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吴雁 谢光茂
“区域考古中的越南旧石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2016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我们一行二人应“‘区域考古中的越南旧石器’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The Paleolithic of Vietnam in a regional context Gia Lai,Vietnam )会议主办方的邀请,前往越南中南部的嘉莱省波来古市参加会议并进行会后考察。此次会议由越南社会科学院、嘉莱省政府主办,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民族研究所、嘉莱省体育与旅游局协办。会议期间,主持安克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项目负责人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发掘概况和主要的收获。会后,我们应邀继续留在安克镇实地参观近年来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和室内观察遗址采集、发掘出土的石制品。
安克镇坐落于越南中部高原向滨海平原过渡区域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内,纬度近乎赤道和北回归线的中间,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但与越南北部相比,受季风的影响比较小,因此气候相对比较温和,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雨季约是每年的8—12月份,其余时间为旱季。
2014年6月,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嘉莱省灞河上游地区开展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系统调查项目,于安克镇发现了5个旧石器遗址。年末,该研究所组织专家对这5个遗址进行复查,并将发现和复查的情况向越南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民族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旨在研究越南历史的国际合作项目组汇报。2015年,国际合作项目组组织专家对新发现的遗址进行发掘。发掘期间,考古队员在安克镇开展了更大范围的调查,截至2016年底,安克镇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数量达到21个。
安克旧石器遗址群主要为旧石器早期遗址群,石器工业为包含手斧工具的石器组合,手斧具有典型的阿舍利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越南北部发现了度山文化(该考古学文化石器组合包含手斧,年代距今约40万年),安克旧石器遗址群因为手斧与玻璃陨石同层位出土,研究者认为其年代距今约80万年,并且是目前越南发现最早的石器遗址群。安克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及研究,对于了解东南亚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的起源和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克遗址群考古地点
雨天考察安克旧石器时代遗址群
野外考察是我们了解遗址大的自然环境和小的埋藏环境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安克镇访问期间正好是当地的雨季,所以野外考察只能在阴天或小雨的时候间断进行。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队员范坦团博士带领我们考察了将近10个遗址和地点。这些遗址和地点均分布于灞河及其支流两旁的台地上,表面基本上都种植有农作物,部分地点的地层剖面或地表可采集到石制品。
沟达遗址2015年发掘场景
沟达遗址位于安克镇安滨管理区,距离灞河右岸的直线距离为1.5公里。遗址历经两次发掘,2015年发掘面积为20平方米,2016年发掘了4条探沟,面积为54平方米。文化层厚度10—25厘米,总体保存完好。文化层中出土58件石制品和21件玻璃陨石。石制品包括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和石核。工具以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工方式以单面加工为主。
洛屯第1地点位于安克镇宣安公社,距离灞河左岸的直线距离为2.5公里。2016年发掘,发掘面积为48平方米。文化层与沟达遗址大体相同,区别是沟达遗址地层内含的石英砂砾较多,而该遗址地层内含风化的花岗岩黏土残留物更多。遗址出土46件石制品,种类有手镐、刮削器、砍砸器、石核、石片和断块。另外,遗址中还发现了102件玻璃陨石碎片与石制品共存。该遗址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遗迹现象:文化层的表面有大量的河卵石、石制品和玻璃陨石碎片,发掘者推测这也许是在此活动的古人类为了解决雨季地面泥泞的问题而有意铺就的石头地面,但要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寻找到更多的考古证据。
洛屯第4地点与洛屯第1地点同处一座山体。2016年发掘,发掘面积为20平方米。文化层与洛屯第1地点相同。遗址出土了77件石制品和25件玻璃陨石碎片。石制品种类包括手镐、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石核、石片和断块。
安克镇博物馆
室内观察标本
通过观察获得的标本,我们可以了解器物的制作技术、使用部位等,进而探究古人的生业模式。安克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中采集和发掘的大部分标本都存放在安克镇博物馆,目前发现的文化遗物只有石制品。由于安克之行的时间有限,且石制品数量较多,只能有选择地仔细观察,余则粗略带过。我们对安克旧石器遗址群石制品特征的初步印象为:工具的原料为形状不甚规则的石英、石英岩、硅质岩质河卵石;工具的毛坯以砾石为主;剥片和加工都是使用硬锤直接打击;存在直接使用石片的现象,但不普遍;工具总体的加工程度不深,保留较多的砾石原面;工具以单面加工为主,两面加工的标本比较少;工具类型有砍砸器、手镐、手斧、刮削器等,以手镐和手斧最具特点。
百色盆地和安克镇的石器(1—5 百色盆地的石器;6—9 安克的石器)
安克旧石器与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有较多的共性:石制品的原料为就地取材的砾石;打片和加工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加工方式以单面加工为主,两面加工的标本很少;石器的加工总体较简单、粗糙,加工范围通常限于一端或一侧,通体加工的标本很少,所以石器基本上都保留有砾石面;石片和石核的台面以自然台面为主,少见人工修理台面的标本;除部分刮削器的毛坯为石片以外,其余工具的毛坯多为砾石;工具的组合以重型工具为主,砍砸器、手镐、刮削器是最常见的工具类型。两地的石制品亦存在差异性:百色盆地罕见三棱手镐,而安克发现三棱手镐的数量较多;安克手镐和手斧的尖部有舌状尖和锐尖,而百色盆地发现的手斧和手镐均以舌状尖为主,锐尖的标本稀少。
百色盆地和安克镇相距甚远,但在旧石器时代两地的石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共性呢?文化共性产生的原因既有可能是两地的人群通过交流产生的,也有可能是面对相似的自然环境创造了相似的工具和工具组合。我们认为自然原因的可能性大于人为原因的可能性。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是极大的。两地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湿热多雨,植被和森林茂密。依靠植物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古人类主要通过挖掘植物根茎、采摘果实等采集活动就可以维持生存。两地的古人类为适应相似的环境而创造了相似的文化。考古学家克拉克(D.Clark)在《分析考古学》一书中提出“技术丛”理论,认为“为了适应相同的环境、经济形态和技术水平,一组考古文化的器物组合里,可能出现互相类似的器物类型。因此,只要在地理、气候、植被相近的环境里,即会出现类似的石器组合。”当然,生活在两地的先民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迁徙,但从迁徙距离、迁徙方向、迁徙障碍等不可预测的问题推测,距离甚远的两地先民想要进行文化交流绝非易事。
安克遗址群远景
安克旧石器时代遗址群分布于灞河两岸最古老的阶地上,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该阶地的年代距今约100万年。另外,对与石制品共生的玻璃陨石进行科学测年,获得的年代数据是距今77万年,证实了这些玻璃陨石与百色盆地的玻璃陨石一样都是70多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的产物,原地埋藏的玻璃陨石的年代代表了与它共生的石器的年代。因此,安克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在距今100万—70万年之间。
安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群的发现,将越南境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二三十万年提前至77万年,不仅为完善越南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更是极大地提升了越南民族的文化自信。手斧的首次发现对研究手斧文化的分布和古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早期人类的迁徙与扩散增添了新的材料
在越南考察期间得到了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阮克史研究员、范坦团博士的热情接待和帮助,文中部分图片由阮克史研究员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