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玥 刘寅凯 李艳花
摘 要:随着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一些家庭的日常休闲方式,而红色旅游占日常旅游、节事旅游中比重越来越大。以吉林省红色旅游为例,发挥公共艺术优势,探索公共艺术介入的形式与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游客的红色旅游体验质量,唤醒大众的“红色记忆”,利用公共艺术构建红色旅游情境,可以增强游客的旅游情绪情感,对于拉动吉林省经济和就业增长、丰富大众业余文化需求、打造本地域国际化旅游名片,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红色旅游;情境构建;红色记忆
0 引言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的目的基于游客的需求和动机的综合性,但主要就在于“寓教于游”,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对游客进行认知教育,既可以赏景观光,又可以了解我国的革命历史,增長文化知识。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红色旅游景区是一种大众的公共空间,那么所有的艺术创作形式只要被放置在公共开放空间中,就可以被认为是公共艺术,而红色旅游景区相应的环境设计也构成了大众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情境构建的有机组合体,其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等特点,公共艺术所呈现的是现代城市文化和生活形态。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巩固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统筹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开发”[2]等重要决定,这也为艺术与旅游相结合,公共艺术介入红色旅游的情境构建提供了理论研究政策依据。
1 吉林省红色旅游的优势与问题
吉林省是红色旅游的热门路线,所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成为吉林省提升“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立培育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就有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吉林省作为“东北红色旅游区”的重要省份有着先天的红色旅游优势,吉林省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省份,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十分丰富,其中以东北抗联文化尤为突出,其主题形象是“抗联英雄,林海雪原”。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发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吉林省的“四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白山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七道江会议旧址,东北抗日联军纪念园,临江市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及烈士陵园、陈云旧居,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难地、城墙砬子东北抗日联军诞生地)、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长春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长春电影制片厂、辽源市的日军辽源高级战俘营旧址、白城市中共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办公旧址和侵华日军机场遗址群、珲春大荒沟抗日根据地遗址”[3]等景区均榜上有名。吉林省在2017年编制的《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各地要深入挖掘以东北抗联、抗美援朝、林海雪原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元素,整合培育红色旅游产品,向国家推荐一批全国红色旅游(备选)经典景区,并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不忘初心重走抗联路等活动,推动红色旅游进机关、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形成我省第八大产品体系。” [4]由此可见,吉林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可塑性强,是可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点省份。
但近年来由于一些主管部门审美能力有限,对红色旅游的建设力度弱,吉林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也出现各种问题:景区建设的同质化设计严重,建筑装饰风格区别小,使游客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影响了地区红色旅游线路的良性发展;资金的短缺导致基础设计不配套,红色旅游文娱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也是导致红色旅游线路断裂的重要原因;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不足,导致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疲于奔命”,影响游客的旅游感受;某些红色旅游景区还停留在展馆图片和物品展示,遗址参观等形式上,展示内容雷同,形式单调,缺乏交互性设计,不能够引起游客的共鸣;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讲解内容缺乏文化内涵,缺乏针对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吉林省如何构建红色旅游景区情境构建和建设提出了挑战。
2 公共艺术介入吉林省红色旅游情境构建的形式与方法
2.1 公共艺术介入吉林省红色旅游情境构建的形式
吉林省红色旅游景区在设立和摆放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作用。公共艺术具有发现作用,公共艺术的发现作用就是文化的互动性,公共艺术服务于游览红色旅游的游客,应注重在游客身上发掘文化力量和内涵,所以公共艺术的设立应该基于其自身的文化欣赏水平和习惯;公共艺术具有拯救作用,公共艺术的拯救作用就是对我们本身的自省,大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危机和失衡,单纯的物质建设和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红色旅游中的建设公共艺术的作用正式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塑造转向民族、国家文化的继承与构建;公共艺术具有沟通作用,现代化社会实际上拉远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距离,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更加剧了隔阂,公共艺术可以利用当代艺术多样化形式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链接,面对当下社会的突出问题进行艺术创作,在介入红色旅游的同时追求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模式。
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与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创造活力的中介,正是由于公共艺术具有这种互动关系打造公共空间的多元属性,使得公共艺术成为解决红色旅游各种问题的“良药”。公共艺术作为红色旅游文化的载体之一,可以结合国家、省市红色旅游规划导入对其整体形象的构建;可以在传播红色旅游文化过程中保持一种开放式的互动形态;可以利用众多的艺术手段介入红色旅游的空间情境营造;可以保留红色旅游的历史印记;还可以是多种动与静状态、开放与互动的展示;又可以通过“寓教于游”的方式与大众交互;更可以是助力大众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红色旅游中的公共艺术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共艺术,它更强调以文化价值观点来营造环境和构建情境,一件或者一组好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考虑到摆放公共空间和作品的对应,反映时代特点,并重视历史文脉。公共艺术对红色旅游的介入是一种手段,通过艺术实践将这种手段形象化,并通过形象化的艺术作品构建红色旅游的情境。
2.2 公共艺术介入吉林省红色旅游情境构建的方法
社会力量是参与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力,在公共艺术介入吉林省红色旅游情境构建的具体方法上,可以依托文联、美协、音协等艺术团体、围绕红色主题进行创作,组织深入红色旅游景区和地域进行采风、体验生活等艺术活动,支持本省艺术家创作红色题材艺术作品,在红色旅游景区进行展览,打造红色主题艺术节,举办红色主题艺术征集展等形式;还可以依托高等院校,将公共艺术融入红色旅游建设中,发挥好高校对红色旅游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功能。2017年9月吉林省高校工委、吉林省旅发委面向全省高校联合开展“红色旅游行,大学生筑梦之旅”主题活动,活动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全省各高校大学生参与红色旅游,利用各种类型的公共艺术加强大学生的“红色记忆”和“红色感动”,学生间反响强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共艺术涉及公共设施、构建物、景观设计、装置艺术、雕塑、壁画等实体艺术,还包括展演、声光电特效、影像艺术,社会介入等多种交互性艺术形式,其覆盖范围的广泛性和公共性为其与红色旅游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传统实体艺术模式在构建红色旅游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其受众群体广泛,艺术感染力直白,受到游客的喜爱,是在构建红色旅游情境时经常使用的艺术形式。红色旅游景点由于时间的推移,很多景点、遗址已无当年原貌,缺乏对其情境再现的公共艺术,很难打造红色旅游的实质性发展。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平塔子山战斗遗址,因其距离市区较远,且由于年代久远,塔子山只剩一处暗堡,为此四平市政府将塔子山战斗遗址场景复原列入工作计划,组织地方军区、战役纪念馆专家,引入公共艺术,规划景观和打造红色之路、党建文化长廊、利用油画、模型复原和雕塑等艺术形式展现;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利用智能型、复合型公共艺术助力红色旅游情境构建,如在长春的伪满洲国博物院和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中就运用数字媒体艺术、3D虚拟系统、多媒体电子、单面幻影成像系统等高科技手段,融合声、光、电、影像等高科技艺术形式向游客展现了伪满时期的珍贵史料,这样既增强了红色旅游的休闲性和体验,又真正做到“寓教于游”,扩展红色旅游的广度和高度,也增强了游客的感官感受和参与度,避免了以往的“我说你听,我展你看”的传统红色旅游模式,利用公共艺术真正到达红色旅游的目的。交互性艺术形式也在红色旅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红色旅游中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发多种类型公共艺术,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红色旅游情境,也有助于红色旅游向智慧旅游、科技旅游发展。
3 公共艺术介入吉林省红色旅游情境构建的现实意义
历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也是红色旅游能够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公共艺术通过视觉传达为主的多种艺术形式和手段,让红色旅游的历史文化从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让“红色记忆”以物质的形式保存并流传下去,加深游客对红色旅游的认识、唤起“红色情感”,以历史文化为纽带,在游客和红色旅游中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作为历史文化沉积和传承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景区的公共艺术在保留吉林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强调本地区满族特色和各民族多元化融合,成为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积极元素。就目前的红色旅游研究现状来看,中国红色旅游自上而下的方式使很多学者都从经济角度探讨红色旅游产业和资源开发;对红色旅游经济价值的片面追求也使红色旅游的价值空间狭窄,缺乏国际认同;国内学术界对红色旅游侧重于概念界定,但这种界定往往滞后于新形式和政策的变化。红色旅游的主旨就是在于促进游客基于社会现实来塑造其“红色记忆”,从而构建游客的社会认同感,达到社会与个体的双赢。吉林省的红色旅游景区中也存在众多此类的公共艺术作品,如:四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中的四平战役纪念馆前的四平战役纪念群雕、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的杨靖宇烈士雕塑等,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对于红色旅游的介入虽然也是自上而下,但是并非从经济角度切入,而是试图利用文化对红色旅游情境进行重新构建,使游客在红色旅游中获得神圣感与仪式感的体验,公共艺术在建设中也多运用民族的、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有利于唤醒游客的“红色记忆”。吉林省红色旅游景区公共艺术构建应不局限于传统艺术模式,统筹规划、小心经营,通过公共艺术来构建和获取历史片段,也成为当下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机制与方式。
近年来,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中国成为国际旅游的热门国家,但由于国际游客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有一定的隔阂,对中国历史不甚了解,这就造成了红色旅游情境代入感差,直接影响国际游客的红色旅游體验和感受。在吉林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进行标志性的公共艺术建设,这样有助于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独特标签,展现本省红色旅游独特个性。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新型公共艺术形式,增强国际游客对红色旅游的认同感,参考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等国际旅游交流活动,将吉林省红色旅游理念宣传出去,将国际游客吸引进来。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公共艺术目光要放长远,这是一项长期投入,不仅涉及对整个线路、地域和景点的整体设计,还要设立公共艺术的进入与退出机制,这样才能促进公共艺术介入红色旅游的良性发展,由此带来的社会和谐发展、社区认同感和游客的情景代入感,也是当代公共艺术注重民主与互动、开放与参与,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的具体体现。
4 结语
公共艺术对红色旅游的情境构建作用,不仅仅是对红色旅游及其公共空间的一种简单陪衬,而是对其形成的一种艺术“舆论”,在红色旅游的公共艺术实践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艺术的批判与构建的互动精神,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现金文化和优良传统,培养新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公共艺术与红色旅游的不断互动,使公共艺术与红色旅游呈螺旋式上升,公共艺术引领红色旅游,而红色旅游则给予公共艺术灵感,给游客带来心灵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这也符合红色游客的旅游需求特点。吉林省应加大各类公共艺术在红色旅游建设中的比重,通过公共艺术对红色旅游空间与情境的介入引发新的行动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吉林省红色旅游文化和建设,也是落实《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具体体现,吉林省红色旅游作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对其介入必将有助于其形成独特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魅力,有助于整合培育红色旅游的复合衍生品,提升红色旅游的价值和含义,对吉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
[2] 2018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工作座谈会[DB/OL].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8/0709/c1013-30135331.html,2018-07-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通知[DB/OL]. 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12/t20161230_833739.html,2016-12-19.
[4] 冯超,徐慕旗.红色旅游将成为我省第八大产品体系——我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解析[N].吉林日报,2017-03-01.
[5]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徐克帅.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J].旅游学刊,2016(3).
[7] 张凌云,朱丽蓉.红色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8] 田逢军.红色旅游意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9] 韩元军.大众旅游时代的红色旅游发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10] 何景明.“红与黑”:论精神旅游产品的开发向度[J].旅游学刊,2012(2).
[11] 刘欢,岳南,白长虹.红色旅游情境下情绪唤起对游客认知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8(3).
[12] 张广瑞.全球视野下的“红色旅游”[J].旅游科学,2008(5).
[13] 陈希文,在公共艺术中培养民族审美意识[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1).
作者简介:佘玥(1997—),女,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艺术系2016级美术学专业本科生。
刘寅凯(1986—),男,硕士,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艺术系助教。
李艳花(1982—),女,学士,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艺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