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摘 要】 学生的想象潜力、比喻能力,需要教师适时、恰到好处去激发,需要分阶段进行专业引导。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标准答案去代替学生的想象,否则就可能“覆盖”学生应有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语言有效地表情达意的能力,影响他们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 比喻句;引导;观察;想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引言:
孩子的想象,需要适时的、恰当的、具体的引导。
有一次听公开课,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执教老师在导入课题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弯新月,小女孩跨在上面,和金色的星星一起快乐地玩耍——老师问“月亮像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像镰刀!”“像美眉!”“像香蕉!”——老师表情木讷,不置可否:“到底像什么?”一个机灵的孩子偷偷地打开书,“像小船!”老师点头给予肯定,接着板书《小小的船》……
回顾老师导入课题的瞬间,其实是引导不力的结果。如果老师先肯定回答问题的学生,再接着引导:由画面中深蓝色的背景,引导学生想到熟悉的蔚蓝色的天空,再联想到深蓝色的大海,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将“弯弯的月亮”与“小小的船”联系起来了。
看来,孩子的想象,不会凭空产生,需要适时的、恰当的、具体的引导。
一、引导学生观察
在一次课堂练习中,题目是:“看图写句子”,图上画的是一个弯弯的月亮旁边有三颗星星。有的学生写的是“月亮像小船。”有的学生写“月亮像香蕉。”有的学生写“月亮像钩子。”……唯一一位学生写道“月亮像星星的妈妈。”这个比喻句写得好。第一,富有想象力。写月亮和星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外在形状的描写。第二,有新意,不落现有的俗套。第三,不但有自己的思考,还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这个学生对事物的描写和理解,能从表层的形状进入到深层内涵和感情。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符合题目要求。不只是写孤零零的月亮,还注意到了图中的星星。其他学生只看到图中的月亮,没注意旁边还有三颗小星星。
想象源于观察,观察是想象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1】可是,只要将看到的记录下来就是观察吗?换言之,通过随意地观察写出的话符合要求的吗?其实,观察不仅仅是看,更重要的是看出门道,并能将这个门道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才能说是具备了观察力。现在学生的写话之所以不尽人意,多是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或者是对观察力的培养缺乏策略思维。
二、引导学生“创新”
某小学作文课上,老师问“十五的月亮像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又大又圆的玉盘”,但有个男同学回答“像爸爸做的烧饼”!因为孩子的父亲是摆摊卖饭的,在孩子的印象中,父亲做的烧饼最像十五的月亮。但他这样的比喻遭到了老师的不满和同学的嘲笑。后来一位女老师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文,表扬了他的想象力丰富,比喻恰当,从此他喜欢上了写作。许多年以后,这个学生成了作家,应邀回母校作报告。报告的开头,他说:“我想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十五的月亮像什么?”报告最后,他走下讲台,把观众席上年事已高的恩师扶起来,大声说:“现在,我终于知道:十五的月亮最像老师的笑脸!”
还是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多数学生回答“像小船”、“像眉毛”,一个小女孩胆小地说“像發卡”,因为她头上的发卡,两头尖尖,很像弯弯的月亮。老师立刻给予了肯定!这样的“创新”,多么“需要老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意料的。”【2】
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尊重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要尊重、肯定、鼓励学生喻体选择的“不从众”。甚至学生的各种言语表达方式,都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爱护,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自信。
三、引导学生分析
同一本体,为什么有人联想到这个事物,而有人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呢?
“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3】其中“另一件事和经验”是人们已知的、熟悉的。认知的过程,就是由已知的世界进入未知的世界。语言使用者在记忆中储存了对世界事物各种特性的认识,影响其对事物的关注度和认知水平。小学生的言语表达中反应自己熟悉的生活,这很正常,因为女孩儿熟悉发卡,所以会联想到发卡;男孩的父亲是卖烧饼的,所以很自然地联想到烧饼。
由于想象受经验经历和认知水平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增加人生间接经验,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其直接经验。
四、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有的人较多使用比喻,而有的人较少使用比喻?
研究表明,“隐喻的产生往往是有的使用者为了表示自己的特定感情,而这种感情已不能依赖常规词语表达。”隐喻“能描写新的、几乎难以描写的经验和思想”。【3】对小学生而言,要回答“月亮像什么”,只是一个造句练习,并不是要表达什么特定感情。但是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有意识地提醒孩子:你的比喻句不能只是应付一个造句,还应该进一步思考:第一,自己想通过这个比喻句表达什么。任何言语形式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不能只是单纯训练一种空洞无物的句子结构。第二,是否有表达复杂思想的需要,是否有表达特定感情的冲动。第三,哪种喻体、哪种想象更适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展想象力,造出了这样的比喻句:月亮像什么?像月饼,这是嫦娥仙子亲手制作的月饼:每个月初,嫦娥仙子开始做月饼,一天,两天……十多天过去了,月饼由香蕉状变成了圆形。可是,嫦娥的宠物——馋嘴的玉兔,每天总忍不住去吃掉一些,十多天过去了,月亮又变成了香蕉状!嫦娥仙子急忙重新做月饼……
这样用“月饼”和“香蕉”来比喻“月亮”,就不是简单的外形相似了,有故事情节,有思想内容。“在看来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使读者感到惊奇和兴趣,是成功比喻的审美功能之一。”【4】
另外,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简单讲解比喻结构的基本常识;说说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不同类,异本质,并且要有一点极其相似;说说喻体选择的方法,“近取诸身”,贴近生活,富含鲜明的时代性。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学习一点比喻的理论了。
总之,学生的想象潜力、比喻能力,需要教师适时、恰到好处去激发,需要分阶段进行专业引导。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标准答案去代替学生的想象,否则就可能“覆盖”学生应有的创新能力和运用语言有效地表情达意的能力,影响他们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伟《浅议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马希芳《弯弯的月亮像树叶》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
【4】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