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并非可有可无

2018-07-23 08:54李宇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

李宇

摘 要:艺术从人类的原始时期开始就伴随着人类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形式的迭代与生产力的变化,始终伴随左右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艺术从审美、情感、宗教、政治、生活各个方面影响着人。艺术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人类情感表达的需求、人类交流的需求。艺术是构成人灵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其他精神方面影响也影响着其他精神方面。艺术对于人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人得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艺术的起源、艺术生存状况、艺术发展及演进、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稳定等方面论述艺术是人的必备需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

关键词:艺术起源;艺术职能;精神需求

1 艺术的概念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也是一种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艺术创造者按照认知的规律塑造出各种艺术形式,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掺入情感、认知、感性、理性、个别性、普遍性等,用颜色、图形、文字、声音等手段将现实或想象中的世界塑造出来。

2 艺术从起源开始就是人类基因组成部分

2.1 概述

1880年,西班牙著名的考古学家马塞利诺向世界公布《桑坦德省史前文物笔记》,这是考古把人类艺术的起源时间第一次推进到1万年以前。1880年之后的100多年,随着考古的大发现,把人类艺术起源的时间不断向前推进。2012年,考古学家通过考察南非南部海岸布隆伯斯的洞穴,找到赭石加融化的骨髓脂肪制成的复杂混合颜料,把人类艺术的起源时间推进到公元前7万年。

2.2 艺术起源于模仿

最早对艺术的起源的研究建立在理论层面,古希腊哲学家就发现:模仿是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的本能,也是其天性之一,艺术起源经过推演,可得出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2.3 艺术起源于游戏

考察艺术起源的研究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德国美学家席勒等人的研究成果。《美育书简》是席勒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结合游戏阐述审美自由的思路开展比较研究,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2.4 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

持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这种理论的学者认为人有表现需求和情感交流的需求,于是就诞生了艺术。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人类丰富的情感。托尔斯泰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艺术起源将本人亲身体验过的感情影响别人,自己心里的感情就可以再次被唤醒,利用本身外在的一种标志来展示。

2.5 艺术起源于巫术

艺术起源于巫术,其理论依据更多来源于考古学家们在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研究原始艺术作品的结果,艺术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关系十分密切,考古学家找到很多证据证明艺术起源脱离不了与巫术的关联,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英国著名的人类艺术的起源学家泰勒。

2.6 艺术起源于劳动

劳动在原始艺术创作中所占比例最大,史前艺术更多会注重内容的写实,这种写实的模式在刻画中或艺术品传承中生运地表现出了劳动生产活动印记。

2.7 艺术起源由多种因素决定

法国结构主义代表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发展应该是受多元因素影响的,并全力推出著名的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艺术的产生过程,也经历过从简单实用发展到审美的层次,经历漫长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断完善。

2.8 综述

无论是大量的考古发现还是上述的种种艺术起源的理论,总的结论是艺术起源、传承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划时代的进展。这再一次证明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会生成系列艺术的产品,犹如基因或基因团,伴随着人类的漫长发展过程。

3 艺术与宗教

3.1 宗教概述

人类是群居的高等动物,是一种具备群体性活动的生物,因其群体具备社会性,宗教的产生就与人类的群体活动密切相关。宗教活动首先可以起着强化人类的社会性功能的作用。在漫长的人类发展长河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社会化人类群体所必需的。

宗教以特定信仰为根基,在不同的社群或个人中唤起强烈的认同意识,使社会的不同个人、群体或各种势力,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宗教信仰所具有的强大坚定性和影响力,成为道德传播的媒介物,它把道德义务从应急的社会调节水平提升到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意志高度。

宗教对人类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功能,特别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人们在心态上有个波动的过程,受人们的精神、行為和生理影响较大,一般处于适度状态。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鸦片除了有毒,还有镇痛与麻醉的功效。宗教可以被认为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孤苦绝望者的精神家园。”对于个体来说,宗教就像一个“避风港”,是心理压力的释放途径之一,也是面对社会苦难、战争重要的解脱方式,尤其是在个体的生死迷惑中,宗教更从终极关怀的层面,给人以无法用其他方式替代的慰藉,对人心灵的慰藉作用是巨大而深远的。

3.2 宗教与艺术密不可分

马克思说:“黄金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黄金。”(《资本论》)。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货币与金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宗教与艺术。宗教并没有刻意地选择艺术,但宗教的表达方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几乎都是艺术。艺术与宗教虽然概念相左,但有时在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相通之处。审美要高于宗教感情,它超脱了通常情景下的感情,产生的精神愉悦与物质满足相关联。马克思对艺术和宗教认知过程,表现为将其融为一体的过程。它们对世界的认知态度与其对待科学的问题上存在本质的差异,艺术与宗教很难完全分离,是它共同的认识论的根源。

艺术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当艺术一诞生其与宗教的关系就已存在,原始人的歌舞、表演、绘画和雕刻就带有艺术的成分。艺术与巫术或宗教活动密切相连,原始人创造的图腾、歌舞,相当于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宗教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内容,与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戏曲、文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上的使用在世界各地的文明中都存在。古埃及有金字塔,古希腊有著名的神庙,哥特式教堂遍布欧洲,精美宗教题材的绘画、宗教音乐,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玛雅文明的浮雕等等,数不胜数。中世纪欧洲宗教地位登峰造极,对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大,当时宗教艺术成为世上唯一的艺术,对各种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3 宗教与艺术有本质的区别

在现实中所遇到的苦难,也表现在宗教所描述的苦难当中,反映了现实在苦难抗争的过程。宗教反映生灵在压迫中叹息。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跟没魂一样,宗教的产生迎合了人类的精神需要。艺术对人类来说,通过创造自由最终得到确证;宗教教化人类更多地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重视现实生活;宗教影响人们的精神是深刻的,艺术造就人类具有谋生所必要的手段。宗教需要藝术,艺术脱离不了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密不可分。但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也势必会沿着两个体系独立存在。

4 艺术与道德塑造

4.1 道德的定义

道德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伦理行为总的融合结果。从表现形式上看,既有道德意识间的关系,也有道德与活动的关系。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结果。

4.2 道德对艺术的影响

任何时代,社会拥有的伦理道德思想往往可以用艺术作品的形式来表现,艺术作品要注意确定主题,也要选择合适的题材,安排好合理的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和内在意蕴。选择的艺术形态,各个时代社会生活背景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必须明确人类社会生活核心部分就是人类的道德生活。艺术作品赋予道德内容,可以用塑造手法,创立典型的道德面貌。道德影响艺术成就的程度,取决于作家和艺术家的世界观,也取决于其道德观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艺术的创作始于作家和艺术家创新劳动的成果,当艺术家创作时,用描写来表现人类的道德面貌及生活,融入作家和艺术家固有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4.3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

艺术产品通过生动和感人表现魅力,给予人们合适的道德观念评价标准,对道德行为也将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例如,《狂人日记》这篇充满战斗力的代表作品,是鲁迅先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史歌,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艺术所含有的文学价值对欣赏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音乐主要表现为听觉艺术,带着一定时代及社会伦理的影响因素。因此,世界各国的历代思想家关注着音乐界的伦理教化作用。孔子称《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

5 艺术与奶头乐理论

美国著名的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提出了奶头乐理论。世界上会有20%的人搭乘快车一路驰骋,80%的人出现“边缘化”情况,展示出吃人或被吃的世界。于是为了维持世界的和谐,布热津斯基提出了“奶头乐”理论。即为避免20%的精英与80%的被边缘化的人之间的冲突,就给那80%的人一个奶头,安抚人们安分守己,顺应潮流,接受命运,20%的精英人才可高枕无忧。于是有了色情产业、热闹选战造势、无休止的口水战、网络游戏、电影、歌剧、话剧、电视剧、肥皂剧、选秀、艺术展览等。由于生活辛苦的大众不知不觉在“奶头乐”中乐不思蜀、丧失思考能力,有寄托精神的爱好,消除了不满情绪,因此社会对于严重的两极分化也就变得十分宽容,社会精英们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里艺术就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理论虽然是在20世纪末提出来的,但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千年,类似的实践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古希腊罗马的喜剧、中国的戏曲、全世界大部分的音乐等。在商业发达的宋朝时期,灿烂辉煌的宋词实际就是旋律优美的歌词。基本的物质保证以及在闲暇时间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无论是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还是现在的所谓的精英阶层,都认识到了这两件事是同等重要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艺术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6 综述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的拓宽,制度结构、思想意识都有无数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并没有因为这些巨变而离开人们的生活,相反,艺术以更强劲的进化能力适应这种巨变,有时更是领先于时代的更迭。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和谐”的思想被融入当时的建筑、雕刻、绘画和音乐艺术中。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借助日心说颠覆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方位角度及伽利略数学物理学的创造发明更新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世界观和方法论得到更新。于是自然科学工作方法和应用原理渗入艺术创造过程中,促进艺术的发展及完善。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大大地提升了艺术家的文化心理水平,革新了艺术创作方法的基础,也改变了艺术的存在形态。近代200年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社会生活时刻都在被改写。瞬息万变的科技以及意识形态使得艺术通过大众媒介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品种、艺术形式和观点。艺术起源通过各种理论的推导得到彰显。人类活动影响到人类的精神生活层面。艺术活动体现出人类各民族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集中反映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这两种对于人而言都不可或缺,是生活的必需品,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点就是人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试想把一切和艺术有关的事物和因素从一个人的生命中剥离出去,人是否还能活下去?一定不能。人对艺术的需要就像人对食物的需要一样,它深入我们的基因。

艺术从来没有离开人类,一直伴随人类,从起源开始就是人类基因组成部分。从岩洞壁画,到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到原始的图腾、巫术,到劳动中的艺术创造,到人类文明启蒙时期的祭祀、礼乐、丧葬嫁娶,到宗教时代的无处不在的神话、建筑、绘画,到战争中的旗帜、服装,到人类文明进入成熟期艺术作为单独的形式发展的今天,艺术在人类的一切构成中从未缺席。艺术无处不在,也并无高低之分,但艺术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我们要感受到这个器官的存在。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几乎被忽视的感知艺术的“器官”。有了这个器官,我们能更丰富地感受这个世界。因为艺术不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对它的珍视程度决定着人生命的质量。艺术从一开始就在人的基因里,如果我们忽视它,它就会逐渐萎缩,最后人会失去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越珍视它,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会给人类一个别样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席勒(德).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中译本)[M].1965:398.

[3] 朱狄.艺术的起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4.

[4] 爱德华·泰勒(英).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晶.审美情感与审美构形[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2).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
居住环境的精神需求
探究传统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铁路货运服务质量特性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