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自主发展课程。构建“做学教合一”运行模式,建立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新常态,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其运行程序为:建立活动组织保障、确定活动项目主题、开发活动有效内容、创设活动类型情境、推进活动分组合作、培育活动个性成果、评价活动育人效益。。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做学教合一;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75-05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自主发展课程,其教学生态因综合而完整,因自主而生动。“综合”是其本质特征,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综合,即客体资源与主体资源的有机融合,在物我同化的情境中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兴趣化、个性化发展,而且是教学方式、方法的综合,即主体语文活动行为的互动共舞,让学生养成学、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其实就是融通地“做”,“实践”是以“做”为本,“教”和“学”生于“做”、行于“做”、结于“做”。而“活动”本身就是“做学教合一”过程的生动呈现。因此,构建“做学教合一”运行模式,建立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新常态,既是课程思想的蝶变,又是教学行为的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学教合一”基本内涵
建立“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孔子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已萌发“行学连贯”的思想光泽。陶行知先提出“教学合一”;[1]张伯苓则主张“学行合一”;[2]接着陶行知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倡导“教学做合一”,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明确:“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1]到底什么是“做”,陶行知的注解有几层意思:其一,“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二,“做必须用器官。耳、目、口、鼻、四肢百体都是要活用的。”其三,做“还要用身外的工具”,“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工具……都是要活用的”。[2]为了托举这一思想,他的学生徐德春后将“教学做合一”调整为“做学教合一”。[3]
“做学教合一”是教育哲学,既有课程思想辩证法意义,又有教学行为方法论价值。“做”“学”“教”是师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行为,“合一”则是主体行为目的一致、方式一体。但“合一”并非是行为的混同或划一,而是行为的共生和并存,基于实践活动“做”的本质,它演绎为互动发展的行为模式,“做”是主导行为,“以做导学,以做导教”“以做带学,以做带教”“以做促学,以做促教”“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等,都突出“做”的主导价值。另外,“做”还能体现“教学相融”:教师在“做”中固然以导为教、以范为教、以评为教,但也可以学到新思维、新认识、新方法;学生在“做”中固然以学为本、以练促学,但也可以互相启迪,发挥教的作用,教同学,甚至教老师。“做学教合一”主体互动行为按级序模态呈现,如图1所示:
“合一”既是“做学教”行为的聚力,又是“做学教”目的的达成。建构和运行“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就是在主体行为互动、和谐发展中,有效实现其独具的教学价值:①融汇资源,整合文本资源,开发课外资源,实现知识链接。②锻炼主体,师生合作,共同参与,实现智慧相融。③激活行为,做中学教,互动运行,实现能力相通。④锤炼素质,自主活动,真切体验,实现个性相成。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学教合一”运行模式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生态是欢快活泼的,有别于传统的语文课外活动,融“做学教”为一体,具有自身内在的建构体系和运行模式。
(一)建立活动组织保障
建立活动组织既是模式运行的起始环节(阶段),又是贯穿活动过程、建构教学关系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为推动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人力保障。组织目标是打造语文实践活动共同体,并使之在“做学教合一”机制中,形成探究的“合力”和创新的“合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主体已有的适应模式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4]鉴于“书本语文”“课堂语文”的教学方式很明显适应不了语文实践活动需求,必然要建立实践活动共同体,展现教学新姿态,呈现智慧型、思辨型、探究型、创新型等教学样式。
活动共同体是师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关系形态,建立这一组织不是教师“指令式”“分配式”的计划行为,而是师生“结缘式”“互动式”的活动行为,应当体现出自主性、合作性、动态性等建构特点。组织的形成要经历连续、开放的建构过程:先依靠班级“行政组织”(班干部队伍)的力量带领学生从单元学习目标出发,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进行创造性实施,生成组织雏形;立项之后,在明确的目标引领下,于活动推进中形成、完善组织形态——“中心系统”和“分支系统”共存,中心系统正确把持活动方向,分支系统齐力完成活动任务。
(二)确立活动项目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即活动蕴含的中心思想,对项目实施起到引领作用。科学提炼项目主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①突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5]贴近学生心田,催发认知绿芽,激荡情感涟漪,点燃思维火花,树起行为标杆。②凸显精神。主题要绽放出活动的精神光芒,让活动形神兼备,活力无穷。③辉映生活。主题要反映学生生活的“原色”和“真味”,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④坚守学科。树立语文价值导向,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主题的具体化即为目标,它“描述了行为活动的具体任务”[6],指明活动开展的具体路径和学生素质达成规格,体现活动育人的价值标准。活动目标的设计总体上应体现“课程目标”三维价值取向,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活动的总目标或中心目标应该以“做学教合一”为基本参照,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養。
(三)開发活动有效内容
活动内容是活动项目的有效载体。开发活动有效内容,就是要盘活与活动项目有机联系、源于多种途径、有益于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文献资源,开采源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有益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发展的生活资源。
搜集、整合文献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图书、网络等有效路径,鼓励学生养成文献积累习惯,发掘自主积累的文献价值。开采生活资源要求学生对经验资源有一定的现象辨识力、思想洞察力和价值判断力,因为生活资源虽丰富多彩但良莠淆杂、价值不一。开采生活资源,应将知识渗入生活,让情感融入生活,用思想辉映生活。另外,还要学会从专业实习生活、职业行业生活领域发掘语文学习资源。面向生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体系如图2所示:
(四)创设活动类型情境
情境是具有一定意蕴和情韵的活动环境和氛围。在实践活动中,它是主体意向和客体意象的融合。创设情境是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的动能条件,不仅要发挥动情、激趣、凝神等助推作用,而且要实现创意、设计、建构等锻炼之功效。创设情境要与项目主题、活动目标和内容相联系,既要“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8],又要以孕育学生的生活憧憬为归结点。
创设情境要依据活动的项目主题、语文文体特征和主体学习特点。针对“知识拓展型、文学冶情型、思想碰撞型、问题探究型、语言应用型”[9]等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相应地创设以下具有感染力的活动类型情境:①知识拓展。该类型活动课程重在对文本知识的拓展、延伸、衍生;注重语文知识融入生活,鼓励学生大胆探究、积极追求;呈现多维交织的知识结构,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辨识、吸纳、整合等能力。②文学冶情。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鉴赏实践活动置于情绪浸染、情感充溢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真切的情感触动。③思想碰撞。对于古今中外名篇佳作的品悟,适宜在能够激发学生议人、论事、说理等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借品读名言、名句、名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④问题探究。语文实践要鼓励学生探究语文应用的相关问题,包括说明事物、阐述事理、分析人物、建构思想等有利于语文素质发展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应着力于“问题吸引力”,吸引学生由对问题的感觉深入对问题的知觉。⑤语言应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贯穿语文实践活动全过程。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语言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如各类职场活动的口语表达及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
(五)推进活动分组合作
分组是与活动内容相应的组织解构,是“做学教合一”主体关系动态化适应性重建。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根据学习需求、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对活动任务和内容进行合理分解,形成由不同任务引领的活动团队,分组实施相对独立的实践内容,从而解放语文学习个性。活动分组要坚持自主分流、智慧互补的原则,合理分布知识基础、能力条件、学习特长、思维优势等智慧光点。教师要发挥好协调和平衡的主导作用。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常规活动小组:让语文实践共同体按需要分成活动小组,民主选出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全面组织工作,其他成员合理承担相应的活动任务;角色模拟小组:社会行业特征、职业专业特点比较明显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不同的角色模拟实施不同的活动任务,以强化学生的情境感受。
首先,要自主制定分组活动方案,预设小组活动过程、内容和结果,提供活动运行依据。活动方案由小组成员集体制定,围绕活动任务化解活动内容,明确规定成员职责。选定活动方法、手段和策略,营造活动氛围,确定活动时限和区域——可以突破课堂教学常规时空。其次,分组践行活动任务,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遵照职责认真做好自己的事务,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协调,进行个体化活动的衔接和融合,形成小组团体活动成绩。不同小组的活动成绩再经过纵向连贯或横向贯通,形成活动共同体的集体项目成果。教师在其中给予学生启发性和示范性指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确立正确方向。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容易陷入认识迷茫和思想纠结,导致活动偏向。教师要予以引导和启发,其他学生也应尽力给予帮助,以及时纠偏、归正方向。②及时纠正错误。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尝试、探究等特点,学生难免会发生失误。让学生在失误中吸取教训与在成功中积累经验同样重要。应鼓励失误的学生改变活动方式,及时改正行为错误,并力求创新活动行为。③把握独立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在项目活动中,独立与合作并存。小组活动常呈现学生个体独立行为方式,也常呈现个体成员合作行为方式;小组与小组之间又构成分工独立与整体合作的统一。
(六)培育活动个性成果
人人参与实践活动,人人都有活动成果。活动成果各不相同,个人成果分散独立,组长要注意带领大家围绕小组中心任务,融合个体智慧,提炼小组个性成果。小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衔接和融合,最终培育孵化活动项目班集体个性成果,形成“群”或“链”的成果序列。如“文学冶情”类活动,活动成果可以是与单元文体特征、主题精神一致的学生精选出来的新文本、创作出来的新习作、表演出来的课本剧或新“文本剧”、绘画出来的文学形象、录制出来的朗诵,制作出来的学具,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资料,成为“综合”成果。其衔接和融合,实际上是对活动结果是否达成活动目标的检验与衡量,需要通过价值判断的智慧运作,才能达成最佳成果。最后,在教室、校园以及教学网媒平台等展示班集体活动成果,展现学生语文活动风貌和语文学习智慧,增强信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评价活动育人效益
评价效益即评定项目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做学教合一”教学实践活动的终结环节,运行多元互动的综合评价。评价主体是全体师生;评价对象包括活动的主客体;评价内容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评价活动中,既要对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得出成功经验,找出失误原因,明确改进和发展方向,又要对活动主体进行激励和引导,通过成果鉴定,让学生发现成果价值,分享成功喜悦。科学的评价应体现活动的主题精神,贴合活动的目标指向,形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达成规格。针对具体的项目活动存在实践序列的环节性特点,其“三维目标”指向可能有所偏重,评价标准则要瞄向重点目标达成状况着力建构。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突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关注学生实践活动过程性体验的质量,诸如参与兴趣、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态度等。结合项目活动内容,评价标准可以具体细化为便于操作的“评价表”,让学生在填表定位过程中进一步领会活动的价值取向。由于综合的特点,“做学教合一”培育孵化出来的成果不可能是纯语文成果,也可能是其他人文社会领域、甚至自然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评价表”的评价指向应在语文“听、说、读、写、思、想、情、意”能力素质之外,留有包容的余地。
评价效益常用的方法有:①等级评价,采取“等级区分法”定位学生的活动质量,标示为“优、良、中、一般”或“甲、乙、丙、丁”层级;②多元评价,采取自评、互评、导评、共评等,培养认识创新能力;③全面评价,客观认定与主观促进合一,内容力求全面,指向活动成果(物)与活动主体(人)、活动结果与活动过程、活动优点与活动缺点;④激励评价,不给学生学习定位次,而给学生发展定心力。评价活动运行顺序如下:先是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过程、活动成果、学习结果进行全面省察,明晰自己学到了什么,锻炼得怎样,有什么感受,以“总结”或“心得”等形式(口头、书面皆可)表达出来,并自定活动等级。其次是小组评价,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认识、融汇感受,形成小组集体评价意见。组长带领成员做好归纳、提炼、汇总等工作,按民主集中原则确定成员的活动等级。最后是班级评价,将小组评价意见再度融合,在全班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形成班集体评价意见。并由全体师生公开评比,形成小组活动等级。评价结果汇入活动成果进行归档,以“光荣榜”“表扬栏”等形式对优秀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A].陶行知全集(第1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答朱瑞琰之问[A].陶行知全集(第2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石娟.从“教学做合一”到“做学教合一”——徐德春的教育理论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4]钱和生.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与流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11).
[5]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上海市教育委員会.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学科课程标准(试用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彭召军.唤醒与激发: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的要义[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2016(5).
[9]戴林东,王栋栋.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解析[J].职教通讯,2018(2).
责任编辑:徐丽华
A Study 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Integrated Practi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DAI Lin-dong
(Jiangsu Sih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qian 2237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 is a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course with students' individual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 mode of "integrated practi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normal teaching mod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tudents' core language literacy. Its operation procedures include: establishing the activity organization guarantee, determining the themes of the activity projects, developing effective activity contents, creating activity scenarios, promoting activity group cooperation, cultivating individual achievements and evaluating the education benefits of the activitie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tegrated practi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oper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