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及干预策略

2018-07-24 15:53张嫔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干预措施

张嫔

摘 要:近年来,留守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减少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本文用文献法深入探讨了留守中学生攻击性产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攻击性行为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并针对留守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提出一些干预措施。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013-02

随着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年轻人为了更好地生活,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类父母选择把孩子放在家里留给老人照顾,有的甚至直接放在寄宿学校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时间独自生活,没有父母的照顾,缺乏关心和爱护,出现了很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研究显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41.3%,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的36.7%,说明留守儿童行为问题非常严重,值得全社会关注。留守中学生的数目也是很可观的。留守中学生相对于非留守中学生在敌意行为、攻击性表现上有显著差异;这表明留守中学生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伤害被攻击对象,使被攻击对象遭受破坏性影响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被攻击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或物体;既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攻击者自身。攻击行为不仅严重损害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对攻击者也就是留守中学生来说也深受其害。有学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童年期个体攻击水平的强弱对其成年的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因此,对留守中学生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行为问题。如果不重视他们出现的行为问题,可能会对他们日后的身心发展不利,甚至产生危害社会的影响。虽然青少年时期是问题行为易发生年龄段,但也是其矫正的最佳时期。因此,针对留守中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分析其攻击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对留守中学生以及被攻击者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教育措施,对于留守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一、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留守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是导致行为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家庭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家庭破裂,留守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时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矛盾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对留守中学生来说,他们长时间不和父母住在一起,聚少离多,虽然父母都健在,但是长期缺乏和父母的沟通,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当他们需要陪伴和倾诉的时候,父母远在他乡,不能立即给予支持,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就会引发留守中学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以及他们社交能力的下降和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问题。

二是父母教育能力低。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从而变得敏感、孤僻、缺乏安全感,他们更加的自卑,没有自信。他们对是非对错没有客观的认识,甚至开始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开始变得绝望、悲观、产生消极情绪,开始对同伴、老师产生攻击性行为。再有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远程管教他们,只能放任孩子的错误行为,导致他们的攻击行为多次被强化。

三是家庭教育观念偏差。在外工作的父母因为长时间陪伴不了孩子,就会在物质方面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视而不见,认为不是大问题,认为其以后会慢慢改好。这些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经济条件,陪伴时间长短无所谓,疏忽了对现阶段孩子的管教,导致了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一再发生。

(二)学校因素

对于留守中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对此,学校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于他们。

一是教师对留守中学生的关注。留守中学生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再加上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教导,这个时候就多需要学校老师倾注更多的关心。留守中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同学发生一些小摩擦就会对他人产生攻击性,比如,打架、校园暴力。

二是来自同伴因素。在青少年时期,同伴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许多青少年犯罪行为都是在群体压力下产生的。留守中学生可能会被同龄群体排斥,为了有归属感他们自己成立小团体,同伴群体会鼓励攻击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因素

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更加的广泛,也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留守中学生缺乏父母的看管,比起非留守中学生更容易染上一些不良的爱好。他们的自制力都没有达到成人水平,因此,他们不懂得拒绝社会的诱惑,比如,吸烟、上网打游戏。我国吸烟的风气很重,在各种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吸烟的现象,这对留守中学生的吸烟行为有着不好的影响。由于留守中学生社会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更容易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尤其是一些暴力场景,对留守中学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长时间玩暴力游戏,当停止这类游戏后留守中学生则会出现不良反应,他们容易产生幻觉,把游戏中的角色代入现实,对现实的不满便会导致他们暴力攻击行为的增加。

(四)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留守中学生刚好处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情绪两极化,反抗心理强,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把他们看作是独立的发展个体;当他们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或者个性发展受到限制的时候,他们会采取强烈反抗的方式,比如,粗暴的举止,外在的攻击行为;自尊心强,对一些不良的行为缺乏分辨能力,再者留守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这些很容易激化矛盾,使留守中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二、攻击性行为给留守中学生带来的伤害

(一)影响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留守中学生对他人的攻击,不仅会导致被攻击者身心受到摧残,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对他人的恶意攻击,导致留守中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观念,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从而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导致不良的社会不适应和社会功能障碍。

(二)影响留守中学生的人格

一个人的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发生改变。留守中学生正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此时人格正处在形成和发展时期,一旦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矫正,久而久之会导致他们产生极大的占有欲和攻击性,最终形成攻击性人格。

(三)使留守中学生犯罪几率增加

许多调查资料表明,这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案件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犯罪日益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家庭问题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首要影响因素。而留守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敏感时期。为了避免由于攻击性行为而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我们应该及时识别留守中学生成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并为其进行矫正。

三、留守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

(一)家庭的干预

家庭教养方式需要进行改变。父母作为孩子的首要监护人和影响人,他们为子女创造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子女心理与行为发展的核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行为表现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子女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放纵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都可能造成子女具有较高攻击性。对留守中学生来说,父母的拒绝、无视会挫伤他们对父母的依恋和他们的安全感,使其防御性增强,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自尊水平降低甚至自卑,变得缺乏自信,从而将攻击内化成保护自己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考虑改变教养的方式,不能采取专制型的或者放任型的方式,而要采用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理解和尊重留守中学生,使他们充满安全感和需要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交流时间的改变。很多留守中学生的父母因为远在他乡,极少和自己孩子进行思想交流。有研究显示说明父亲在家时间的长短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是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的方式多和留守中学生进行沟通,了解留守中学生的思想现状,对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引导,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从思想上改变留守中学生。

(二)学校和社会的干预

学校应该建立留守中学生档案登记,掌握他们的现状和发展动态,以便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要倡导同学们对留守中学生一视同仁,不戴有色眼镜看他们,倡导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鼓励、支持和理解。学校要重视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活动,此外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以便针对留守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专业引导,对他们的攻击性作为进行有效的干预。

社会对待留守中学生也应该多一份包容,理解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的身心环境,对他们多一份耐心,用正确的社会观念去引导他们。必要的话建立社会公益性组织,对留守中学生多一些实际的帮助,降低他们的不适感,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四、结束语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联合起来,为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了留守中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共同努力,引导留守中学生,让他们对世界充满信任,满怀希望,学会理性的、客观的看待问题,从根源上降低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参考文献:

[1]徐为民.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

[2]何一粟,李洪玉,冯蕾.中学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3]张广斌,郭秀红,朱新筱.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探析及其矫正教育[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2).

[4]赵景欣,刘霞.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

[5]赵兰,唐娟,李科生.留守未成年犯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6).

[6]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

[7]黄月胜,郑希付,万晓红.初中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的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0,(3).

[8]胡愈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2008,(3).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干预措施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强迫症现状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
高职生网络依赖的不良症状与干预措施分析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