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先平
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长沙市某小区场地原始地貌为剥蚀丘陵地貌,场地处于斜坡地段,坡顶为拟建别墅区,坡脚为水塘,原设计单位采用扶壁式挡墙挡土,钢筋混凝土结构。挡墙墙顶标高介于107.80~110.00m,墙趾处标高介于98.20~105.00m,墙高5.25~10.20m。墙体施工完成后,在墙后填土过程中出现滑移失稳迹象,具体表现如下:墙体伸缩缝处被拉开,墙体有滑移迹象;局部墙趾裸露在外,且局部墙趾处土体因塌陷被掏空;墙体有向外侧倾伏迹象,根据勘察测量资料,墙身外倾7~51cm。
现扶壁式挡墙距墙顶7.00~10.00m为拟建别墅区,3层,基础为人工挖孔桩(墩);挡墙坡底为斜坡,坡比为1:1.50~1:2.00,坡面裸露;斜坡下为一水塘,水塘常水位为88.00m,丰水水位为95.00m。
根据勘察报告,场地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坡残积层,下伏基岩为泥盆系泥质粉砂岩和泥灰岩。场地内各地层野外特征自上而下依次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Qml)①(①为地层编号,下同):为素填土,紫红、褐黄色,主要由砂岩质碎石、块石混30%~40%的粘性土组成,系新近堆填,未完成自重固结,密实度不均匀,呈松散状态。
(2)第四系坡残积(Qdl+el)层:粉质黏土②:紫红色,系泥质粉砂岩和泥灰岩风化残积而成,硬塑状态,含少量强风化岩块。
(3)泥盆系泥质粉砂岩(D):褐红、紫红色,泥质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本次勘察按岩石风化程度可将其划分为强风化和中风化二带。
(4)泥盆系中风化泥灰岩⑤:灰~深灰色,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少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节理裂隙发育,部分裂隙见方解石细脉充填胶结。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少量呈块状。合金方可钻进。属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岩石质量指标RQD=45~66。
本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水位、水量受雨季和干季的影响,在枯水期,水位相对较低;在丰水期,水位相对较高,变化幅度为2-4m。勘察期间,各钻孔均未钻遇地下水,拟建场地内地下水贫乏。在池塘中采取2件水样进行化验,该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1)墙后填土质量太差。
(2)挡墙建于斜坡之上,虽然斜坡坡度较缓,但挡墙后新填土与坡面之间极易滑动,且挡墙埋深浅(局部墙址裸露),墙址处修建的平台过于狭窄(2.00m左右),被动区土压力不足,基地为粉质黏土层,摩擦系数较少,造成挡墙滑移,坡面土体被挤出。
(3)挡墙基地为粉质粘土层,挡墙高度较大,承载力不足,造成基地粉质黏土层被剪切破坏,坡面为斜坡,造成坡体土体被挤出。
(4)水塘原水位为94.00左右,因水塘重新修建,水位突然下降至88.00m,且对坡面进行修坡,局部造成原斜坡塌方,局部挡墙基地被掏空。
在挡墙前设置桩(柱)、联系梁、冠梁+锚索,局部在墙后设计后排桩的方案,并对墙后填土进行注浆加固处理;此外,斜坡坡面进行麻石护面处理;如下图:
挡墙施工工序:墙后土体开挖卸载(监测点布设)—桩基施工,浇筑—连系梁施工浇灌—墙后锚索施工—前后3米高度内分层回填压实—冠梁浇筑—墙前锚索锁定—墙后土体回填—静压注浆处理。
本边坡为永久性边坡,按一级边坡进行监测,应监测至竣工后两年,监测内容主要为: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深层位移监测、锚索(杆)拉力及预应力损失值监测及现场巡视与检查等。
(1)锚索(土钉)施工前应进行基本试验,专门用于基本试验的非工作锚索不少于3根。
(2)锚索抗拔承载力的检测应符合《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1]》(GB50330-2013)有关规定要求。
(3)采用低应变检测法判定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5根。当根据低应变动测法判定的桩身完整性为Ⅲ类或Ⅳ类时,应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并应扩大低应变动测法检测的数量。
(1)根据现场施工及加固施工竣工后两年的监测结果来看,该边坡加固设计方案是安全可靠的。
(2)山地工程支挡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坡顶和坡脚的周边环境条件及环境变化情况。
(3)加固设计前边坡勘察十分必要,本加固设计根据勘察结果排除了该边坡是否存在深层滑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