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8-07-26 09:24周子乔徐芃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

周子 乔徐芃

摘要:从职业胜任力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仍存在“三重三轻”的弊端,即教学方法重教师讲授、轻学生体验,教学内容重技巧训练、轻素质培养,教学理念重普及教育、轻专业指导。我们应辩证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以培养职业胜任力为核心,全面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就业指导课程;三重三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3-0238-02

一、职业胜任力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胜任力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利兰提出的,他认为应采用职业胜任力来预测员工未来工作绩效的优劣与否。职业胜任力由不同的能力素质构成,并以模型的形式体现出来。目前学术界对于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普适性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群体的胜任力模型。其中具有普适性的职业胜任力以“冰山模型”最为经典。该模型将个人综合素质比作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为冰山露在水面的部分,属外显性特征,容易通过后天培养形成;而性格、动机、价值观则属于冰山藏在水底的部分,属内隐性核心人格,短期内不易发展和改变,是决定人们职场表现的关键性因素。与职业胜任普适性观点不同,Kong等人(2011)认为,不同类型员工的职业胜任力是不一样的,职业胜任力可能在不同个体、群体和文化下具有差别。

对于企业而言,职业胜任力不仅能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也能帮助企业提高组织绩效,这已成为现代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和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于高校而言,职业胜任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学生毕业即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自教育部于2007年要求将就业指导“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以来,各地高校已陆续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调查显示,很多就业指导课程只是流于形式,课堂内容空洞,教学收效甚微,并未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这些就业指导课程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发生了错位——就业指导课程仍停留在过去专业知识的传授或者操作技能的培训,并未关注更深层次的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更确切的说,尽管有些高校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了职业胜任力的概念,但只是对传统能力的概念延伸,并未真正理解职业胜任力的深层构成并加以运用,这就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进而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笔者通过走访调研,认为我国就业指导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方面仍存在“三重三轻”的弊端。

1.教学方法上重教师讲授、轻学生体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就业指导“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但是态度、观念作为职业胜任力的内隐性特征,其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和练习。作为公共课程的就业指导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能够做到体验式、启发式和互动式的学习,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课堂互动较少。以笔者所在城市为例,90%的高校仍以专业为单位组织大班讲授职业指导课程,每堂课的学生人数为100—200人,在人数规模如此大的班级组织教学,教师只能选取讲授法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形式多样的课堂体验和互动活动。

2.教学内容上重求职技巧训练、轻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属于决定人们职场表现的内隐性胜任力,而求职技巧只是集中在求职过程中的部分显性内容。目前一些高校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将职业指导等同于求职指导,将职业能力等同于求职能力,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重心也放在实务性的技巧训练上。這就如同足球基本功和临门一脚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偶尔的临门一脚也很难成就一名出色的球员。求职技巧也许能帮助大学生获得工作的机会,但是不足以保证他们进入职场后能顺利处理各种问题。有些院校忽略了这个基本原理,只注重开展笔试面试、简历包装和协议签订等技巧指导和训练,而对学生日后职业发展有着根本指导意义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导致大学生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3.教学理念上重普及教育、轻专业指导。职业胜任力模型既有普适性,也有特殊性。对于高校而言,职业胜任力的特殊性体现在企业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胜任力的需求各有侧重,例如在招聘经管类毕业生时,企业更看重其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招聘理工类毕业生时更看重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招聘艺术类毕业生时则更看重专业理论和实用性技艺。然而,目前很多就业指导课教师因教学班级众多、学生专业繁杂而采用“一手抓”的教学模式,备课内容千篇一律,忽略了学科培养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业规划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三、基于职业胜任力对就业指导课的改进对策

就业指导课程“三重三轻”的存在,既有高校扩招急需缓解就业问题的现实原因,也有对职业胜任力研究不深入、定位不准的理论原因。这些问题如不引起必要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克服,必将影响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将课程目标由单一的求职技巧培养延伸至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是解决目前职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将职业胜任力融入职业指导课程不仅是外显胜任的培养,更是内隐胜任的培养;不仅是通用胜任的培养,更是专业胜任的培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

1.突出互动和体验,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其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达到内省的目的,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结合职业的特征和环境的影响,运用职业生涯决策的技能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做出理性的生涯决策。如果缺少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就业指导课程便失去了其价值。要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体验,在教师层面,需要丰富教学形式,如引入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案例和情境模拟中获得体验。在学校层面,应尽量控制就业指导课程的课堂规模。汉尼斯认为,要确保较好的教学效果,应小班制授课,每班不宜超过25人,以鼓励双向交流和讨论式教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如果就业指导课程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流于概念、理论的讲授,则难以起到指导的作用。

2.强化内隐胜任的培养,构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胜任理论认为,一个人能够胜任职位,不仅取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外显胜任力,而且有赖于内驱力、动机、特质等内隐胜任力。内隐胜任力短期内难以改变,在长远的职业发展中其作用远大于外显胜任力,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加强内隐胜任力的培养。笔者所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充分考虑到内隐胜任力的重要性,将从业素质训练和敬业素质提升融入课程体系。其中,从业素质训练单元包括人际沟通能力、社交礼仪和职业着装等内容,敬业素质提升单元则注重角色转换、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等方面的训练。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进入职场,需要找准定位,从细处入手,积累经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3.融入专业特色,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职业胜任力模型具有明显的专业属性和岗位属性,离开了专业和岗位,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则失去了竞争力。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时,应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一方面,在师资隊伍建设上,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既要通晓职业规划理论知识,同时需具备任教班级的专业知识。因此,高校应明确就业指导教师任教专业分工,同时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加深其对任教专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准备课程内容,使职业指导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Kong H,Cheung C,Song H.Hotel career management in China:Developing a measurement sca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1,30(1):112-118.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4.

[3]金建孟.职场胜任力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42-46.

[4]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50.

[5]周文霞,辛迅,谢宝国,齐乾.职业胜任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7):17-2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程
翻转课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辅导员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初探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