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丽
在临产前胎膜发生自然破裂被成为胎膜早破, 多数患者在发生胎膜早破后会导致阴道内病原微生物上行感染, 造成母婴同时发生感染, 增加早产、难产的风险, 不及时治疗会直接威胁母婴健康和生命[1]。胎膜早破后发生胎膜感染的发生率在45%左右, 导致胎膜早破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宫内感染可能是引发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当胎膜发生感染后会导致胎膜坚韧度下降, 增加胎膜脆性[2], 在感染局部会有白细胞浸润水肿[3], 病原微生物分泌蛋白水解酶使胎膜弹性降低, 从而提高胎膜破裂几率[4,5]。在妊娠过程中应对产妇进行炎症检测及早诊断宫内感染避免胎膜早破的发生, 而降钙素和C反应蛋白含量与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 是急性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的主要实验室指标。本次探讨分析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联合诊断胎膜早破宫内感染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治疗的35例剖宫产胎膜早破产妇作为观察组, 均为胎膜早破进行剖宫产分娩;另选同期35例剖宫产足月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胎膜早破诊断参考《妇产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一条[6]:阴道液涂片检查可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羊水;阴道内镜检查可见穹隆有羊水从宫颈口流出;阴道pH值测定试纸为蓝绿色。研究对象排除患有恶性肿瘤患者及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观察组产妇年龄22~36岁, 平均年龄(26.5±4.6)岁;对照组产妇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26.4±3.2)岁。两组产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2 检测方法 在两组产妇手术前和术后采集血液样本3 ml, 高速离心后放置于冰箱内保存。降钙素原检测应用免疫色谱检测法, 应用免疫定量分析仪, 试剂采用原厂配套试剂检测盒, 操作严格按照试剂和仪器操作说明进行, 由同一名检验师进行操作;C反应蛋白检测应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用去离子水按比例稀释校准液, 建立工作曲线以水为零点, 应用工作曲线计算C反应蛋白浓度。对产妇进行病理检验, 在胎盘分娩出10 min内收集胎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验, 样本来自胎膜破口处, 经过生理盐水冲洗后用多聚甲醛固定, 并立刻送检。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产妇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并比较, 通过病理检测计算并比较两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绒毛膜羊膜炎诊断标准参考病理组织学检查,胎膜组织病理切片在高倍视野下中性粒细胞浸润>5个则可诊断[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 观察组中绒毛膜羊膜炎16例, 发生率为45.7%;对照组中绒毛膜羊膜炎4例, 发生率为11.4%;观察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0, P<0.05)。
表1 两组产妇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表1 两组产妇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
胎膜早破后发生胎膜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造成母婴同时发生感染, 增加早产、难产的风险, 不及时治疗会直接威胁母婴健康和生命[5]。妇女在妊娠期间体内白细胞计数升高,不能通过白细胞计数反映感染是否发生。胎膜早破与宫内感染有直接关系, 诊断宫内感染应选用更为准确有效的检测指标。C反应蛋白是肝细胞在急性感染时合成的反应蛋白, 可调节炎性反应增加防御感染性疾病的作用, 也是人体重要炎性递质。当人体受到外伤、感染、肿瘤等刺激后, C反应蛋白水平会异常升高, 因此C反应蛋白被应用于检测炎症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6-9], 在C反应蛋白水平与炎症水平之间的关系尚无结论, 在微炎症状态不会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而在肿瘤、外伤、动脉粥样硬化等状态均会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与是否感染不存在特异性。血清降钙素原是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 是降钙素的前体形式, 是用于诊断细菌感染、浓度血症、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的检测指标,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两种检测指标联合诊断便可提高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在观察组产妇中降钙素原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 体内降钙素原和C反应水平越高则全身炎症反应也越严重。在研究中病理检测发现观察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合上述观察组产妇血清中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也升高, 说明应用血清降钙素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可以作为重要参考指标[11]。
总之,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在胎膜早破宫内感染诊疗中准确性较高, 可作为绒毛膜羊膜炎检测的指标, 具有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