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果平
三伏灸与三伏贴一样,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冬病夏治”之法。其遵循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础理论,根据天人相应、内病外治等方法,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伏天,通过艾草燃烧的温热力量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滋养,将虚、寒等类型的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提到灸,就必须先说艾。
灸即艾灸,是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艾饼,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指的是艾草、艾叶,是常用中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俗话说“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孟子·离娄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是说对于大病、重病,要用3年以上的陈艾来进行艾灸治疗才有好的效果。古人强调“艾以陈久者良”,故针灸所用的艾条、艾炷、艾饼等,多是以陈艾为主要原料。
三伏灸是传统的中医疗法。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结合来决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今年的三伏持续40天时间。初伏起于7月17日,末伏止于8月25日,在这期间是艾灸治疗阴寒类疾病的最佳时期。
三伏天时,人体内阳气最旺盛,此时实施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将艾火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纯阳之气与三伏天的天阳之气共同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能更好地发挥温通经络、散寒祛邪的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且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伏灸由于可以渗透穴位深层发挥效用,对顽固性、病程较长的疾病治疗效果显著,适用症也比较广泛。
(1)呼吸系统疾病:适应范围——肺气不足证,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2)消化系统疾病:适用范围——脾胃虚寒证,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3)慢性疼痛疾病:适用范围——筋骨病证,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疼、四肢怕冷等。
(4)妇科疾病:适应范围——冲任虚损证,如痛经、宫寒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等。
(5)男科疾病:适应范围——肾阳虚衰证,如男性不育、阳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增生等。
一般艾灸视病情需要,每周1~2次,共需3~4周。注意艾灸之后需要适当饮水,以免伤津。
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疗法中针对冬天容易发作的阴寒、虚寒类疾病而发明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涉及的内容很多,如艾灸、针刺、药物贴敷、药物注射、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于三伏天实施的穴位贴敷疗法,即“三伏贴”,因其操作简便、疗效明确而广受推崇。
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敏感肌肤者、对膏药过敏者、穴位皮肤有破损者,或者曾经接受过三伏贴而发生皮肤过敏、破溃者都不适宜再次应用此疗法;此外,目前这种方法以针对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在治疗病种上有一定限制。
三伏灸则适用于针灸领域的大多数疾病,尤其是辨证属于“寒证”者更佳,根据疾病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艾灸治疗。与穴位贴敷相比,三伏灸热力“深透”,适应症广,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是很多慢性病患者的最佳选择。
冬病夏治穴位疗法举例
◎血海穴
取穴: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功效:补虚养血。
方法1:按摩法
坐位,双手拇指置于同侧的血海穴上,做环状按揉5~10分钟,以酸胀为度(最好在早上9~11点之间进行,此时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亦可左右交替进行,每天1次。痛经者按摩此穴可活血化淤、止痛,宜在月经将至前3~5天开始到月经结束后停止,每次按揉至穴位局部发热为度,连续3个周期。
因为此穴可化血为气、运化脾血、补血养血,对于眼睛干涩、视物不清的肝血虚症者,配合足三里按揉,长期坚持效果显著。
皮肤瘙痒等皮肤病患者需要配合曲池、隔俞等穴按摩,调理营血、止痒。
方法2:艾灸法
每天1次在血海穴上温和灸15~20分钟,以皮肤感到温热但不烫为度。此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行气、调经止痛的作用。
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患者经常用此法可温经活血、调经止痛,艾灸时间可适当延长。
膝关节疼痛者艾灸此穴可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平时注意膝部保暖和避免劳累。
妇人产后可经常艾灸本穴,具有补虚养血的作用。
◎中极穴
取穴: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功效:清利湿热。
方法1:按摩法
取坐位或者平卧位,一手食、中二指指腹置于穴位处,用力向下顺时针按揉5~10分钟,使局部有酸胀感,每天1次。如此可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遗尿者按揉此穴可助气化、利湿热,配合按揉三阴交、气海、肾俞可提高疗效。
研究表明,中极穴对产后及术后尿潴留具有很好改善作用。阴痒者按揉此穴位时应逆时针按揉,清利湿热、止痒。
遗精者需进行虚实辨证,虚症者需配合艾灸、药物等补肾助阳,实证者可配合太冲疏肝解郁。
操作时以耐受为度,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不宜用力过重以免损伤皮肤。
方法2:艾灸法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用针刺数孔,放在穴位上,上面再放约莲子大小的艾柱施灸,灸5~7壮,每周2~3次。附子具有补肾助阳、回阳救逆的作用,用此法可补肾助阳、温经通脉,治疗男子阳痿、不育和女子不孕等命门火衰的病征。年老者适当用此法艾灸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方法3: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将研末后的中药粉用水、醋、姜汁或其他液体调成糊状,取适量药物放在敷贴上,然后贴在穴位上的方法。治疗痛经用肉桂、乳香、没药、延胡索各20克,研细用醋调成软膏,每次取药膏如拇指大贴中极穴,于经前一周开始贴敷,每日1次,每次约4~6小时,月经停止后结束治疗,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治疗术后尿潴留,将五苓散用姜汁调成糊状贴在中极穴上,连贴5天,每次贴8小时,可通阳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