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群力
[关键词]纸媒;老年读者群;坚守方法
不可否认,纸媒的客户群正在大规模的流失。原有的老客户纷纷放下报纸,拿起手机,他们给出的说法很直接“报纸上发的,手机上早就有了,还有什么看头。”纸媒在寒冬中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各方也在想尽办法力求破局。其实在大家苦思向外拓宽领域的同时,纸媒更应该向内看,练好“内功”,坚守住我们现有的读者群。报他们关注的焦点,诉他们的需求,讨他们的欢喜。如果问到报纸现有的读者群是哪些人,大家会异口同声:老年群体。是的,老年群体是纸媒体得以维持生存的中坚力量。
一、认清受众群体才能有的放矢地服务
有这样一组数据或许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最新的《社会体制蓝皮书》指出,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
现今晚报的老年读者群大多是多年的老用户。问问身边的朋友,咱们爸妈看报已成一种习惯,早起去市场手里拎着菜,胳膊上夹着一张报纸,成为逛早市老年人的“标配”。老年人一天不看报,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也因此,纸媒要生存必须认清谁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二、抓住受众痛点,紧追不舍成就报纸的爆款
退休后,老年人与单位的联系频率降低,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他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报纸等传统媒体。因此报上有关于养老金、退休金、医保等的报道最受欢迎,以往曾出现过“一纸难求”的局面。晚报办的《银发》专刊深受老年人的喜欢。
1.了解老年人的精神诉求,是报道的核心。拥有176万60岁以上老年人的哈尔滨。已然一只脚迈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养老问题是牵涉到每个老人、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神经的话题。在要闻报道方面,晚报更是把关乎老年人的政策以最好的版面刊发,比如《4月份未领到养老金快到社区认证》《我省老年人在养老院看病医保能报销》《养老机构那么多您该怎么选?》等诸如此类的新闻,成为吸引老年读者群的“利器”。
那么現今的黑龙江省的老年人总体的生存状态如何呢?
他们想再融入社会。哈尔滨老年大学本部每周659个班,报名人次依然“火箭速度”疯涨,在这儿没有人混日子。很多老人来念书、学习,不仅为了与同龄人交流,更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抛下”。这里俨然为老人们晚年生活开启了另一扇门,它是与这个高速运行的社会的一个接口。也是通往与外界甚至子女沟通、了解彼此情感的一条路径。
他们在夕阳中绽放。一些老人们把当年爱好的“歌唱事业发扬光大”。高峰期有的KTV一白天发出过上千个排队号码。新晚报曾以《冰城银发族进军KTV白天时段上座率九成》进行了报道。他们享受晚年的生活。十余年时间,冰城在三亚的候鸟老人已接近30万人,他们从最初的“长期游客”逐步融入当地生活,《新晚报》报道的《一份哈市候鸟老人的三亚“养老报告”》,讲述了老人们南下去三亚的原因。
当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今,不论是老年^还是其子女包括整个社会对老年人婚恋的接受程度都大幅E升。在现实生活中,老人再婚不仅仅是两个老人牵手共同生活那么简单。它涉及双方的子女和整个家庭。作为万年不变的晚报报道的“爆款”,日前,《新晚报》以《老年再婚闹出“宫斗戏”怎么破?》为题的一篇报道再次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2朋确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破题的关键。老年人群体总体来说,因为年龄的关系,属于弱势人群。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每每有走失老人的报道,其在微信、报端、以及ZAKER哈尔滨的转发量都是遥遥领先的。像《新晚报》报道的《民警领老太沿街识狗找到家》《用GPS准确定位找到走失老人》算是其中幸运的。
前年哈尔滨市松北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杜金芝老人离家出走了,她消失了30个小时,这是杜金芝的第四次走失。后来双城一名年轻医生在自家门口发现了她,此时她已经走出50多公里远了,没有人知道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哈报集团以此事为契机建立了易走失人群信息库,“杜阿姨”成为第一个录入者。
同时,骗子也将老年人当作最容易上钩的群体。《新晚报》开辟了《帮爸妈防骗》栏目,对骗子的骗术进行不遗余力的揭露。比如《上门“优惠”收电话费两年两骗老人》《市消协联合黑龙江大学应用心理系专家发布消费提示:这9种保健品骗局告诉咱爸妈别信》《谎称能办养老保险诈骗老人20多万元》《装“儿子”半年骗数十名老人20万》等报道都及时地向老年人提示了风险。
3.在特例中触及社会冰点问题。社会冰点问题。记者往往很难驾驭。但一经报道,必会引发各方的关注。
说起老人告孩子,不少人会觉得是子女不孝,老人走投无路才将亲生骨肉告上法庭。然而,记者从哈市多家法律援助中心了解到,在告子女虐待或是不给赡养费的老人中,有近3成老人背后“有故事”,他们之所以会跟儿女“翻脸”,不过是想逼儿女结婚,期待孩子多回家看看,或是表达对后老伴的爱意……这些老人“不差钱”,差的是子女对他们得关心与了解。《8旬老汉告女“就想让她快嫁人”》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幅家庭生活原生态图景。
《空巢老人纠结中的守望》这篇稿件则谈及了空巢老人问题,“他们不敢生病只怕无人照顾让儿女为难:他们思念孩子,却不敢打电话,只怕打扰。”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浓厚的真情实感,展现了空巢老人的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记者写道,“只要聊到你们,他们能瞬间打开话匣子。你的记忆里,他们总是损比夸多,可你不在场时,他们会重复好几遍你有多牛,多孝顺;你的记忆里,他们很哕唆,东家长西家短说不停,可你不在场时。他们会开着电视打着盹;你的记忆里,他们健忘、抠门,可你不在场时。他们能记住你所有的喜好,并且尽力省吃俭用满足你……”这段话令不少的读者泪目。
“我这一辈子没孩子,老了老了,就怕等我没意识的时候,就没人管我了!”近日。哈尔滨公证处家事法律服务中心接到了这样一份特殊的遗嘱,没有儿女和亲属的独居老人孙女士想将两套房产及存款遗赠给一名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男子。而这名男子是多年来对她很照顾的好邻居。《新晚报》记者了解此事后,以《孙大娘要把二百万“遗产”留给邻居》为题采写了报道。文章一出,在社会上引发强烈的反响。独居老人的话题也再次被发酵。
下面的例子,更让人心酸。新晚报记者报道过囤垃圾困住自己的82岁大娘饿得敲墙的故事,这位老人是在其老伴去世后开始拾荒的,她无儿无女,邻居报警,救援人员连清两天垃圾救出老人。邻居说:“她有时见到我们就说饿,我就给她买点粥,买一个包子,她总是好几天不吃饭。”另一个邻居说,她很心疼齐大娘,有时想给她送饭,却进不去屋,往里扔还怕砸到她。
这些只是特例。但对特例进行如实报道。更是展现纸媒对冰点问题的深刻思考。因此,在纸媒的寒冬里,坚守住受众中最中坚的老年读者,是纸媒得以维持的最关键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