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雅静
(成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91)
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其致病菌以曲霉菌以及毛霉菌为主,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器官移植术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或广谱抗生素、放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并且在近些年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给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鼻内镜手术成为治疗该病症的主流手段,深受患者及临床的青睐。然而,可以预见的是,手术治疗效果与良好的临床护理息息相关。鉴于此,本次研究针对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围术期护理效果予以观察,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所有患者均已经如实掌握此次研究方案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25±1.05)岁;病症类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14例、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2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9例;病程3个月~2.5年,平均病程(16.50±1.50)个月;临床表现:鼻塞15例、头痛12例、流脓涕或血涕8例。研究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3.33±1.17)岁;病症类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15例、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2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8例;病程3个月~2.2年,平均病程(16.35±1.25)个月;临床表现:鼻塞16例、头痛12例、流脓涕或血涕7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真菌性鼻-鼻窦炎者;(2)无鼻内镜手术禁忌者;(3)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1)妊娠期、哺乳期患者;(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3)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常规健康宣教、心理干预、饮食指导、个人卫生指导、生命体征指标监测、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等。
研究组接受围术期护理,具体内容为:(1)术前护理。术前6 h常规禁食禁水,同时采用2%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鼻腔。(2)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协助其取舒适体位,密切监测血压、心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情况,在不影响手术进行下采用床被对其裸露皮肤进行保暖[2]。(3)术后护理。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氟康唑、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窦腔,每隔6~8 h清洗1次,在鼻内镜下将鼻腔内分泌物进行清除[3]。在护理人员引导下正确掌握恒温冲洗仪操作方法,指导其自行开展鼻腔冲洗工作。对于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时根据患者需求实施预见性用药护理或者是采取冰敷、冷敷等处理[4]。在临床医师准许出院前对其开展出院指导,督促其定期回院随访,日常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保持鼻腔的清洁。
(1)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眼眶周围淤血、鼻腔出血、鼻腔粘连。(2)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进行测定,满分为100分,>85分为非常满意、70~85分为满意、60~70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5]。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围术期护理后,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6%,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较为常见且随着人们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其发病率随之提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鼻内镜手术是目前临床主流治疗方案,旨在清除鼻腔病变组织、促使鼻腔与鼻窦黏膜生理功能得到恢复,最终实现治愈的目的。但是,由于个体因素差异,术后往往面临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使得患者治疗时间进一步延长并大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如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临床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经围术期护理后,并发症得到了有效控制,仅为8.6%,而同期常规护理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而随着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达到91.4%,同样高于对照组的80%。由此结果可见,围术期护理取得的效果更优于常规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无论是对于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还是临床治疗工作开展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围术期护理可显著降低真菌性鼻窦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对于改善紧张的医患对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