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学前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基本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演唱的形式,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完整性以及音乐的审美价值。改变“一唱一随”原有教学思维是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眼、声、手、情、表”五维合一的综合性训练来摆脱传统“一唱一随”单一性的声音模仿形式。教师要更新传统教学思维,力图做到“以眼为帅、以情为纲、以手为从、以声为用、以表为”全方位统一下“五维合一”的思维模式,以多感官、多维度的参与改变原有教学思维带来的课程内容单一化,在多元性的思维模式下培养学前儿童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进而实现学前声乐教育思维的有效革新。
关键词:“一唱一随”;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五维合一”
1 传统“一带一随”思维下的教学现状
声乐演唱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自开设这门课程以来便受到各类学校的重视。当下,中国的学前声乐教育多采用大班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对于声乐专业本身的学习多是以“一带一随”的模仿式教学思维为主,过于机械地强调技能的训练。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思维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强调“一带一随”的模仿式教学,使得学生在机械的训练过程中只追求“声似”,而忽视了声乐艺术的内在价值。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以挖掘幼儿的歌唱兴趣、调动多维感官、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为基础,而当下过于追求模仿性的声乐教学恰恰扼杀了孩童对于声乐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得很多幼儿在学前期便形成了“学了一门艺术恨了一项技术”的错误意识,进而与艺术这一门类彻底“绝缘”。新时期,我们在总结传统教学思维弊端的同时,应思索全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带一随”式的教学思维基础上,充分调动学前幼儿的多维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势在必行。
2 “五维合一”教学思维构建
所谓“五维合一”是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将声乐教学分为“眼、手、表、声、情”五个维度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多个感官,形成由外向内的渐进式艺术培养模式,遵循“五维相连、合一而歌”的训练原则进行练习。
“五维合一”的教学方法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经过总结提炼将其应用到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声乐教学中来。这种方法一改传统以模仿为主的“一带一随”式教学,而是将“眼、手、表、声、情”五个方面共同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如此一来,便会打破传统教学思维中过于打磨声音音色、“唯技术论”的思维定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由从前的单一突破口转换为五个突破口,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引导学生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积累选择适合自身的解决方法,切实实现从“此路不通另寻他路”中获取解决问题的快感。这种由一点带动另一点,以点带面最终实现联动效应的“五维合一”式的联动效应,能够帮助学习者从多角度感受声乐艺术的魅力,更有利于培养学前教育群体的艺术表演能力和审美能力。
3 “五维合一”教学思维的具体表达
3.1 “以眼为帅”的情感流露
眼,即眼神、目光。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情感的第一出口,透过眼神,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声乐作为一种表达的艺术,眼神在表演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眼神情感表达的培养,在学前声乐教学中,面对幼儿声乐教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眼神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情境和思想感情,在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础上,眼神的表达在帮助学生演唱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培养感知情感的能力。
教师在对学前幼儿“以眼为帅”的情感训练中,应该从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入手,引导学生多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感知力,透过不同的作品情绪,有针对性地训练从眼神中感知作品的情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保障学生正确的站姿,在歌曲演绎过程中,头部以下的身体部分尽量保持不要乱动,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筑歌曲意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这样训练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声乐学习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通道”,以眼传情的训练是要从学习初始阶段开始的,它既是声乐演唱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又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
3.2 “以声为用”的艺术呈现
声乐艺术,顾名思义,是以声音作为表达的基础。良好的声音呈现是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的初衷。所谓的“声”即声音。声音的呈现与个人音色、发声位置、声音状态、声音力度、气息控制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这些演唱技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唱一随”式的正规示范和纠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声乐演唱技能教学中会呈现积极正向的效果,对于学前期的低龄学生来说,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声乐演唱技能的训练来说较为科学。但声乐艺术并不仅仅是技能的堆砌,它更是情感的艺术。不同的歌唱内容和情绪情感都需要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例如,快乐的音乐要用明亮的声音、回忆的音乐更多温和舒展、悲伤的旋律则侧重于情感的抒发。
“以声为用”的艺术呈现是在以扎实技能为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对于这一方面的训练,教师应以技能扎实为主,且根据不同的艺术作品有效训练学生运用气息、调整发声位置及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控制声音,在扎实技能的基础上才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情感的融入。
3.3 “以手為从”的艺术诠释
传统的教学思维中,总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声音,对于演唱技能的训练,很少会关注手在声乐演唱中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新时期的学前声乐教学,笔者认为手臂动作是培养学前儿童声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学习者开拓新的艺术训练维度,更是从基础做起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关于体态的表达意义,曾有言“言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肢体动作对于歌唱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在学前声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于肢体动作在演唱过程中重要性的认知。在歌唱练习中,根据歌曲的意境与情绪特点来调整手臂的动作。
肢体动作的练习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来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手臂对于声乐作品演唱的意义,不同意境、情感的作品伴随着不同幅度的手臂动作。首先,要方向明确且果断。手臂动作的方向首先要明确,通常情况下,抬手幅度总在表演者的余光范围内,动作果断,意图明确,最忌忽上忽下地乱点一气,动作的表达一定要与表演者主体的情感意志相契合,由内而外地展现。其次,动作简洁,位置适中。歌唱者手部的动作一般都是歌唱情境下意识的表达和描绘,眼睛要与动作保持一致。无论是表现“远方”的向前伸展,还是抒发情怀的腰身两旁打开,都要保持“低不过腰,高不过眉”的动作范围。就简不就繁、宜少不宜多的动作是歌唱中的动作准则。
3.4 “以情为纲”的艺术本质
情即情绪情感,是声乐作品终极表达的本质元素。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仅仅声音完美是远远不够的,情感的充分表达是评定作品表现质量的先决条件。声乐唱的不仅仅是声,更要唱情。声情并茂的教学才是学前声乐教育的宗旨,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的低龄学生,在初学时为其树立声情融合的歌唱观念极为重要。
作为学前教育者,面对低龄学习者的声乐教学,要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其次,根据情绪情感需要来调整歌唱气息和声音力度。看似简单的环节,面对学前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情感在声乐表达中是很抽象的思维。如何化抽象为具象,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地表达作品,需要教师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具体的每一句中仔细地斟酌和分析。因此,对学前声乐教育中“以情为纲”的把握是新时期教授低龄学习者的教师研究的重点。
3.5 “以表为综”的声乐艺术
“表”有两层含义,其一为表情,其二为表演。在表情中,歌唱者根据作品的情绪、内容和情感作出应有的面部表情,是声乐演唱中最基本的步骤。所谓表演,便是综合了“眼、声、手、情、表”这五项,并通过声乐作品表现出来的。
4 结语
声乐艺术是一项综合性艺术,一首优秀作品的演绎是表演者扎实的歌唱技术与多重思维的二度创作相融合的结果。我们无法想象一位技艺不精之人勉强地演绎音乐旋律,也无法接受面无表情的表演者站在舞台上机械地进行 “技艺堆砌”。因此,“技”与“情”都是声乐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学科门类,声乐教学应该是一项多元且充满趣味的训练,因其受教育群体的低龄化,更需要新时期的教育者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在“一唱一随”的教学训练基础上丰富声乐原有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经验的同时,能够立足于“眼、声、手、情、表”多维度教学观,不断更新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力图在激发学前幼儿艺术兴趣、演唱技能训练、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都能突破原有的消极局面,实现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劍,葛泽扬.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声乐课“五部合一”教学法[J].高教学刊,2018(21).
[2] 易雪林.浅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J].黄河之声,2019.
作者简介:张明月(1979—),女,山东寿光人,本科,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