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春,张雨佳,盛晓伟,付会霞
(1.东北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2.大庆市软件园管理公司,黑龙江 大庆 163311)
东北地区曾经在中国工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东北地区逐渐失去了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倡导发展的未来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和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东北地区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而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文化消费的增加,因此,研究东北地区的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文化消费环境
对东北地区消费环境的分析可以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来考虑。硬环境主要指的是经济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东北地区虽然并非倒数,但是也落后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为文化发展提供的动力不足,导致东北地区的文化消费环境失去了经济这一后盾。软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消费意识薄弱,文化消费的社会环境较差;而技术发展同样需要经济的支持,因此技术环境同样较差。东北地区地处边疆,国家各种大政方针落实相对滞后。因此,无论从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分析,东北地区的文化消费环境都相对较差。
2.文化消费意愿
消费者对于某种产品的购买,除了购买能力之外,还和消费需求有关。消费需求就是消费意愿。居民消费意愿分为消费文化产品的时间意愿和支出意愿。东北地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意愿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意愿,但是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时间占可支配时间的比重和实际文化消费时间数量均略高于城镇居民。
3.文化消费能力
东北地区收入水平影响了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人们收入水平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文化消费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人们的文化消费能力不足。
4.文化消费水平
东北地区的文化消费支出远远落后于我国其他地区,甚至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较高的华东地区是东北地区的两倍。用文化消费支出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为清晰直观,但同时也较为片面。虽然在文化消费支出上东北地区在全国范围内较为落后,但是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却在稳步提高,可以看到东北地区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
5.文化消费满意度
东北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居民的文化特征大体相同。与其他地区一样,东北地区收入水平不同的居民有着自己的文化消费满意度,水平高的人可能对文化产品的要求高于水平低的人。虽然东北地区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文化消费水平提升较大,但居民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因此,文化消费满意度不升反降。
1.文化产业生产力
文化产业生产力从投入的角度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投入水平,包括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人力资源。虽然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是文化资源却并不匮乏,甚至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东北地区的文化资本由政府投资、民间资本和外资三部分组成,但是很明显,政府投资占多数,很多当地用来展示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公益性文化传播场所多是由政府投资建造的。东北地区正在通过高校大量培养可以从事文化产业的高技术、高水平人才,每年从东北高校毕业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不胜枚举。
2.文化产业影响力
文化产业影响力从产出的角度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包括评价文化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由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人均收入水平低、工资水平低,居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较少,因此限制了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其经济影响力也较小。东北地区通过发展经济产业为社会很多部门都带来了积极影响,例如,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的审美水平和文化内涵,从人们的意识深处缩小了城乡差距等。虽然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经济影响力较小,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不减。
3.文化产业驱动力
文化产业驱动力是指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和政府环境。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很好。随着东北地区居民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上升,但是由于东北地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现在的生产力难以满足快速上升的文化需求,因此说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供给不足。
如图1所示,东北地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互动关系密切。第一,文化消费环境与文化产业驱动力相互影响,两个因素都是环境因素。在东北地区经济水平提升的今天,人们有更多的支出用于文化消费,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市场环境、政府环境和创新环境是带动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为文化消费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文化消费环境与文化产业驱动力相互影响。第二,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生产力。文化产业生产力分为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源这三个因素。东北地区文化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将推动资本投入开发,同时将增加人力资源需求,由此,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对文化生产力产生直接影响。第三,文化消费意愿和满意度作用于文化产业影响力。消费意愿是发生购买行为的意愿。消费满意度是人们对于购买之后的商品使用情况的心理评价。对于东北居民的文化消费而言,消费前和消费后的意愿和满意度会成为影响一件商品是否进行再生产的重要因素,因为消费满意度是对一件商品的评价,评价的好与坏直接决定消费者是否继续购买此商品,这就是产业影响力中的社会影响。同时,当东北地区居民再消费的行为发生时,就对文化产业产生了经济影响。第四,文化产业影响力反作用于文化消费意愿。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有消费某商品的意愿,虽然是自己的主观想法,但是也与商品本身的吸引力、制作投入的力度有关。所以,东北地区要想从文化产业影响力反作用于文化消费意愿这一理念着手,就应该把握消费者的意愿,让文化产品影响力反作用于文化消费意愿。第五,文化产业生产力反映文化消费能力与水平。文化产业的再生产是由于人们对其消费所产生的净利润。东北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行为一定程度上是他们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的反映,这种能力和水平在发生购买行为的时候都是一种资金流动的体现。
如图2所示,东北地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及政府政策等。
图2 东北地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关系及影响因素
收入决定文化消费水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会在选择生存产品之后,适度选择文化产品消费,进而达到享受型的文化消费。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日常必需品,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资金投入更属于一种发展型或是享受型的消费。并且这样的消费建立在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之后才能进行的,文化商品的价格是直接影响文化消费。东北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尚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也就是说文化产业驱动力不足,这就影响了文化消费的环境。居民受教育的水平会对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及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种类的选择产生影响。政府政策对文化产业的长期规划和长期支持都会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高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购买力的有力保证,是促进东北地区文化产品消费增加的现实基础。文化消费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进行的消费。东北地区只有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东北地区各省市政府应逐步完善养老保障机制和医疗保障机制,打消居民消费保守的观念,使居民能够没有压力地将自己的收入用于消费,而不是积攒起来以备养老或不时之需,由此提高居民的购买力。
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同其他产品一样会受到本身价格及相关产品价格的影响。文化产品价格通常相对较高,而且东北地区各省市间文化产品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地区的文化产品价格水平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存在不匹配现象,过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会抑制东北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产业生产力。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优化文化产品的价格,重视大众文化,培育提供大众文化用品和服务的企业,使文化用品和文化服务价格趋于合理化。
东北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作用,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同时,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应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扶持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推出更多文化用品及服务,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释放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潜力。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应扩大文化产品供给,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
东北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同、居民素质不同,部分居民的文化产品消费的意识较低,不利于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政府首先应加强引导,在相应的地区组织更多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增强居民提高文化水平的意识。其次,政府应积极倡导东北地区居民接受更多的教育,提高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居民文化消费意识。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前期基础薄弱,需要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培育和扶植,促进产业发展。在政府的努力下,文化企事业单位能够利用政府搭建的沟通桥梁,加强文化信息交流,共享文化人才平台,以此完善文化市场,奠定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