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他评的作用

2018-07-24 08:24戴晴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发展的权利等,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给予学生他评的权利。本文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会倾听”“给教师留下思考的空间,启发更精彩的评价”“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三个方面阐述了给予学生他评的权利之益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他评

作者简介:戴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经济开发区沙河小学教师。(江苏 南京 2112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3-0091-02

很多时候,教师不相信自己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评价他人的能力和愿望,对学生持有怀疑态度。然而,现实往往是学生很希望对同伴的回答进行评价,并且具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和潜力。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具有无限潜力,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就会发现小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很到位。从课堂权利的角度看,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属权利,而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不能忽視学生的这项权利。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让学生评价同学的回答主要有三方面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会倾听

学生的“走神”现象经常会困扰教师,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坐得笔直,看上去听得很认真,但却很少发言;有的学生只要你一不注意看他,他的手就会摆弄各种文具,神游千里。而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是“一问三不知”,或者是思维停留在上一环节。

学生喜欢乱插嘴、不倾听,这类现象同样为教师所苦恼。学生热衷于说而不惯于听,明明已经有了学生发言,依然还是小手高高举起;发言的学生还未答毕,一旁的学生不仅小手举得高高,更是急切地嚷道:“我来,老师,我来……”甚至是未经允许就直接插话,无礼地打断别人的发言。然而,当你真的让他们回答时,他们又会复述别人讲过的话,其余举手未被点到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也听不进同学的回答……

这两类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儿童的平均有效注意力大约在15~20分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走神,缺乏倾听别人的耐心,在课堂上经常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笔者认为,发展学生评价他人课堂回答的能力就是措施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倾听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倾听不单单是用双耳倾听,更要用心去倾听,要边听边思考,这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在此后的数学课堂中,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尽量交给学生,多问一句“孩子,你怎么看?”而不是由教师独揽评价权。倘若坚持下去,学生会渐渐明白:“我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同伴的发言,不然待会儿老师让我评价时,我会无话可说。”教师赋予学生的这项评价权,学生会好好珍惜,他们会觉得自己像老师一样可以去评价同学的发言。而这一效应也会影响发言者,因为他(她)知道,自己现在的发言不仅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学们也在认真听自己的发言,我还要赢得同伴的认可,因此需要更认真地听和更谨慎地说。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同学的发言时,应渗透评价的要求,发展学生辩证思考、条理表达、与人交往的能力。比如,要求学生在听完同学回答的问题后一定要思考,这位同学的发言有没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没有联系,还有什么需要改进或补充的地方。评价时,要先肯定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再说自己的想法。

二、给教师留下思考的空间,启发更精彩的评价

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学习主体,也是教育资源,是精彩课堂的创造者和主要参与者。这些独一无二的鲜活个体,他们有共性的思考,也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个性想法。正是存在这样的不确定性,才会生成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即使教师精心预设,一个问题抛出后,课堂中依然可能会有超出你预设范围的回答。面对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许多教师会不知所措,或在没有认真思考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一个草率的评价。而在课后却深刻反思:我当时不该那样反馈学生的,或许我这样说会更合适些。然而,这段与学生共同经历的40分钟的生命历程已经结束,无法回转,只能是教师积累了一次经验。教师在丰富经验的过程中,教育机制也会逐渐发展,然而学生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依然不敢保证在某一时刻,能游刃有余地恰当评价某一个学生的回答。

教师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把评价的任务转交给学生呢?教师一时无法解释清楚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里或许早已清晰,他们也许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评论同学的回答呢。学生的评价可能会不够完善,但人多力量大,可以多叫几个学生,大家一起补充、完善。这些评价资源是宝贵的,因为这些评价是学生自己的,不是教师说出的。在学生的评价中,留给教师的是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启发教师做出更精彩的评价。另外,学生的评价也可能会激起千层浪,使整个课堂在多元互动、动态生成中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三、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做和多说,解放孩子的思想、时间与空间。由此,教师在课堂中多让学生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以“因数倍数”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教师首先展示学生的作品:

36的因数有1、36、4、9、2、18、6

师:与自己所找的36的因数进行比较,你对他的作品有什么评价?

生1:我感觉他应该是一组一组地找的,这么找会快些。

师:还有谁想说?

生3:我觉得他写得很乱,特别容易漏掉。我是从1想起,根据1×36=36,得到36的因数:1和36;根据2×18=36,得到36的因数:2和18;根据3×12=36,得到36的因数:3和12;还有4×9=36得到4和9,最后6×6=36,得到6和6。所以,我找到的36的因数是1、36、2、18、3、12、4、9、6和6。

师:谁来对他的发言进行提问或补充?

生5:我认为写1个6就可以了,写两个就显得多余了。

师:当2个因数相同时,一般写其中的1个就可以了。

生6:可以把这九个因数排个序,这样看上去会清楚些。

师:(对生1)你觉得呢?

生1:我还是觉得自己的写法好,因为从我的写法中能很快看出每个因数是如何得到的。

师:重要的不是写法,而是思考的方法要有序、有理。老师认为,按照适合你自己思考习惯的方法写就可以了。其他同学还有想补充的吗?

……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充当“裁判”,没有对学生的这份作品进行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把评价的目标定位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自己所找的36的因数进行比较,你对他的作品有什么想说的吗?”“谁来对他的发言进行提问或补充?”“你对他的作品有什么评价?”这些话让学生都能自由表达想法。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对别人观点的认同,也可以是对他人想法的完善和改正,学生成了课堂中积极的参与者和平等的对话者。正是因为教师把课堂评价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课堂上才出现了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互动,而数学课堂也成为学生飞扬思维的天空。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应该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师只需在点睛处及时发挥好评价的发展性和导向性作用,而把更多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将课堂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才能自由生长。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小学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