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榕,蒋煌舟,陈康银,唐宝佳,赖晓兰,张荔群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血液风湿科,福建宁德 352100;2.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多器官系统累及。该病多发于儿童和中青年女性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3]。有研究表明,尿酸与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生发展有关,且持续高尿酸水平可预测SLE患者的损伤程度[4-5]。目前有关SLE患者尿酸与肾损害进展之间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SLE患者尿酸水平是否导致新的肾损伤,为临床SLE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血液风湿科治疗的SLE患者,共210例,其中男14例,女196例,且均符合最新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标准,排除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的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有无肾损伤,将其分为有肾损伤组(Y组,182例),无肾损伤组(W组,28例)。
1.2方法 本研究的人口学数据包括性别、疾病诊断年龄,以及社会经济状况,每6个月进行1次调查,包括问诊、病史回顾、查体和实验室检查。进行本研究的分析时,对患者病历和信息进行了匿名化,共进行了两次调查。采用美国Beckman AU5831生化仪分别测定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酐、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确定基线时或随访期间的疾病活动情况;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国际合作诊所/美国风湿病学会(SLICC/ACR)损伤指数SDI对疾病损害程度、疾病持续时间、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和狼疮性肾炎进行评估。同时调查研究过程中患者糖皮质激素、当前服药剂量和服药时间,以及抗疟药和免疫抑制药物的服用情况。
2.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经济收入、SLEDAI、SDI、泼尼松当前服药剂量和服药时间、抗疟药和免疫抑制药物的服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酸、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n血肌酐(mg/dL,x±s)泼尼松当前剂量(mg/d,x±s)泼尼松给药时间(年,x±s)抗疟药的使用[n(%)]从未使用曾经使用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n(%)]从未使用曾经使用正在使用Y组1820.78±0.347.27±6.687.01±6.1318(10.6)21(12.4)131(77.1)46(27.1)38(22.4)86(50.6)W组281.24±0.607.50±7.259.63±8.681(6.3)3(18.8)12(75.0)2(12.5)2(12.5)12(75.0)P 0.0010.9270.3330.6900.172
2.2尿酸ROC曲线分析 通过尿酸绘制出相应的ROC曲线,其诊断肾损伤的最佳临界值为5.5 mg/dL,曲线下面积(AUC)为0.776,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87.1%。
2.3尿酸值作为连续变量时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 182例有肾损害的患者中,90例(49.5%)患有高血压,20例(11.0%)患有糖尿病或空腹血糖升高,166例(91.2%)患有肥胖症,56例(30.8%)患有高脂血症,94例(51.6%)低密度脂蛋白(LDL)值升高,110例(60.4%)高密度脂蛋白(HDL)值降低。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这些合并症与新发的肾损伤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
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将研究开始时所测的尿酸值作为连续变量,结果显示,尿酸水平和血肌酐与肾损害进展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尿酸值作为连续变量时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
续表2 尿酸值作为连续变量时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
注:HR1、95%CI1、P1为单变量分析时的统计量;HR2、95%CI2、P2为多变量分析时的统计量
2.4尿酸值作为二分类变量时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 以尿酸水平为5.5 mg/dL为临界值,将其分为较高和较低的二分类变量,结果显示,较高的尿酸水平(>5.5 mg/dL)与肾损伤具有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尿酸值作为二分类变量时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
续表3 尿酸值作为二分类变量时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
注:HR1、95%CI1、P1为单变量分析时的统计量;HR2、95%CI2、P2为多变量分析时的统计量
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病例日渐增多。已有相关文献报道证实,血清尿酸水平与以下几个肾损伤的影响因素有关:糖尿病、高血压和炎症,且尿酸水平升高往往预后不良;慢性肾脏病3~5期的患者,高尿酸血症和肾功能迅速恶化是增加住院率的危险因素[6-7]。对于血尿酸水平在正常高值范围内的糖尿病肾病(DKD)患者来说,高尿酸血症也是一项与其进展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8]。
据报道,稳定型高尿酸血症可影响SLE患者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预后[9]。因临床表现不明显,大量的SLE患者在就诊时未被诊断出肺动脉高压。这时,血尿酸水平可作为肺动脉高压筛查的替代标记物[10-11]。高尿酸血症与SLE患者发生中风和周围神经病变有关,它也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动脉血栓形成有关,同时,尿酸水平与SLE患者狼疮性肾炎的进展独立相关[12]。
本研究发现,SLE患者高水平尿酸值与肾损伤发生有关,其水平越高,肾损伤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这些发现表明,要认真考虑慢性高尿酸血症的“无症状”概念,并因此修改血清尿酸水平的正常值范围[13]。动物实验研究中,实验模型组SLE大鼠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NF-κB等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可能由于这些指标的变化引起血尿酸水平的升高[14]。
综上所述,尿酸水平SLE患者与肾损伤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在基线诊断时不受年龄、性别、病程、社会经济状况、疾病活跃度、损伤情况、血肌酐水平、有无狼疮性肾炎、并发症、泼尼松的应用、抗疟药及免疫抑制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