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茶文化推广中的作用与“微茶楼”实例分析

2018-07-27 03:16卢雪强黄虔菲王岳飞
茶叶 2018年2期
关键词:茶楼茶文化微信

卢雪强 黄虔菲 王岳飞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杭州 310058)

1967年,新媒体(New media)这一概念作为新词首次出现是在美国,应用于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随后开始流行并迅速扩展,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被使用[1]。对于新媒体本身的界定和定义,学术界尚无定论。尽管如此,人们普遍认为新媒体其自身的概念和定义主要是与传统媒体有关,也就是相对而言的。在新媒体中,传播媒介由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变成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类新媒介,传播者则由报社、新闻社等权威媒介机构变成了传播体系中的所有人。新媒体是在新型媒体技术出现和发展以及支撑下形成的新媒体产品和形态,其中包括数字媒体、触摸媒体和移动媒体等。

新媒体的显著特点包括有数字化、存量大、多样性、高时效性和强大的互动性。而这些特点正是基于其数字化的本质特性,新媒体因而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了承载量大、传播碎片化和虚拟化的特点和成本低,效率高,更新快,检索便捷的优势[2]。新媒体在例如茶文化一类的传统文化传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独特作用,能使文化在其被传播时更具象, 更易读,更富有趣味性,从而扩大传播范围,扩增传播人群,同时达到提高传播速度和有效性的作用。

1 茶文化与新媒体传播

1.1 茶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在人类品饮茶、利用茶、生产茶和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与茶相关的民俗、艺术、文学、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学,以及茶叶生产方法与科学等一系列以茶为载体的意识形态与科学知识, 被统称为茶文化[3]。茶文化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在不断发展中使茶从一简单的农产品和饮品其内涵不断得到扩充,逐渐成为了不仅满足物质需求还迎合了大众精神需求的一种独特商品。 虽然在信息社会,文化创造经济价值十分寻常,但像茶文化这样与一种实体物质结合紧密, 却又超脱于这种物质本身,社会普及程度又如此之高的文化经济,可以说非常少见。

1.2 新媒体的特点

1.2.1交互式创新 新媒体为个人提供发声平台和机会,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本来存在的界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原来的观众和听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消费者,而可以与传者交流互通,并对接受的信息能主动有所选择,甚至进一步转变成信息传播者的身份[4]。同时,新媒体其在产品设计上具有的以人为本、增强互动的理念,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基于公众需求,广泛且持续地手机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再提供更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5]。因而,在设计和创新上,新媒体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也逐渐倾向于平台化、社交化、垂直化、个性化。通过将核心需求的服务做好来体现新媒体的最大价值[6]。

1.2.2广泛化推广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产品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能够通过新媒体产品应用渠道,来解决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休闲上的各类需求。 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不仅面面俱到,且内容丰富[5]。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闲暇时间少,难以拥有较完整且相对较长的时间去耐心进行深度阅读,并接受大量信息。如今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供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发散的,可以较好地适应现代人群微阅读的习惯。在广泛的新媒体宣传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手机,来获取热点新闻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各类信息。

1.2.3高效性传播 研究新媒体产品时我们不难发现,在操作上具有较好的友好性、交互性和便利性的界面,在新媒体产品设计、推广使用和信息传播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新媒体让用户通过简单的途径和简便的操作获得信息,这就让文化传播的方式变得更快捷,同时也让文化传播的范围变得更为广泛,受众更多,使信息传播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7-8]。这决定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相对于传统媒体有即时性的优势,可以做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同步进行传播。

1.3 茶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1.3.1网站 网页传播是网络媒体传播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即便是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日,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网页浏览从而获取和发布信息也是十分普遍的网络行为。通过搜索引擎百度(www.baidu.com)输入关键词“茶文化”+“网”进行搜索,显示有330万条结果。包括中国茶文艺网(www.chawenyi.com)、中国茶网(www.zgchawang.com)、中国茶道网(www.chadaowang.com)等。网站内容包含茶叶相关知识、茶文化、茶业讯息、茶叶鉴评以及各类与茶相关的文章、图片、新闻等信息,用户可通过搜索快捷定向地进入这些茶文化网站,获取较为全面系统的茶文化信息。

1.3.2微博 微博是现代互联网社会的重要社交平台[9]。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跃人数共3.76亿,占超过互联网用户总数的50%。这些用户中,30岁以下的用户比例超过八成,他们是微博的主力人群,其中男性用户规模稍高于女性。

传统网页更新速度慢、互动性差,而微博在这一块正好相反,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微博现已成为推广茶文化的平台之一[10]。在新浪微博(weibo.com)搜索茶文化相关用户,显示找到超过一万条结果。 与茶相关的用户中,主要由茶企官方微博、茶企企业主、茶文化茶艺教育机构及教师、茶文化爱好者、茶友以及茶文化宣传微博组成。 同时也不难发现,由于微博用户群体、关注热点、其他新媒体的影响等多种可能因素,在用户微博或是热门话题中对茶文化的讨论并不多见,对于茶文化的微博传播,目前迫切需要更多与微博用户习惯更为一致的宣传手段和方法。

1.3.3微信 微信是一款主要为智能手机开发的即时通讯应用软件。据2017年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应用程序App中微信使用率排在第一位,在社交媒体中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也是第一。 微信的高使用率以及极高的用户黏性使得其成为各行业的“争夺热点”[11]。微信的公众账号是个人、企业或政府组织建立的一对多信息发布与互动平台。随着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广泛化,人们已逐渐习惯通过个人订阅的微信公众号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

通过在新榜(www.newrank.cn)网站对公众号进行搜索,微信内名称或功能介绍中含有“茶文化”三字的公众号约70万个。然而,根据新榜统计公布的《2017年中国微信500强年榜》[12],其中并没有看到以茶文化为宣传主体内容的公众号,可见在茶文化普及和推广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2]。通过对微信茶文化相关热文的传播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微信平台上传播茶文化还存在着一些现象。首先,热文内容主要是随笔短文和健康养生讯息,对茶文化的解读也经常集中在精神层面或是修身养性等方面。最后,虽然茶叶行业微信公号数量多,但影响力较低。同时,微信茶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养生泛化、营销过甚等问题。基于这些存在的问题,茶叶行业应有意识地在内容建设、营销方案等方面多策略地改善茶文化传播的导向,提高主导力[11]。

2 茶文化新媒体“微茶楼”的建设

2.1 微茶楼概况

2012年1月,微茶楼官博(@微茶楼)和微空间在腾讯微博(t.qq.com)正式发布。在官博上中,设有“午间茶”、“今日茶闻”等栏目。后续在腾讯开通了微频道及微信公众信息平台,并在新浪微博开通了“微茶楼”,在杭州本地生活社区网站“19楼”设立了微茶楼论坛。

微茶楼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上在茶言茶,先后推出了“博士讲茶”、“每周一品”、“品茶论道”、“晒家乡茶”等话题进行内容发布并引发讨论,编辑电子周刊。微茶楼微博主要由官博的轮值编辑撰文运营,同时也有茶博士约稿和茶客投稿等方式。每日介绍茶馆文化、精美茶席、茶器知识、名优茶品、上茶礼仪、茶学知识等,并汇编茶业新闻,融合了茶知识、茶文化、茶科学、茶健康、茶资讯和茶时尚等。同时,在运营微茶平台时,为提高微茶楼的学术性和权威性,诸多茶业界资深专家也受邀作为微茶楼茶博士、茶顾问、茶理事、茶学士,参与到微茶楼的建设中。

2.2 微茶楼内容建设

2.2.1线上 推出“每周一品”、“品茶论道”、“博士讲茶”、“晒家乡茶”等各类话题外,微茶楼于2011年11月5日创办电子周版,迄今已共编发318期,以清新淡雅的版面,优美流畅的文字,得到了客官们的一致好评。2012年的1月,在前期筹备之后正式开办了微茶楼官博和微空间。微茶楼官博在腾讯微博推出#早间茶# 、#午间茶#、#晚间茶#、#今日茶闻#等栏目,在文章编写和发布上,采用了如官博轮值编辑撰稿、茶博士约稿和茶客投稿等多种形式,于微茶楼空间内与茶友及网友们分享讨论茶叶信息,以期包罗茶百科,领步茶时代,同时也发动了大众的积极性,引导大家更加关注、爱护茶楼。同时,微茶楼也以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借助新网络技术开展了一些茶文化推广活动。这些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热议和讨论,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和反响,对茶文化传承和茶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全国斗茶赛

2012年1月7日,微茶楼(微博账号)在腾讯微博举办第一届“全国斗茶赛”,至今共举办33届。斗茶赛形式为由微茶楼发布本届主题,在官博发布活动公告(图1),两方持相对观点进行辩论,双方选手发言后,#微茶楼##全国斗茶赛#主评委,代表三位评委和监事长宣布,本场斗茶赛结果,并公布擂主方和攻擂手最佳斗茶手。

图1 微茶楼第二十三届“全国斗茶赛”公告微博

(2)“茶墨俱香”微茶楼全国书法大赛

为进一步传承“国粹”、“国饮”,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渗透和升华,以现代网络新媒体传播方式,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微茶楼在2013年6月至8月举办了“茶墨俱香”微茶楼2013年全国书法大赛活动。参赛方式包括网上参评与线下参评,网上参评需把与茶相关的作品自行拍成照片上传给微茶楼官方微博并注明书写内容和作者简介。网上评比根据评委组织网上投票,观众点击评议及专家评审等结合,进行评奖,获奖作品在微茶楼官博和慈溪市茶业文化促进会网站上进行展示。

本次书法大赛共收到超过百幅的作品。参赛者有书法名家也有草根书法爱好者,作品既有各种茶诗茶联,也有各类茶语;有浙江省内作品,更有北京、广东、江西等省外作品。截止10月16日14点整,根据腾讯微博数据统计,获得第一的参赛作品转播评论数量1670次。

(3)#微茶楼##寻梅#摄影大赛

2014年2月初,微茶楼举办#微茶楼##寻梅#摄影大赛,共收到作品120多幅,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20件,并在微茶楼官博上公布评选结果,同时获奖作品还在杭州九曲红梅茶文化展示馆进行了展出。

(4)最美茶园评比活动

2013年7月,微茶楼在微博线上举办“最美茶园评比活动”,对所有人开放,不受任何职业、年龄、国籍、所在区域的限制,参赛作者可自行在#微茶楼##最美茶园#话题下上传照片,并附拍摄时间、拍摄地点等相关介绍,同时也可以将参赛作品发送至微茶楼微信,又微茶楼收到后在官博发布。活动共收到作品33件。作者从独特的视角用相机为广大微友呈现了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茶园美景。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本次活动的参赛作品在网络上转发评论数共计十余万人次,不仅给茶友们带来了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各地的茶园也在这次活动中提高了美誉度和知名度。

2.2.2线下 微茶楼建立后,在线上举办了各类茶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后微茶楼从线上走至线下,富有实效的线下活动与线上联合运作,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推广活动,对茶文化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茶都生活美学课堂

自2014年4月份开始,微茶楼开办“茶都生活美学课堂”。内容包含新茶季组织茶友品尝福鼎白茶;邀请微茶楼茶博士王岳飞讲授茶与健康的知识;茶文化专家陈云飞老师为茶友开设了与茶席美学相关的讲座;著名茶文化学者阮浩耕先生与大家分享“茶点那些事儿”等一系列茶事活动。茶都生活美学课堂开设后参与人数共计250余位,让大家对于茶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营造了良好的茶文化氛围,提高了“杭州茶都”的知名度。

(2)“免费凉茶”活动

2014年及2015年,微茶楼在西湖景区开设“微茶楼免费凉茶活动”,微茶楼动员青藤、品品香、九曲红梅、祥源茶业等茶馆与品牌为凉茶点提供了茶叶,同时在慎远茶社、未雨茶楼、感德龙馨、淇奥、正山堂、新昌清源茶楼同步启动。

(3)“浙茶集团杯”首届浙江茶艺邀请赛暨第五届宁波茶艺大赛

微茶楼文化发展协会参与了“浙茶集团杯”首届浙江茶艺邀请赛暨第五届宁波茶艺大赛的承办工作,以慈溪分号为主的志愿者进行了长达5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包括大赛前期的活动方案撰写、各类报名组织事项和赛前宣传、大赛当天的活动执行以及决赛录制现场的协助工作。期间,整个活动开展井然有序、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得到了主办单位、与会领导、现场观众的称赞,同时工作人员陈亮亮获得了由主办单位授予的“先进个人”称号。

(4) “浙茶杯”红茶评比活动

微茶楼协会与浙江省供销社、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共同组织举办了“浙茶杯”红茶评比活动。由符合要求参选单位的选送优质红茶茶样,由专家从感官品质和品牌建设两个方面对推选红茶进行审评,并同时对参选茶样进行质量安全检验,检验不合格则取消资格。根据评分排序分别评选出金奖、银奖和优胜奖。自2013年举办首届“浙茶杯”红茶评比活动以来,到2017年,微茶楼共参与主办了5届评比活动。该活动对于培育浙江省茶叶主导品牌,打造浙产红茶品牌,提升浙江红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浙江省茶产业的协调发展。

除上述活动以外,微茶楼还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下活动。如新春茶话会、“全民饮茶日”、“敬老茶会”等活动,通过#微直播#、话题链接等形式推广茶文化,宣传茶产品,积极发挥“微力量”。作为网络新闻媒体,借助微博其传播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和优势,对各类茶事活动进行直播,在活动现场进行采访和直播,能准确、快捷地反映活动盛况。在参与的各项茶事活动的筹备前期和举办当时以及活动结束后,微茶楼都会针对活动内容进行相应的宣传、报道、展示和反馈,发布微博、微视20条以上,得到主办方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微博爱好者的相互转播,使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全国,无论是对于茶文化的插播还是微茶楼自身在茶叶行业内的影响力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微茶楼周刊也从电子版走向在平面媒体,并在《杭州生活周刊》专栏刊出,再度扩大了微茶楼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3 微茶楼推广效果

成立七年来,微茶楼微博的粉丝达到333072人,共发布文章数量10102篇,其中热度最高的内容是关于微茶楼举办的“全国斗茶赛”,当天的转播阅读量高达二十多万人次。微信公众号订阅粉丝数量为10617位,公众平台共发布文章1163条,平均一周发布4条,单篇最高阅读量为5252位,热度最高的内容为浙江大学茶学系王岳飞教授关于普洱茶黄曲霉毒素致癌问题的观点。

期间,微茶楼从线上发展至线下,建立至今共有线下会员人数110位,总共发展了会员人数4批。同时微茶楼2011年成立至今,成立了20个分会:衢州分号、青藤茶楼、北京分号(华宝斋)、更香茶楼、联宜分号、宜昌分号、余姚分号、宁海分号、兰溪分号、湖州分号、艺福堂分号、天台分号、丽水分号、郑州分号、象山分号、河南分号、温州分号、慈溪分号、尤溪分号、新昌分号。

微茶楼在腾讯微博举办 “全国斗茶赛”,至今共举办33届,共吸引了约二十万人数参与,观看的人数共约600万人次。斗茶赛的主题涉及茶文化的诸多范围,从茶行业发展到茶叶加工技艺,到茶叶科学,都有进入过斗茶赛的主题。这些热点问题皆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种讨论有助于茶叶行业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同时,在讨论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扩大了茶文化的推广范围。

同时,微茶楼由线上起家,走入线下。借助于线上良好的宣传效果,使线下活动的宣传和覆盖面有了极大的提升。在线下举办了普及茶文化的如茶都生活美学课堂和“免费凉茶”等活动。线上宣传报名和线下推广互动相互作用,扩大了茶文化的影响范围,为让更多的人能接触茶文化,了解茶文化带来了显著的效应。同时,微茶楼还和本地茶叶行业其他组织一起关注茶产业的发展,参与举办了一系列茶业活动。如“浙茶集团杯”首届浙江茶艺邀请赛和“浙茶杯”红茶评比活动,借助于微茶楼的线上平台,使这些活动的影响范围变广,获得了更多人群的关注,对于茶叶行业、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4 微茶楼推广策略分析

微茶楼是一个从建立之初就建立于新媒体平台之上的非传统文化传播机构,其技术和发展可以说是依托于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断变换思路,逐步从线上又走到线下,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传播,扩大了其对于茶文化的推广范围。

2.4.1趣味性 微茶楼在线上使用了独特的仿古情景剧角色与博友互动。将古代茶店角色如掌柜、帐房先生、书房先生、店小二、店丫头等用于微茶楼运营,而对所有来访的茶友、博友一律统称为客官。这一举措,趣味且有文化内涵,拉进了广大茶友与微茶楼之间的距离,也让大众倍感亲切,从而使推广效果有所提升。

2.4.2专业性 成立伊始,微茶楼就引入了茶业业界资深专家学者作为茶博士、茶顾问、茶理事、茶学士坐镇,为其在茶文化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背书,同时这些专家也是茶文化行业在网络时代的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是网络新媒体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KOL也称网络意见领袖,从定义上来说,因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因而在一定人群众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群,拥有自己的网络平台,并可以通过该平台向目标受众群体发送相关话题,引发注意、讨论和互动。微茶楼引入的这些专家正是作为茶行业的KOL,以微茶楼为平台在茶文化领域领域发声,对于微茶楼专业性有十分好的正面作用。

2.4.3日常性 微茶楼官博在腾讯微博推出#早间茶# 、#午间茶#、#晚间茶#、#今日茶闻#等栏目,将各类茶叶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编辑,每日在微茶楼空间与茶友们进行交流,自2012年起至今并未间断,较高的出现频率和较长时间的连续都对于加深大家对该平台的印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新媒体在茶文化推广中的应用分析

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量大且互动性强,用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段能为信息阅读者带去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更好地吸引注意,激发大众尤其是新媒体的受众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的兴趣。要做到专业级的内容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必须基于现代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推动,跟紧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络,更新茶文化创新精神及信息传播方式,充分认识到茶文化的科学内涵,并通过多种媒体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使得茶文化能够成为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内涵,而不仅停留于物质与表面[13]。

3.1 新媒体传播茶文化拥有的优势与作用

3.1.1增强了茶文化的传播效率 对于茶文化这一类传统文化而言,新媒体可以拉近茶文化与人们的距离,拓展茶文化的空间,实现茶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保证接受到更正确、更一手的茶文化信息[14]。新媒体技术在文化传播领域最大的优点是就是将不易于被理解、相对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成具体的已读的信息,而茶文化正是在这方面有极大的需求,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茶文化传播更简便易行,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提升效率。

3.1.2扩大了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茶文化一直以来的传播容易受限于小范围内,形成一个普通人难以进入的“圈子”,因而必须加大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机会。新媒体平台在运用到茶文化的推广和宣传中时,就可以借助其自身较大的用户基础和不同的用户阶层,达到扩大茶文化的传播范围的效果。

3.1.3创新了茶文化的传承机制 新媒体帮助茶文化使传承者更简便地、更主动地走入茶文化的世界。如使用先进的3D动画数字技术,可以将想表达的茶文化内容浓缩到特定的时空中,把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传统的、富有历史的、具有独特文化符号的茶文化经过现代演绎得到重新诠释但又完整保留下来,再进行三维展示,这种通过新型技术手段引发大家对茶文化的兴趣,增加大众对茶文化的了解,对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5]。

3.2 借助新媒体提升茶文化传播力的策略

3.2.1以丰富多样的茶产品为物质依托 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制茶饮茶的历史悠久,拥有着繁多的茶叶品类,这些丰富的茶叶资源是中国茶文化能够得以发扬光大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诸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无序状况,各地的茶文化构建也并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从而共同努力,反而是往往自顾自,难以形成规模效益[16]。在新媒体时代,宣传茶文化,应以中国各式各样的茶文化为物质基础,不拘泥于一种文化形式,发展出多姿多彩的不同风格的茶文化,可以使大众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认同的,从而从内心接受他并作为传播推广中的一环,更进一步扩发茶文化的影响范围。

3.2.2以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理念 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代内的传统社会中,饮茶、品茶是一部分文人雅士所具有的生活情趣和品味,虽然普通大众也喝茶,但它常被用作解渴的饮品,而不会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内容。而在眼下,茶文化也不再是阳春白雪,会有更多的人去尝试感受了解学习茶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也是新时期茶文化的新内容。这就需要大力且广泛地宣传茶文化的各种内涵,特别是其中的精神内涵,以及茶中所蕴藏着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理念[16]。

3.2.3以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为传播途径 新媒体是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和媒介融合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形态,在利用传媒的变革进行茶文化的传播时,需充分发挥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17]。要灵活运用不断更迭的新媒体产品,对不同产品的应用进行开发,更快更大范围地宣传茶文化。同时,新媒体的“新”,不仅仅要表现在载体上,更要注意的是传播语言和内容上的“新”[18]。无论是传播语言还是在内容,都必需尝试改变过去常用的宣教式语言,改变以往的高姿态,不为茶文化设立“准入”门槛,运用更接地气更易读的语言。在不失其自身内涵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时代性,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把茶文化传播给大众。另外,茶文化的论坛、博客、网站,以及线上或线下博物馆中以茶文化为主题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小型互动游戏,能为人们带来比较强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从而加深体验者对茶文化的体会[19]。

3.2.4以交叉融合的多元文化为发展方向 在现代化的网络时代下,不同的文化信息有着充分的融合实践,而茶文化作为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文化形态,其内容丰富完整,本身并不会具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而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茶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再进行相应的传播,可以更快递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实际的文化效益也会得到实时的提升。

4 总 结

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两者之间正在发生着合作与交汇,未来也必会有更紧密的结合,这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和客观规律性,如此发展出的相互融合、相互借力、相互促进的格局,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趋势。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引领着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未来方向。微茶楼的建立与运行,为新媒体在茶文化推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推广效果也可为后续茶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推行提供方向。

猜你喜欢
茶楼茶文化微信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张婧红室内设计作品
微信
微信
微信
任素梅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