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峰
数学大师波利亚指出:“我们靠推理论证来肯定我们的数学知识,而靠合情推理来为我们的猜想提供依据.”求离心率及范围问题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是考查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问题,要求学生能从复杂的变量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建立关于离心率或a或c的方程或不等式,借助一些条件求出离心率的范围.
一、演绎定义,激活学习趣味
华罗庚曾说: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如果有学生感到某个数学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就会发现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案例进行演示和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椭圆或双曲线中,已知a、c的值可直接求离心率,也可用转化观点求,例如在椭圆中,e=■=■,在双曲线中,e=■=■,只须求■即可.
例1:已知双曲线C:■-■=1(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F1F2│=8,P是双曲线C右支上一点,PF1与y轴交于点A,△PAF2的内切圆与AF2相切于点Q,若│AQ│=2,求曲线C的离心率.
解:如图所示,设△PAF2的内切圆与PF2相切于点M,依题意知:│AF1│=│AF2│,由双曲线定义及P是双曲线C右支上的一点,得2a =│PF1│-│PF2│,根据三角形内切圆的性质,得│PF1│=│AF1│+│PA│=│AF1│+ (│PM│+│AQ│) ,
│PF2│=│PM│+│MF2│=│PM│+│Q F2│= │PM│+ (│AF2│-│AQ│) ,
所以2a=2│AQ│=4,即a=2,
又因│F1F2│=8,所以c=4,
则双曲线C的离心率e=■=2.
例2:已知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与圆(x-2)2+(y-1)2=R2交于E,F两点,直线EF过圆心,且直线EF的斜率k=-■,求椭圆的离心率.
解:设椭圆方程为:■+■=1(a>b>0),E(x1,y1),F(x2,y2),则有■+■=1,■+■=1,
两式相减,整理得■+■=0.
EF是直径,
∴线段EF中点是(2,1),且x1≠x2,则
x1+x2=4,y1+y2 =2.
∴■+■=0.
即 k=■=-■=-■ .
∴■=■.
∴e=■=■.
二、拓展定义,激发学生猜想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既要从一般概念中看到具体背景,不使概念“空洞”化,又要在具体例子中想到它蕴含的一般概念,以使事物有“灵魂”.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拓展,类比着学,联系着学,由“离心率e是动点到焦点距离和动点到准线的距离之比”这个第二定义求取离心率.
例3:已知F是椭圆C的一个焦点,B是短轴的一个端点,线段BF的延长线交C于点D,且■=2■,求椭圆的离心率.
解:如图,│BF│=■=a,过点D作DH⊥y轴于点H,则由■=2■有:
■=■=■,
∴│DH│=■│OF│=■C,即xD =■ .
由第二定义知:│FD│=e(■-■)=a-■,
又由■=2■,有a=2a-■.
∴3c2= a2.
∴e2=■, 即e=■ .
教育过程重在启发人的思索,强调人的内心自觉.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对生活的模仿或解释,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在他们的成长中留下痕迹,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更好地生活.
三、建立关系,培养直觉思维
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以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建立a,b,c三量之间关系,成功求取离心率.
例4:设双曲线■+■=1(a>0,b>0)的半焦距为c,直线l经过(a,0),(0,b)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c,求双曲线离心率.
解:直线的方程为■+■=1,即bx+ay-ab=0,由原点到直线的距离d=■=■c.
有3c4=16a2b2=16a2(c2-a2),
即3c4-16c2a2+16a4=0
则3e4-16e2+16=0 ,
解得:e2 =4或e2 =■.
由b>a>0得b2>a2,
即c2-a2>a2,e2>2.
∴ e2 =4,即 e =2.
由此看来,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掌握常见的数学规律,大胆地建立数学关系、探索解题方向能提高学生直觉思维.正如布鲁纳所说:“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高他直觉地处理问题结果.”
四、挖掘条件,提升推理能力
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数学本身赖以获得真理的重要手段就是归纳与类比.”求离心率范围的问题,应找出题中不等关系,也应注意对题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例5:已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为椭圆上一点,∠F1PF2 =60?紫,求椭圆离心率的范围.
解:设椭圆方程为■+■=1(a>b>0),
在△F1PF2 中,由余弦定理得:
│F1F2│2 =│PF1│2+│PF2│2-2│PF1│·│ PF2│cos∠F1PF2 ,
∴ 4c2=4a2-3│PF1│·│ PF2│,
∴│PF1│·│ PF2│=■.
又∵ │PF1│·│ PF2│=■≤a2 ,
∴■≤a2,即■≥■ ,
∴e2≥■,
∴■≤e<1.
求解圆锥曲线离心率相关问题常用方法很多,直接根据题意建立a,c关系求解;借助平面几何关系建立a,c关系求解;利用圆锥曲线相关性质建立a,c关系求解;运用数形结合建立a,c关系求解;运用函数思想和均值不等式建立a,c关系求解;由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建立a,c关系求解;运用差别式建立a,c关系求解;利用圆锥曲线重要结论建立a,c关系求解.总之,将数量关系与逻辑思维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在解题中不经意间明白大道理,是数学教师真挚的追求.
我们的教学常常被放在高、大、上的位置,我们总是抱怨缺少素材、缺少经历,其实一切都在我们身边、学生身边.“世界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总觉得对自己的周围很熟悉,老是想着看远处的風景,却意识不到身边的景色也很美.教学中的源头活水需要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做教学的有心人,让来自学生身边的源头活水成为点燃课堂的灵动之火.
编辑/王一鸣 E-mail:5121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