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形象”

2018-07-23 05:44卓霞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类型城市形象必要性

卓霞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特别是发展到了当前“互联网+手机”时代,良好的形象,对于城市而言,就意味着宜居、宜游、宜学、宜创业、宜发展,就意味着比一般的城市多更多的发展机会。本文从城市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城市形象的概念、类型与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这几个方面着眼,对“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形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形象;必要性;类型;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279-02

一、“互联网+”时代城市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美国的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印象》一书中提到:“良好的环境印象给它的拥有者重要的感情庇护……清晰的可识别的环境不仅给人们以安全感而且还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城市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会的一个有力象征,如果它有良好的视觉形象,就会有更强的表现力。”

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当初刚有网络的时代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特别是发展到了当前“互联网+手机”时代,形象传播早已从最初的商品、品牌的专利,发展到了当下小到个人需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大到一城乃至一国都需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阶段了,良好的形象对于城市而言,就意味着宜居、宜游、宜学、宜创业、宜发展,就意味着比一般的城市多更多的发展机会。那么,什么是城市形象呢?

二、何谓“城市形象”

对于形象,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人物形象或品牌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是围绕人的生活范围进行的,包括人在生活中每个细节的形象安排,如:出去旅行或去休闲场所时的穿戴该如何选择、容貌该如何设计、发型应如何梳理:平时上班该以何种形象出现或面对客户和顾客:参加正式的场合该如何装扮自己:不同风格的聚会该如何变换形象:找工作时该以何种形象面对考官;如何设计人生中最美好的形象,等等。在生活中,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人物个体整体的印象和评价,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形表现的综合反映。”

因此,我们一般认为人物形象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教养、气质等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他人通过视觉可以看见的,如秀色可餐、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等等;他人通过嗅觉可以闻到的,如闻香识美人等等;他人通过触觉可以触摸到的,如肤如凝脂等等;他人通过感觉可以感受到的,如温润如玉等等。

品牌形象相对于人物形象而言,并没有那么直观和直接。我国的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活动是古时候就已经有了的,但是品牌形象这个概念却是后来从西方引进的。“品牌是品牌主体一切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总和的缩影。”现在的品牌形象,一般主要是指商品、公司或企业或别的组织或各种团体,在流通领域中、在各种电商平台中、在各种传播媒介中(如微信公众号、优酷等播放平台等)、在广大公众的心目中,所综合呈现出的、颇具个性的综合特征(也许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等)。品牌形象一般体现了公众对该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度。在现实生活中,品牌形象与品质密不可分,只有外在包装的好(视觉包装好),却没有相应的实际的品质相映衬也是行不通的,就算蒙混的过一时,也是终究是不长久的。特别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形象的包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但损毁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或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形容“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损毁,亦不为过。“品牌传播的重点是形象传播,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和服务等的心理感受的总和。”因此,我们现在往往会认为品牌形象是一个组织或社会团体综合实力与品质的具体体现,是公众对品牌及品牌背后的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所有联想的集合体现,是品牌在公众心中与印象中的综合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形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形象的应用日益广泛,城市的发展也从一般的旧城改造和一般的生产性建设或生活适需式的建设,到了今天要求城市也要进行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阶段。“城市形象主要指由建筑物、绿化、自然资源(如城市中的自然水体、自然山体等)、各类城市设施(如路灯、休息座椅、广告牌等)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具体物象,这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

三、“城市形象”的两种类型

不论是北京、杭州,还是首尔、东京,均有它们所特有的形象塑造体系与传播推广方式;成熟的城市形象,为这些国际性的大都市赢得了比一般的城市更多的发展机会、如泉涌般的人才。综观这些城市的形象,可以总结出当下的城市形象主要可以有以下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以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环境为基础,具体可以分为三种:各类景物、建筑建设与各种颜色。各类景物主要指自然景物、历史人文景物与各种造景。各类建筑建设主要指城市建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小型景观建设、绿化带建设、江河沟渠流域建设、各类标志建设、各类广告牌与组织名牌、各类墙体装饰等等。各种颜色是指各类自然色彩、各种历史人文色彩、各种造景或建筑建设色彩、各大组织或社会团体的标准色和市民的服饰妆容等呈现的综合色彩。

第二类是感觉形象。

感觉形象以政治、教育、法律为依托,具体主要指城市给市民或游客或外来人员的整体的印象和生活、工作、学习、旅游感受。比如市民形象、作风、各种文化、当地的风土民情等。

四、两类“城市形象”的不同

这两种城市形象的不同之处主要有:

第一类的视觉形象,侧重的是城市的物质建设,强调城市本身的基础建设和发展,体现的是城市的硬实力,对外展示的是城市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性实力。

这一类的城市形象,往往是通过城市的环境形象展示出来的;是城市内外公众与这座城市“初相識”时形成的“第一印象”。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体现为城市中的自然景物生机勃勃,绿树成荫;历史人文景物保护妥当,修复合理有序;各种街头、社区的造景,精致不泛滥,且富有艺术特色和寓意。

城市建筑的功能划分合理,不乱搭乱建,不违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规划有序,设计妥当;城市小型景观建设与绿化带建设,能有效地考虑审美与生态的双效融合;江河沟渠流域开发利用合理,污染治理有效甚至没有污染;各类标志建设、各类广告牌与组织名牌,设计的富有地方特色,兼顾实用、安全与审美;各类墙体装饰富有文化气息和艺术特色。各类自然色彩搭配,富有春夏秋冬四季特色,分明可人;各种历史人文色彩修复、保护得当;各种造景或建筑建设色彩缤纷而不繁杂;各大组织或社会团体的标准色富有个性和科技风范;市民的服饰妆容等和谐而富有格调。总之,整个城市视觉形象呈现出一种干净、整洁、和谐、有序、合理而美好。

第二类的感觉形象,是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学习等,到城市中旅游,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城市中的“城民”相接触、交往,感受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体验这个城市的风土民情,从而产生的体验、感觉和印象。

这一类的形象往往是通过这座城市的两个群体体现出来的;第一个群体是由“公务员+教师+医生+军警”等等的公务组织工作人员群体,他们的服务水平与态度会形成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成分。廉洁高效、开明开放、公平公正、专业专注的公务组织工作人员群体形象,一定能给城市形象加高分。

第二个群体是市民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处世态度、教育程度、文化素养、个人习惯,甚至妆容装束是杀马特还是阳春白雪等,都往往会对公众的印象产出直接的影响。勤奋好学、善良勇敢、兢兢业业、与人为善,有着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思想认识、精神境界与法律伦理道德意识的市-民群体形象,一定能在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锦上添花。

这两类城市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第二类的城市形象往往是伴随着第一类的城市形象产生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第一类的视觉形象提高的是城市对外传播中的口碑和公众中的知名度的话,那么第二类的感觉形象提高的则是更为难得的公众的公信度。

五、本文中“城市形象”的意义

一座城市在“互联网+”时代,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在招商引资中、在人才引进的时候,这两种城市形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种的视觉形象有利于大家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吸引人才、资金的引进;第二种的感觉形象则是有利于将人才留下来,形成的是更为深层次的影响。

两类形象相结合形成的是完整的、辨证的城市形象,向城市内外的公众展示的是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实力,向城市内外的公众展示的是城市的昨天、今天,甚至还有明天。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对内的意义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提升市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可以让新来的市民产生自豪感,让原有的市民增强自豪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力呢?因为,当市民纵志一心在城市领导群的领导下,大家有力一处使只为建设良好的城市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良好的氛圍了;这样的氛围下,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和谐了。城市的主人翁的意识,会激发市民们的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干劲,从而在市^民间形成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

(二)对外的意义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在对外进行城市形象传播时,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从而吸引外来开发者的合作,吸引新的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良好的城市形象更容易在人们的心中形成“宜居、宜游、宜学、宜创业、宜发展”的猜想和印象,从而在人才引进竞争中更有可能吸引到更高品质和更多的人才,也更有可能引进更为适合这座城市继续发展、建设的“适专”人才,从而提升城市的软竞争能力。

猜你喜欢
类型城市形象必要性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