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娟,丁 明,△,刘芙蓉,金 晨,干 芊,曾洪武
(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2.科教科 518038)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1]。随着国家“二孩”政策实施,“儿科医生荒”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于2014年在全国推动建立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将儿科定位为“紧缺专业”,进一步扩大儿科专业招收规模、提高招收比例,大力开展儿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本院儿科等9个专业于2005年经广东省卫生厅认定为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4年成为国家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协同)。本院作为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每年承担本市80%以上的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在完善培训制度建设、规范轮转管理、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及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健全师资评价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培训基地管理工作得到科学化的持续发展,现总结如下。
医院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进一步修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与职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手册》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手册》,增加了师资准入、培训及管理,学员招录、薪酬待遇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使用等管理办法与实施方案。
明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专业基地”分级管理组织架构,建立由院长、党委书记牵头、科教、党办、人事、医务、信息、财务、后勤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基地主任及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委员会,明确院长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第一负责人,负责全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设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安排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项工作。专业基地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由基地主任担任组长(主任负责制),认真实施培训计划、审核培训登记手册和住院医师出勤情况,负责住院医师过程考核。确保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责可查,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真正做到把责、权、利落实到实处。
儿童患病通常具有明显季节性,导致医院工作量波动较大,工作高峰时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住院医师轮转安排被无原则地调整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基于方便临床工作安排原则,住院医师实行半年一轮转,导致学员在规定的培训年限内不能完成培训内容及要求,针对上述情况,医院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规范住院医师轮转管理。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入院报到一周内,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向各专业基地下达《住院医师学员规范化培训任务书》,明确培训时间、培训年限、培训内容及要求、培训课程设计安排、培训考核等内容。并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细则要求分别给每个学员制订《轮转培训计划》,《轮转培训计划》经学员、专业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三方签章确认后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轮转安排,须经学员申请、专业基地同意并提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审批同意方可变更。
各专业基地按照《轮转培训计划》负责落实本学科住院医师培训临床轮科安排,定期审核培训登记手册和住院医师出勤情况,同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不定期对规范轮转培训情况开展专项督导检查。
经统计,近4年来住院医师的《轮转培训计划》执行率逐年升高,目前执行率达95%以上,见表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细则要求的科室均完成轮转,轮转时间达标,相应的培训内容完成情况良好,保证了培训质量。
表1 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计划》执行率统计表
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要求儿科医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临床技能、丰富的诊治经验,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2]。这决定了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要加强医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更要注重医患沟通能力及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因此,医院坚持在住院医师培训及考核内容上做到医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医学人文素质并重,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在医院管理上彰显人文特征,加强对住院医师的人文关怀。
具体做法包括:岗前培训环节增加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院领导结合自身经历及医疗纠纷案例就“医院文化与院景”“人际沟通与问诊技巧”“杂谈(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分享)”“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等内容进行精彩授课。特邀本院深圳市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进行“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专题授课,以身边人的先进事迹诠释“以人为本,践行宗旨;遵纪守法,依法执业;尊重患者,关爱生命;优质服务,医患和谐;廉洁自律,恪守医德;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在医院管理上彰显人文特征,加强对住院医师的人文关怀。院领导把关爱医生作为职责所在并转化为常态化工作方式,在国内首创“V-Care首善-爱医吧”服务,为医务人员提供舞蹈治疗、音乐治疗等专业服务,缓解工作压力,调节紧张情绪,把关爱医务人员落在实处。此外,还定期举办医务人员人文课堂,宣传医护人员职业精神、改善医患沟通技巧,促进医患和谐。
另外,建立医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医学人文素质结合的考核体系,将医患沟通及人文素质要求贯穿于整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考核中,在各项技能操作考核项目中设置一定的医学人文评分点,将医学人文素质考核具体化、量化在各个实践操作步骤中,不能只看“病”,而忽略了“人”[3]。在临床实践中注重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同时加强“医疗纠纷及投诉”等反面教材学习,定期对医院各类纠纷及投诉进行总结分析,针对服务态度不佳及沟通不畅等问题,如对病情及检查结果解释不耐心细致、态度不耐烦、语气生冷、不礼貌等情况进行专项反馈及落实整改,经统计,2013-2016年每年总投诉意见分别为599、341、555、530件,医德医风类投诉141件(23.5%)、93件(27.3%)、101件(18.2%)、95件(17.9%),说明近年来医德医风类投诉占全年总投诉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儿科医生工作“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是业界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保障住院医师薪酬待遇,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医院多次召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委员会会议,传达国家、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待遇保障相关文件、会议及讲话精神,并参照兄弟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补助发放标准,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草拟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待遇发放标准,征求各委员意见,制订学员绩效考核方案,经院长办公会议讨论同意,以医院文件形式下发至各专业基地遵照执行。
文件规定医院所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本院定向培养、外院委托培养、社会人)实行同工同酬同待遇,在上级(包括国家、省、市)生活补助(每月本科6 000元/人、硕士7 000元/人、博士8 500元/人)基础上,医院再发放基础性绩效每年20 000元/人,临床科室发放奖励性绩效(科室二次奖金分配),根据住院医师有无执业医师资格证,能否独立管床、考勤及考核结果等情况每月发放1 000~3 000元/人。另外,培训第1年享受医院免费住宿,第2年起每月发放300元/人住房补贴,同时按照医院正式员工标准发放餐费补助、夜班费、加班费等,学员人均年收入达120 000元以上。
部分专业基地主任及带教老师“重临床、轻教学”(只重视医疗质量,对临床教学重视不足),加之临床工作任务繁重,往往无暇顾及教学,认为带教工作是一种负担,缺乏教学工作热情和主动性等现象。医院在规范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考核基础上,健全师资评价及激励机制,采用360度反馈评价/全视角评价方法,强化带教老师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学员评价(2~3月1次,出科后提交)、同行评价(1年1次)、自我评价(1年1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评价(1年1次)。评估内容包括沟通技巧、人际关系、专业技能等。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打分采用“背靠背”的形式,各自独立判断,同时提出问题和建议。
另外,医院定期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督导检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联合医院教学督导组开展专业基地教学工作督导检查2次/年;定期开展教学查房等专项督导活动。
制订医院教学质量绩效考核方案,健全带教医师激励机制,将教学工作与绩效考评、奖金、评优评先、职称聘任等挂钩。每半年按照《科室/专业组/教师教学绩效考评评分表》考核评分,依据考核分数按3个等级标准发放教学经费,≥85分为“优秀”发100%,60~85分为“合格”发80%,≤60分为“不合格”不发放并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将教学经费真正落实到每次教学活动的带教老师,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综上所述,本院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中不断探索及总结经验,取得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及困惑,如个别住院医师学习主动性欠佳,时间管理观念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执业医师考试不通过,未能如期结业[4]。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实现科学、高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细化管理,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基地、教学辅助人员、各级师资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及完善激励机制,如何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效率以最大化地提升学员的整体学习质量,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