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2018-07-24 07:47姜利
读写算 2018年31期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育

姜利

摘 要 在课改的今天、新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在课改过程中,我们老师听了无数次关于新课标解读的报告,也观摩了无数堂新理念下的音乐课,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一律可以用“完满”二字来形容。激动之余,再走进我们平时的音乐课堂,想到一个问题:每位音乐教师每周都有十二至二十节不等的音乐课,每堂课里都有不同的学生,还能做得堂堂课都这么“完满”吗?如果这“完满”仅仅体现在“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上,那么课改后的音乐课究竟该如何去上?本文意与大家一起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音乐;教育;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G61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45-01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音乐教师们也正积极地探索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不同,使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课型,比如:忽略音乐课堂的音乐性、过于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性、音乐课堂缺乏人文色彩等等。透过这些现象,我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音乐课堂应首先体现音乐性

勿须多言,音乐性是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撇开音乐元素来上音乐课。

从内容上来说: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科间的综合是有必要的。然而过于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而忽略音乐的主体地位却又让音乐课变得滋味全无。的确,学科间的综合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一些无谓的综合,也不想看到为了综合而综合的举动。那么音乐与相关文化是什么关系?该如何在音乐课堂上体现音乐性呢?笔者认为:首先在理念上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正确的指导实践。要知道,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是多方面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首先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其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在音乐课堂中渗透相关文化的知识也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了。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渗透”,是突出音乐性的重要途径。才能不忽略音乐的主体地位。

总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音乐课堂都能也都应体现音乐性,表现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教师把握住以音乐为核心,就能很好的体现音乐性。

二、音乐课堂应始终闪烁人文光彩

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使音乐课堂闪耀人文光彩呢?

首先,教师的人文素养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是否具有人文关怀。教师的人文素养集中体现在如何对待学生上。科学正确地看待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树立他们自己独立的人格,有他们自己的主體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教师敬业、奉献、无私、善良、坦诚、友善、进取、豁达、开朗、向上、积极……老师这一切无声的品质会像和风的细雨感染甚至感动着学生。

其次,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它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音乐新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安排的,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就能围绕这个主题来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有《理想》、《童年的回忆》、《家乡美》、《校园里》等等的主题,我们只需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或设身处地与音乐中的角色同悲共喜,或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中,相信学生们能快乐地学习。

三、音乐课堂应始终贯穿情感体验

记得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不管是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的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音乐体验则是指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内在的音乐感觉,这种感觉能拨动人们美的心弦,激发出精神的火花。体验对丰富感性认识和积累提高理性认识与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那么我们教师又如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呢?最直接、最有效的途经就是——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最富感染力,伤心的事、开心的事、愤怒的事、悲伤的事,都能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变化。要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情感的体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使学生们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流露。创设一种符合课题的情境是比较容易的,比如:《童年的回忆》的主题,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回忆、感受欢乐中动情起来,体验儿时的童趣。但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了,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情感宣泄点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流露情感。

四、音乐课堂应成为教师展示自己的平台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文化为主线……”这就说明使学生学习到艺术知识与技能,培养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才是我们音乐课堂所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当然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日益完善,我们渐渐地发现,老师们似乎轻松了许多:不用范唱了,只需点一点多媒体歌声就出来了;也不用钢琴伴奏了,再点一点多媒体伴奏也有了……长此以往,老师们的基本功渐渐地就退化了,学生们也感受不到音乐老师与其他老师有什么不同了。我们不要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最后的阵地,要把这种表现当作一种激励,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不会范唱可以学着范唱,不会伴奏可以学会伴奏。只有不断的充电,才有不断的进步。

可见,每个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见解都不尽相同,以上也只是笔者在学习新课标后的一些心得体会。笔者只作抛砖引玉之用,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猜你喜欢
新课标音乐教育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音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