热烈地爱慕着苔丝。苔丝不是不怨恨安琪儿的,在苔丝给安琪儿的最后一封信中苔丝的怨恨与绝望到了顶点:“唉,你为什么待我这么残忍啊,安琪儿!我不该受到这样的惩罚……我永远也不能宽恕你!你太狠心了,实在太狠心了!我要竭力将你忘掉,因为我从你手中得到的只是委屈不公!”(哈代,2001)可是一切都遲了,苔丝的自我再次屈服于本我,更不用说那从未发育完全的超我了。她本可以靠劳动自食其力的,但是现实是她又回到了亚历克的身边,做了他的情妇。而当安琪儿找到苔丝忏悔时,苔丝积聚多年的本我力量完全的控制了她的全部人格。她想要报复,她就那样不计后果地去做了。最终杀死了她认为的罪魁祸首亚力克。如果说亚历克奸污了她的身体,那么安琪儿则霸占了她的灵魂。失去了贞操后,苔丝便挣扎在自己是否还纯洁的边缘。安琪儿则用切身行动泯灭了她最后的一点幻想。是亚历克与安琪儿合手杀死了苔丝。

其实苔丝的超我曾在她被亚力克诱奸后独自返乡并坚持生下孩子的那段时间内占据过主导地位,甚至她后来在奶牛场做挤奶女工的那段时间里自我与超我也是表现良好的状态。只是后来苔丝顺遂着命运一次次做出了选择后,她集聚已久才本我逐渐的领导了自我与超我。哈代在这部作品里运用了一系列最不幸的偶然事件,嘲弄了正常的可能性。倘若苔丝的父亲那天没有被告知自己是没落贵族的后代;倘若在那场舞会上安琪儿选了苔丝成为他的舞伴;倘若安琪儿宽恕了苔丝过去的经历;再倘若苔丝一直坚持洁身自好、自食其力呢?那就没有了这么悲壮绮丽的故事了。在哈代看来,一定要这样才能将那个矛盾的苔丝,内心做着痛苦对抗的苔丝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冲突对抗不仅表现于苔丝,更来源于哈代,来源于那个时代自然与文明、道德与冲突的激烈碰撞。

四、总结

苔丝的悲剧是多方面共同造成的。仅从她个人来看,表现为本我、自我、超我的不协调、非健康发展所致。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连接地带,也是联系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导体,倘若自我难以协调本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使潜意识占据领导地位,就势必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通过深入分析苔丝的人格,本文试图揭示主人公的无意识思维过程,研究人类的本能冲动与道德制约之间的矛盾冲突,找出苔丝人物悲剧的根源。本论文最后得出结论:苔丝拥有懦弱的本我、软弱屈服的自我和发展不完全的超我,其人格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她悲剧的结果。人格的三部分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苔丝的性格,并知道了他的行为。苔丝的悲剧警示我们:只有实现三者间的动态平衡,建立起健康的人格,才能有效规避风险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参考文献:

[1]陈艳. 2009.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苔丝的多重人格[J]. 世界文学评论. 第2期.

[2]托马斯·哈代. 2001. 德伯家的苔丝[M]. 伊犁: 伊犁人民出版社.

[3]王淇. 2017. 用精神分析法释义苔丝的悲剧[J]. 产业与科技论坛. 第16期.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016. 精神分析导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016. 自我与本我[M]. 北京: 台海出版社.

猜你喜欢
德伯家的苔丝自我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