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18-07-25 11:34雒家珍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渗透

雒家珍

【摘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五千年历史中,经历无数内忧外患却屹立不倒、愈加强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民族有着极强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使人民对国家有高度认同感,对民族有浓厚归属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国家认同,其本质就是培养与弘扬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贯彻到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掘史料素材,结合时代新特点,做好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培养初中生对国家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23-01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是人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之情,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初中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时期,历史课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情感的传承载体,承担着初中生认识国家民族、树立爱国爱家意识的重大责任。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教育中隐含的重要自觉情感,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都要将家国情怀教育深植于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教学本质就是要以国家民族发展历程为依托,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其背后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心底产生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国家担当核心素养。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仁人志士,他们或为了国家统一献出自己的生命,或战场上奋勇杀敌,被敵人俘虏后仍坚贞不渝,保全气节,或为了造福一方人民百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名留青史。这样的事迹正是这些仁人志士在家国情怀的驱使下做出的。放在今天,这也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符的,通过历史教学中这些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受到精神上的感染,树立行为上的榜样,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价值意义。比如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节的学习中,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复杂,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面临的危险,与虎门销烟的重大历史意义。将这一事件代入家国情怀中,用家国情怀的观点来理解这一事件,则学生很容易认识林则徐的伟大,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从中会受到感染,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产生社会责任感。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

1.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历史教学中是一种深度的拓展,考验着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发散能力,是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方式。比如在教学都江堰这一小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对都江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进行讲解,正反对比都江堰建设前后的人民生活的变化,以及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后所受到的当地百姓赞扬与尊重。让学生对事件理解深入彻底,对历史人物的伟大之处深刻理解,感受到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家国情怀对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2.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培养家国情怀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历史长河中,爱国爱民的伟大人物多如繁星,而他们留下的优秀文化作品,则是他们家国情怀的重要见证,也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岳飞在《满江红》中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奋勇杀敌、凯旋高歌的壮阔画面,激发起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国心与报国情。陆游作为南宋这个多灾多难的王朝,爱国诗人的代表,流传下多首悲凉壮阔、极富家国情怀的诗词,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了垂死老翁对收复失地的热切关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现了诗人在风雨交加的夜里,睡梦中对依然关心战事,渴望报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则表现了对军队不能战胜外敌,收复失地的失望。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爱国将领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多如繁星的充满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良好载体,历史教学中应该透过这些优秀文化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以及诗词描述的社会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作为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素材,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的优秀文化作品,达到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

3.充分发掘历史素材,提高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上许多爱国英雄人物的事迹,可以当做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事件,感受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可以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南宋爱国文人文天祥在组织领导抗元斗争不幸被俘,他在元朝的诱惑中,大义凛然,至死不渝,为中华民族保存下了伟大的文人气节,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诵至今,这种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近代伟大的仁人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决心以死来激起人民的醒悟,改变封建统治的局面。英勇就义时大呼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至今激荡在每个爱国的中华儿女心中。还有“绍兴三杰”中的秋瑾,这位女英雄在她的诗中写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表现出诗人愿意为革命洒出一腔热血的伟大感情。这些伟大历史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事迹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良好素材,教师要善于发掘利用,将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传承给学生。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历史教学活动弘扬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使他们树立起将个人与集体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注意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感知生活的变化与发展,明白我国历史的发展的艰辛曲折,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使学生可以从容地处理好现实生活中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关系,拥有心怀天下的情怀,建立起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的正确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何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M].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1).

[2]孙静.如何利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学咨询,2012.

[3]汪惠民.别有伤心无数———从南宋词夜景描写中看南宋作家的家国情怀[J].云南:思茅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4]梁佳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渗透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