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涛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对脑梗塞患者采用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为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8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在相关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和ADL评分量表的评分。结果:从平均住院时间上来看,观察组明显要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疗法对于高梗塞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脑梗塞发作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发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缺血引起能量代谢异常或由于自身免疫因素造成神经功能缺失所导致。由于脑梗塞患者发病后多有如意识模糊、偏瘫及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对患者疾病治疗及正常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治疗方面,除长期针对性用药外,对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疗法有助于在短时间内促进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更快、更好地促使疾病痊愈,恢复机体机能。中药具有多靶点和多向调节的药理学作用,在我国被广泛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还有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疗效已进行过大量临床研究[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对比单独使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8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采用现代康复训练,设为对照组;另外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采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行相关生理病理检查确诊[3]。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患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及有出血倾向患者;排除使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2次以上的脑CT检查。病人入院时进行脑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为(61.9±1.2)岁;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为(59.4±1.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卧床休息,并注意对体位进行变换;②进行四肢关节的活动;③平衡能力的训练;④台阶训练;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⑥拜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并统计住院和恢复时间。患者进行1个月的用药治疗为1个疗程,共为其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對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给予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辩证论治,服用中药汤剂。具体中药方剂有肝肾亏虚型者:甘草、川芎、当归、麦冬、牛膝、熟地、党参;气虚血瘀型者,其药方组成为:甘草、鸡血藤、红花、地龙、当归、赤芍、川芎、黄芪;风痰阻络型者:甘草、茯苓、半夏、竹茹、川芎、天麻、胆南星;肝阳上亢型者:甘草、赤芍、麦冬、川芎、牛膝、白芍、钩藤、天麻。②穴位针灸,以太阴和阳明经穴为主。③采用按摩推拿、针灸疗法及运动疗法,推拿疗法主要采用弹、拨、捻、搓、揉、按等方法在足三阳经诸腧穴开展治疗;针灸治疗主要选取解溪、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内关、曲池、合谷、人中、百会等穴,应用平补泻法开展治疗,留针时间大约为半小时。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并统计住院和恢复时间。患者进行1个月的用药治疗为1个疗程,共为其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
1.3 疗效标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阶段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测分数越高即代表缺损程度越严重,见表1。生活能力评定(ADL):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内容包括进食、穿衣、洗漱、二便控制、转移等项目,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即说明ADL能力越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均由本医院4位康复医学科专业康复师在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的条件下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全部患者统计计量数据以t检验分析,计数数据以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种治疗方法对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均具良好疗效,其中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佳,总体有效率达97.5%,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77.5%,且两者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在常规西医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药康复治疗对脑梗塞的治疗更具临床疗效(见表2)。
2.2 NIHSS量表评测情况 两组治疗前NIHSS比较t=1.077,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没有明显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具改善意义,其中观察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治疗效果更佳,治疗前后差值高达21.00±7.21,而对照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值仅为7.68±11.46。两组的NIHSS量表评测结果经软件分析,具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常规西医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药康复治疗对脑梗塞的治疗上更具临床疗效(见表3)。
2.3 ADL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ADL比较t=1.371,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前生活能力没有明显差异。两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能力均具改善意义,其中治疗组即微波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更佳,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高达65.88±14.69,而对照组前后ADL评分差值仅为35.9±8.42。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的效果有显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说明微波治疗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在改善生活能力方面更具临床疗效(见表4)。
2.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7.6±2.1)天,短于对照组的(15.3±3.9)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低于对照组的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梗塞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现代医学认为,脑梗塞是因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引发的脑损害。中医认为,此病属于“中风”、“卒中”的范畴,其起病较急,病情变化迅速,有“风性善变”的特点,气虚血瘀是此病的基本病机。在康复期间,若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神经的萎缩会出现固化趋向,而且相关新的神经元的重生情况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患者的永久性瘫痪[4]。因此,脑梗塞康复期选择适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脑梗塞康复期的治疗,现阶段在临床上有许多种疗法。康复训练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改善脑梗塞患者癥状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单纯依靠康复训练并不能够有效使患者得到恢复。随着医学的进步及诊疗水平的提高,治疗脑梗塞的研究也日趋增多,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对脑梗塞康复期采用了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中医药、针灸推拿综合治疗的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现代康复训练或是中医综合康复治疗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肢体的运动功能变化、日常生活活动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较现代康复疗法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了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临床治疗脑梗塞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王丽竹,陈水红,王钰炜.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2(01):84.
王立军,张霁,刘金五,等.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9,2(06):45.
孙耀霞,李艳军,郑冰杰.急性脑梗塞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4,11(02):159.
朱建国,魏琰,袁栋才.现代综合康复疗法积极序贯治疗对急性脑中风运动功能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