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清
因为脑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残率高, 所以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据报道, 疏血通注射液能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1]。本院采用阿司匹林与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 女14例;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57.6±5.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1~76岁, 平均年龄(55.9±5.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凝血四项、血糖、血脂、肝功、肾功、乙肝6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心电图、胸片、颈动脉彩超等检查, 均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78, 规格:100 mg×30片)100 mg口服, 1次/d, 同时控制危险因素(调控血压、血糖、血脂)及给予营养神经治疗。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在入院后予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Z20010100, 规格:2 ml×10支/盒)6 ml加入到250 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1次/d,共15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5 d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判定, 其中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NIHSS评分判定。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0~17%, 甚至增加。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5 d,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5 d, 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
脑梗死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3]。研究表明, 疏血通注射液的安全性高, 越早使用疗效越好, 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理想药物[4]。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是病情恶化的首要因素[5]。循证医学证明脑梗死可以用阿司匹林治疗, 低剂量的作用原理是使血小板中花生稀酸的代谢减慢, 降低血栓素A2的数量, 从而使血小板的聚集减慢[6-8]。阿司匹林与疏血通联合使用后产生协同作用,阻止血栓的再次形成, 最大限度拯救缺血半暗带, 避免病情的加重[9,10]。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5 d, 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5 d, 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阿司匹林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在治疗脑梗死中安全且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