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甄别的深度思考

2018-07-24 08:24刘永丽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生视角课程内容小学语文

摘 要: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一直将文本内容误认为课程内容,使得教学始终围绕着学生已知的内容兜圈子,无法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文章通过《松鼠》一课的研讨,从文本、学生、设计等三个视角,从不同维度对如何甄别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最终在丰厚的文本信息中择取出适合教学的课程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文本视角;学生视角;设计视角

作者简介:刘永丽,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学校教师。(浙江 丽水 3239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3-0035-02

以学定教,即从学生自身学习的内在需求,用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将最适切的课程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以最终达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其内涵包括课程内容和教学层面。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策略,以学定教的效益并未有质的提升,始终止步于课堂。而王荣生教授曾经断言:缺失了适切的教学内容,不管语文教学拥有如何高妙的教学技巧,不管树着怎样的大旗,终究陷入无济于事的尴尬境地。所以,教学内容的甄别是以学定教的首要基础。本文旨在以《松鼠》一课为例,对教学内容具体实践情况进行深度观察与反思,继而进行价值考量的追问。

一、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学生角度的环节反思

单就一篇独立的文本而言,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大背景下的文化思维方式、作者创作文本的思路之线与写作方式、文本所蕴含的人文气息等,可谓包罗万象。而文本一旦选入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其丰富多元的原生价值并不能都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学内容的甄别应该从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入手,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依照他们的具体学情,教学价值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执教《松鼠》一课的基本教学流程,笔者推理出学生对应的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与生活阅历对教学内容进行衡量:

第一环节:了解课文中松鼠的知识——实际上是学生已知的知识。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松鼠外形部分掌握得相当全面。事实上,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外形描写的价值并不是深奥的学习内容,学生一读即可理解。从教学层面而言,属于学生已知知识点。如果再煞有介事地成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显然违背学生意识深处的学习需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有著名的“三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不讲,讲了之后学生仍然不懂的不讲。显然,第一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属于第二“不讲”,况且其依然停留于文本原生价值中生物学层面,与语文并无关联。而事实上,语文课应关注另一种维度下的本质思考: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二环节:展现学生收集的关于松鼠的资料,然后讲授说明方法——其实还是在知识内容上兜圈子。撇开了文本,将课外收集而来的资料作为学习素材,表面上看是大语文观思想的回照,其实学生的资料更关注松鼠的其他知识要点,语文课堂实际上已经成为松鼠知识的大杂烩,异化为活脱脱的生物课。当然,执教者传授了说明方法及相关用法,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体验了说明方法的妙处。语文学科之味,似乎可以在这些环节中找到蛛丝马迹。但遗憾的是,教师以概念化的方式呈现说明方法,即使是朗读,说明文又有几多感情可有?说到底,只是形式主义的表面敷衍,而无实质内涵的价值取向。

第三环节:作业练习。松鼠的自述——学生言语实践的虚伪练习场。十分鲜明的是,执教者这一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吸收,给学生提供一个倾吐与表达的平台,从而达到实践运用的目的。可事实上,这样的言语实踐形式仍然滞留于虚伪的形式之中。首先,时间在课外,学生的写作状态难以保持,尤其是时间上与课堂割裂,其效益难以保证;其次,这种老师强行布置的任务,并不是产生于学生的情感必需,更不是学生的意识自觉。这对于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没有真正的帮助。

二、以表达为本位:课程内容遴选的深度思考

以《松鼠》一课为例,如何确定教学合适、准确的课程内容呢?从学生需要的角度来确定如何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量:

1. 文本视角:关注文体特色。小学语文教材集中了几种常见文体,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创作规律,也造就了不同的解构模式。而事实上,不少教师从不考虑文本文体的特色,所有文本一把抓,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其效益之低下自不必言。必须强调的是,解读文体并不是要将文体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一旦如此,文体教学将再度陷入技术与形式主义的泥沼。那么,《松鼠》作为一篇说明文,其核心价值旨归何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真实严谨的语言风格以及求真的科学态度是关键。另外,说明方法是“了解”,《松鼠》一文除了语言表达的严谨真实之外,配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其写作的重要方式。

2. 学生视角:在最近发展区中向未知迈进。语文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在已知中揭示未知的过程有其不同的规律。事实上,面对一篇新的课文,即使教师不教,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基本知晓其大意,甚至对写作方式也能有所体察。面对这样的状况,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由交流,就会失去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学生只能在课堂中围绕自己的已知原地徘徊,教师也只能重复着学生已知的知识。教学如果不能从已知出发来促使学生向文本的未知迈进,高效教学就难以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已知领域有所洞察,并设法将学生的已知陌生化,以至于学生在九曲十八弯中走向一个他们毫无关注却是语文必须承载的重要领域,这就是以表达为本位的课堂实践过程。《松鼠》一文的作者布丰运用了各种方式对松鼠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介绍。在第一小自然段中生动再现了松鼠的外形,如果抽丝剥茧还原核心主骨,仍然可以表达原意,但在相互比较中则可以让学生体验作者运用手法的表达妙处。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更要让学生体察读懂的过程并且明白读懂之后进行必要的文本实践。

3. 设计视角:符号实践替代符号研究。文本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所以很多时候语文教学演变成对字符现象的“偏执教学”,即过度关注单个的语言文字符号,在脱离了文本的情境中,将一个单列的字词、句子等生硬的语言符号现象进行毫无休止地探究与深挖,将语文课程应有的灵动与韵味驱除无存。新课改鼓励以“符号实践”的方式替代这种毫无价值的“符号研究”。符号实践的意义在于,其整合文本内容的内在情愫与言语表述方式,在整个文本的逻辑迁移下,对语言文字符号进行综合性的品悟与运用。

比如,《松鼠》一文所有环节的设计都应该指向以表达为本位的言语实践这一终极归旨。可在教学之始便设计在动物博览馆中进行松鼠介绍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此文时即抱着吸收信息洞察写法,最终形成文字的目的,将每一个学习板块都指向最后的言语实践环节,这样更能体现语文本体特色。

在当下课程内容不被重视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将教学内容搁置成可有可无的程度。只要是文本中呈现的外显素材,许多老师不假思索,都可以原封不动地归纳成课程教学价值,而对于暗含在文本之中的言语实践价值点却不能洞察,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以学定教,从甄别课程内容入手,语文课堂教学将向高效益迈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刘泽.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2] 岳乃红.让阅读找回儿童: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路径展望[J].教育学术月刊,2016,(3):98-104.

[3] 刘才利.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及其基本形态[J].教师教育学报,2015,2(2):51-60.

猜你喜欢
学生视角课程内容小学语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基于学生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满意度提升的策略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义
从学生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