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
[摘 要]在课本剧教学中,学生因追求娛乐性而热衷于夸张的表演、戏噱的语言、嬉笑怒骂的调侃方式,将课本剧改编成搞笑闹剧。这种闹剧往往忽视了原作的思想意义,会对学生的思想人格及文化品位产生消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原著内容,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引导学生忠实于原著的语言风格,并把自己定位为课本剧的监制,指点和调控学生的编演,从而提高课本剧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课本剧;搞笑闹剧;改编;表演;监制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剧本,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表演来感悟原著,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教材中戏曲和小说体裁的课文也为学生增加了改编课本剧并参与表演的机会。应该说,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改编并亲身体验表演,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但是,目前在课本剧表演中却出现了一种戏噱原著的现象,那些经典作品被学生一窝蜂地改编成了周星驰式的搞笑版闹剧,在语文课堂上大行其道,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也屡见不鲜。这种搞笑闹剧过多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原著的思想内涵,而且很容易引起语文庸俗化的不良后果,应引起教育者的警惕和思考。
一、搞笑闹剧的特点
学生改编的搞笑闹剧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娱乐性,为了达到娱乐搞笑的效果,这类课本剧大都有夸张的表演、幽默戏噱的语言、嬉笑怒骂的调侃方式。但是,学生往往过于注重编演的娱乐形式,而忽视了改编剧本的思想意义,有的甚至篡改、乱改原著,戏噱经典,流露出错误的思想倾向和庸俗品位,表现出对浅薄、庸俗文化的追慕。例如:把吴妈和阿Q改编成一对敢爱敢恨的情侣;让刘兰芝过上了“梅开二度”的幸福生活;窦娥死前表白“如果上帝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爱你一万年” ……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语文课本剧中不胜枚举。
二、搞笑闹剧产生的原因
学生们为什么会如此普遍地热衷于编造搞笑闹剧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当前的文艺界存在着一股戏说历史、解构经典、乱改名著的不正当的风气,表现出一种如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说的“以作态取悦大众”的媚俗化的不良倾向。而品位尚未成熟的学生们,从《大话西游》为代表的影视剧中所受到的戏噱态度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学生喜欢在课本剧中直接模仿或照搬这类影视剧中戏噱、调侃等表演方式。另外,有些学生是受当前某些具有先锋性和前卫性特点的实验话剧的影响(比如孟京辉导演的实验话剧《恋爱中的犀牛》,试图用反讽、黑色幽默和激烈夸张的手法,表现年轻人的激情和反抗),于是他们在编演课本剧时也热衷于强烈的荒诞形式,追求怪异、刺激的表演效果。
2.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和风格
学生过于追求表演形式,表现出对原著片面、狭隘的理解,也显露出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独特体会和真正的创新意识。他们在课本剧改编中轻视原著思想内容,模仿照搬影视剧戏噱元素,过于注重表演形式和表现风格,使所改编的课本剧表现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特点。
3.教师的错误引导
有些教师认为,这种闹剧现象是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其实真正有创意的改编应该是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品位,能够展现美,能给人以美好印象。如形式要生动活泼,大家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则更好。而单纯玩一些噱头,以戏噱的态度对待历史、社会和人生,甚至颠覆经典,还美其名曰为“创新”,反而暴露或助长了浮躁、浅薄、文化道德素质的低下。另外,可能还有些教师认为“趣味无争辩,存在就有理”。而一些十分拙劣的影视剧就是在“趣味无争辩”的幌子下在荧屏上污染大众视线的,并严重误导了青少年。而学生的改编,如果连基本的审美和艺术修养都不具备,是谈不上什么趣味无争的。所以,不应把过度的搞笑闹剧说成是什么艺术的“百花齐放”和人文价值的多元。
泛滥的搞笑闹剧对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很好地研读原著,失去了从原著宝库中提高思想品位和审美能力的过程。甚至有些闹剧还会对学生的思想人格及文化品位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在文化的追求上如果单一追求娱乐性,就会滋长低级趣味,助长精神上的享乐主义。学生的戏噱态度,往往表现为轻视经典,嘲弄正统思想,这将导致一种游戏人格,背离高尚的精神追求。如果不及时改变这种情况而任其发展下去,会造成学生在文化品位上对媚俗的认同和追崇,走向审美庸俗和人格低俗。从长远计,会导致一代人社会观念和精神的变异或滑坡。人们需要的是健康的通俗文化,绝不是庸俗、低俗和恶俗。对于搞笑闹剧现象,教师不能再听之任之,一味地全盘接纳或纵容,而应主动拒绝,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所以,消除这种搞笑闹剧现象,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是当前语文课本剧教学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三、探求对策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脱离搞笑闹剧式的表演模式而提高艺术品位呢?笔者认为,起码应该遵循以下两个教学原则。一是遵循文学鉴赏的规律,改编之前要吃透文本,首先要在文本层面感受形象、理解形象、想象形象、评价形象,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课本剧来表现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获益,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审美和创新意识。二是教学表演的活动版块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而设计,不能为片面追求活动的娱乐功能而忽视切实有益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注意原著作品的思想性
为了表演逼真,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著。无论是戏剧教学还是小说教学,都要培养学生在理解人物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和概括作品主题思想,从而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这样才能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比如《雷雨》,如果忽略作品的思想性,学生很可能会歪曲作品而改编出一场旧情难忘的故事。因此,在改编课本剧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鲁侍萍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也从对立面把握周朴园的伪善、忏悔、矛盾的性格及心理特征,这样才能使改编的课本剧不会走调。需要指出的是,改编中应注重思想性,并不是说要把思想性硬塞进课本剧中,让周朴园、鲁侍萍变成这类戏剧中代表阶级身份的一个个脸谱,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让思想从人物对话、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才是见真功夫的。
2.引导学生忠实于原著的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原著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往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改编课本剧一般不能篡改原著的基础语言和经典语句,但学生对此未必认同。闹剧式的课本剧大多都是学生自己在语言上做出较大改动的。怎样才能让学生认同并能够忠实于原著语言,这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习原著语言至关重要。可以引导学生朗诵精彩片断,品味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分析语言特点和风格。在此基础上,最好让学生把原著语言与流行语汇做一番比较,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语言品味的高下,才能尊重原著语言,在改编中自觉保留语言精华。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把小说《智取生辰纲》改编成课本剧时,对原著的第一段,学生一开始改编成了下面这样:
松林里,烈日下,杨志等人坐在松树下乘凉。众军汉脱了上衣扇风,杨志一手扶着装珠宝的车子一手扇着风。不远处,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摇摇晃晃地走来,边走边唱:“烈日炎炎人难耐,醇香美酒解人烦呀,哩个儿愣……”
这是搞笑版的语言特色,也很生动有趣,但是不完全符合故事情境,把杨志打骂军汉的情节全删除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行了第二次改編:
杨志对虞侯怒道:“你们可真没用!这都是我的责任!你们不替我打他们,却在后面慢腾腾地走,这路上可不是好玩的地方。”
虞侯道:“不是我们要慢走,是真的太热,走不动了,所以落后了。”
杨志:“你这样说,简直就是放屁!前日走的是安全地带,现在正是容易出麻烦的地方。如果不在白天赶过去,谁敢半夜走?”
这样的改编就更忠实于原著,比搞笑版的内容更丰富,语言也更符合人物的特点,人物特点也显得鲜明了,为之后的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教师要作为课本剧的监制指导学生编演
教师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中并不需要事事亲历亲为,是可以放手让学生锻炼的,但是要为演出的品质负责,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角色定位。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好的是监制工作:在制定学习目标、演出计划,确定表演风格等方面要起到主要决策作用,在排练演出中要起到管理和督促的作用,最后还要把关验收。教师在台前幕后都应该是一把手,但是又不能越俎代庖,因为是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所以要放手让他们担当策划、编剧、导演、演员、剧务、舞美等具体工作。教师要把好关,使媚俗低劣的表演不能登教室之堂,但是也不能一棒子都打死,对学生的个性化表演要因势利导。比如在表演《智取生辰纲》中,学生选用的背景音乐是“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其实是符合杨志当时开始妥协的心情的,但音乐太响太长,有喧宾夺主之嫌。笔者就建议把此处的音乐放成低音,结果演出效果很好。在这种改变中,学生对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会有所认识。
4.采用多种形式辅助表演以提高学习效果
课本剧表演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可辅以其它学习形式,如观摩影视作品,围绕作品、表演进行讨论,写体会性的文章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而引导学生读原著,可以把课堂学习的成果扩大到课外阅读中,从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当前这种课本剧表演的闹剧现象。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