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南
摘 要:从大量的中国古代唱论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歌唱艺术是十分繁荣的。无论是徐大椿的《乐府传声》还是燕南芝庵的《唱论》,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的声乐作品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情感,这是其他音乐作品所不具备的情感和历史。本文从中国声乐作品之中的“心声合一”作出教学反思,期望能够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心声合一”;中国声乐作品;教学应用
处理好演唱技巧是表达声乐作品情感的关键,也是关系到声乐演唱效果的根本。从我国古代的《乐记》等相关文献中不难发现,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于教学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演唱中的“心声合一”也是十分重要的。
1 “心”与“声”的界定
根据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可以得出,嵇康就声音之中有没有喜怒哀乐进行了多次辩论,最终提出了声音应当是以善恶为主的,与音乐是没有关系的。但是音乐是与情感有密切关系的,没有“心”就没有“音乐”。因此,可由此判断出,“心”与“声”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为了表达情感也就是“心”而存在的。
中国的声乐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总体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种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一类是中国民间歌曲,一类是中国的歌剧。这三类作品之中都有着独特的曲风和曲韵,但是,不难发现这些乐曲都是为了“传情”,都是需要体现“解明曲意”的重要性的。由此不难得出,“心”与“声”是密不可分的。
2 声情并茂,心声合一
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时候,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十分重视的,这是声乐作品的灵魂所在。《乐记》之中曾经提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是故去哀心者。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声乐作品其实是把情感放在第一位,将技巧放在后面的。无论是由古琴曲改编的艺术歌曲还是地方民歌都可以发现,大部分歌曲都是十分随意的,没有强烈的乐谱性。这与西方音乐有明显的区别。因为中国的声乐作品很大一部分是由劳动人民即兴创作的,是一种即时情感的表达,自由度较高。在中国声乐演唱中,一定要能够把握技巧与音乐的关系。让二者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才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其中有以下几种技巧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2.1 气息与呼吸
无论是什么唱法,美声、中国民族音乐都对呼吸十分关注。在中国声乐演唱中,要合理利用气息,因为气息是声音的支柱。在吸气的时候,要能够保持各个发声器官协调且统一。这与我国古代《唱论》中的“气沉丹田”不谋而合。美声唱法讲究的是胸腹式呼吸阀,这种歌唱方式要求学生吸气多,同时在吸气的时候保持平稳。中国声乐演唱也是如此。
2.2 对声音的控制
中国声乐对于声音的控制是十分精准和连贯的。燕南芝庵的《唱论》中就提到过“偷气”。这种“偷气”的概念最终是为了保持声音的连贯。并且,要求演唱者能够在演唱之中保持精准的起音、连贯的读词、自如的转换变音等等。古人就说过: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这句话就是说在变音的时候要分明,对声音的控制要清晰。这些演唱技巧都需要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才能够练成。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3 对情感的控制
中国声乐注重的是“声情并茂”,很多时候,即使技巧上有所欠缺,但是如果情感充沛,让人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演唱者的“心”,那么也可以称之为一场较为成功的演唱。这与美声音乐以及流行音乐是不同的。中国声乐作品的一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和情绪展开的。学生在演奏之前一定要能够掌握每一句话的情感控制,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有时候很有可能两句话之间就可能出现很大的情感转折,那么由此带动的旋律变化以及音准音调的变化都是要能够把握的。因此,演唱一定要注重对情感的控制,也就是对“心”的控制。
3 “心声合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3.1 字调带动声调
中国声乐作品为诗词艺术歌曲,绝大部分都与古诗词创作有关。这些诗词在“平仄”“音韵”上本就十分注重。很多作品的旋律都是根据作品创作本身的字音、字调来编排的。想要很好地把握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必须掌握好唱词中的声调。通过诗词中的字调,学生就可以带动声调,这是十分自然并且连贯的。演唱者对于字词有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就能够很好地利用好情感和演唱技巧,将这些声乐作品演唱到极致。
3.2 词义带动情感
中国声乐作品与欧美歌曲以及流行乐曲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情感是无形表露的,但确实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的。通常,歌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比较传神的,因为诗词本身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情感的表达都十分鲜明。演唱者如何运用自己的唱腔去表达情感十分重要。唱词作为声乐演唱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处理好。
3.3 具体案例分析
以《我住长江头》为例,可以发现,这首古诗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平仄规律,甚至是可以吟诵的。它的上阕的二四句是发完元音的e/u之后归到i这个音韵的,下阕是以i作为母音的。全区的下阕变化出现了3次,每一次对于声音的处理和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声音的强弱关系,情绪的处理,甚至是声音的轉变方式等等都是不同的。并且,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语句,以声调带动音调。同时,在演唱每一个声乐作品之前,必须进行诗词朗诵,深入理解,这是必不可少的。
4 结语
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影响着国人的美学观念,中国声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在音乐创作和演绎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声乐作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教师一定要能够从咬字、情感、行腔等各个方面,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出发,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学习更多的中国声乐作品,才能够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独树一帜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俞子正.关于声乐演唱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03).
[2] 范卫平.“音声相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J].中国音乐,2014(03).
[3] 李峥嵘.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审美视角论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