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整合“三天” 核心素养提升“三点”

2018-07-24 10:25杨少华孙淑玲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11期
关键词:集权立德历史

杨少华 孙淑玲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落实到历史学科中,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二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并以史料为依据,培养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三是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而在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价值取向的能力。

聂幼犁指出,历史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寻史知真、释史求真和鉴史立德。这恰恰凝练了历史素养的核心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让学生理解掌握“三天”的内容,即通过了解“昨天”的历史,与“今天”的事例进行比照,为“明天”的发展提供指导。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三天”内容优化整合呈现,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活动的开展等,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根据学到的知识形成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在此,以初中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寻史知真”

要让学生感到历史触手可得、清晰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教师在开篇准备了两分钟的视频资料,浓缩了一个朝代从雄姿勃发地屹立于世发展到丧权辱国、山河破碎的历史,包含了大量鲜活的信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判断其所处的朝代,并根据视频内容提出了本节课开篇的问题:清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视频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信息技术手段可有效弥补农村学生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再加上启发性和探索性问题的设置,可激发学生愿闻其详的求知欲。学完本课内容后再呼应开头,学生的疑惑便消除了,也理解了君主集权的弊端,从而达到“寻史知真”的目的。

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还可以乡土资源为切入点。如利用网络链接荣成图书馆藏《四库全书》,设计如下问题: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四库全书》中为什么被篡改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渴饮盈腔血”?这涉及女真族的历史和清朝的建立与发展。教师向学生逐步提出以下问题:学习清朝历史前思考“南宋英雄岳飞写的词为什么会在清朝被篡改?”;学到清朝建立后思考“即便有统治者施加的压力,随便篡改古籍也是被人不齿的行为,事关个人声誉,是怎样的原因迫使他们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这么做呢?”;学习了清朝加强君权措施尤其是大兴文字狱后,再回应“编纂者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这样问题的答案便逐渐清晰起来。信息技术的强力加盟,使历史信息的挖掘更方便,也使学生更感兴趣了。这样,历史便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鲜活生动的更易感知的存在。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释史求真”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供“昨天”的历史资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找到真相,从而为“今天”积累丰富的经验。

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君主集权的强化及其利弊,教师制作了微课发给学生课前自学。为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微课优化选择了真实、可靠的史料,设计了三个小标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清初皇帝的忧

出示两份材料。其一,清朝仿照明朝制度,在中央设置内阁、六部。内阁的最高长官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其二,清朝还保留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学生看过以上材料后阅读课本,回答問题:对照材料找出清初的中央都存在哪些机构?你认为清初皇帝忧在哪里?

2.雍正皇帝的喜

出示材料。其一,雍正帝说过“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其二,清代史学家赵翼描述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学生看过以上材料后阅读课本,回答问题:材料中的“一人治天下”,首先是哪位皇帝通过设置什么机构实现的?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什么?你认为雍正帝喜在哪里?

3.知识分子的怕

出示两个场景。其一,庄廷龙写了一本明史稿,请人补写了明崇祯时期及南明历史。康熙时,有人揭发《明史》中有违禁内容,于是参与编撰、印刷、销售的200多人被株连,其中70多人被杀。庄廷龙死后,他的尸体还被挖出砍碎。其二,胡中藻是内阁学士,所作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认为是他故意加“浊”字于清朝国号之上。结果他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阅读课本后回答问题:人们把清朝时期的这些做法称为什么?你认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怕?这种怕会产生怎样的成果?

微课给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自学方式,少了盲目性,多了回味性,课堂上的交流也变得有的放矢。如果课堂上直接分组讨论“君主集权强化利与弊”立场的“专制”行为,会限制学生的发挥,而将生动的例子摆在眼前,学生就越发能理解过度集权的危害,理解历史为今天的人们记录了昨天的经验与教训。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鉴史立德”

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从而“成明天之言”,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方便地引领学生“神入”历史,并与现实对接,使人不止步于“哀之”,而是要为明天的发展“鉴之”。

为此,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比展示“乾纲独断”与当今“民主法治”的优劣,证明未来既不能“蹈之”,亦不能矫枉过正,从而实现“鉴史立德”的目标。在小结时,可滚动播出本节课的重点历史场景,并增加古今对照:大清王朝从日出东方、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到日渐苍凉,而今天的我们生活在更加民主、法治、和谐的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可更充分地演示理论和论据,学生自然会思考和发现,并完成思想的升华。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借助信息技术将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昨天、今天与明天,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把历史经验运用于现实,发挥其对未来的指导意义,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集权立德历史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苏共对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背离与嬗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集权与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