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黎
梅毒是极其容易传染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其病毒会侵入患者皮肤、黏膜及身体组织器官, 因此其临床表现较为多样,且其中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据有关卫生组织调查显示, 近年孕妇的梅毒感染率也在逐年上升, 其原因为生育年龄感染梅毒的概率较高[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梅毒孕妇的治疗方案, 比较早期干预及晚期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为梅毒孕妇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梅毒孕妇的病历, 根据其入院治疗时机分为早期干预组(孕周≤20周, 57例)与晚期干预组(孕周>20周, 43例)。纳入标准:①本次治疗前无抗梅毒治疗史;②于本科进行治疗直至妊娠结束, 期间未接受其他治疗;③临产后于本院进行分娩;④梅毒分型为:潜伏期、Ⅰ期、Ⅱ期的患者。排除:①其他妊娠期疾病;②双胎或多胎妊娠。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两组比较,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施以苄星青霉素(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 H20023743), 240万U肌内注射, 1次/周, 3周为1个疗程, 开始治疗后2个月复查,如患者RPR滴度下降幅度未达2倍或由阴性转为阳性, 或梅毒螺旋体有活动的征兆, 则对患者增加1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并同时对其丈夫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情况, 主要包括流产、早产、死胎及足月分娩情况;比较两组的新生儿预后情况, 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梅毒感染。比较两组不同血清RPR滴度的新生儿梅毒感染发生情况。于新生儿出生后, 检测其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指标, 出现梅毒螺旋体滴度阳性或者显微镜下检出梅毒螺旋体的情况时, 则判断新生儿为梅毒感染患者, 反之则为健康新生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早期干预组的足月分娩率94.7%明显高于晚期干预组的7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2 两组新生儿预后情况比较 早期干预组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梅毒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晚期干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不同血清RPR滴度的新生儿梅毒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早期干预组RPR滴度<1∶8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与晚期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干预组RPR滴度≥1∶8的梅新生儿毒感染率明显低于晚期干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n(%)]
表3 两组新生儿预后情况比较[n(%)]
表4 两组不同血清RPR滴度的新生儿梅毒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
梅毒螺旋体能通过胎盘屏障, 导致胎儿皮肤、骨骼及内脏等器官损伤, 从而诱发不良妊娠结局[2]。根据中华医学会在2012年提出的早期梅毒孕妇的治疗方案, 孕妇确诊或高度怀疑梅毒感染后应立即进行全面正规的抗梅毒治疗[3]。治疗后应严格执行随访, 对有重复治疗指的患者进行再次治疗[4]。国外有研究提示:需重复治疗的指征包为规范化治疗后2个月非螺旋体抗体滴度存在上升趋势, 或该指标未下降2个稀释度[5-7]。目前临床上, 常用药物为苄星青霉素,且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足疗程、足剂量的原则。有报道显示, 对于改善妊娠预后及分娩新生儿预后均有明显效果[8, 9]。
本次回顾性研究显示, 早期干预组的足月分娩率94.7%明显高于晚期干预组的7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干预组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梅毒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晚期干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抗梅毒治疗的开始时间对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存在影响。越早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妇其妊娠结局越良好。这可能是由于在孕周达到20周后治疗的孕妇体内梅毒螺旋体在潜伏期已经进行6~8周的繁殖, 数量明显增加, 加之胎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大量梅毒螺旋体进入胎儿体内, 影响胎儿的发育。有研究显示, 未及时进行规范治疗会导致梅毒螺旋体可能进入胎盘, 引起间质细胞增生及绒毛血管内膜炎, 诱发绒毛数量减少, 使得管腔封闭, 造成胎儿缺氧, 从而导致影响发育[7], 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
RPR滴度检测是反应梅毒感染强度的重要指标, 数值越高显示患者体内梅毒螺旋体越活跃, 表示其传染性越强。本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干预组RPR滴度<1∶8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与晚期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滴度较低时治疗时机对新生儿梅毒感染无明显影响, 这也可能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无法真实反映出研究结果。而早期干预组RPR滴度≥1∶8的梅新生儿毒感染率明显低于晚期干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滴度较高的梅毒孕妇进行早期干预能明显降低其新生儿出生后的梅毒感染率。此结果说明早期治疗能降低高滴度梅毒孕妇产儿梅毒感染的风险, 有效的切断梅毒螺旋体的母婴传播途径。
综上所述, 梅毒孕妇怀孕早期行抗梅毒治疗, 有利于改善其妊娠结局, 降低梅毒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