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态影响因素

2018-07-23 08:54苏丹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苏丹

摘 要: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传播校园文化、培育学生艺术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它是根据学校的空间分布以及校园文化内容创作出来的,其形态是变化多样的。本文对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以期为校园文化创造提供一个准确的方向。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变化;影响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构建而成的,而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表现形态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呈现形式,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学校的管理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分析各高校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态情况可知,学生对于校园内的不同公共艺术作品的认同感是不同的,这些形态并不是随意变化的,有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把握住其所有的影响因素,因势利导创作出更经典、更具审美性和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而有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同周边格格不入,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与作用。

1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的综述

各个学校都拥有数量众多、形态各样的公共艺术作品,但是大多数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学校公共空间中被忽视的一个模块,甚至成为外界吐槽的一个点。这主要是因为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与其所处的空间相矛盾,不能带来美感,在审美体验中不能带来有意义的精神文化。当前可以将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所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是校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形式单一化发展,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可以是雕塑、绘画、水景、绿景等形式,但是在大多数学校中,都偏向于采用同一种形态来塑造公共艺术作品。这些都有凑数量的嫌疑,真正精妙的、富有精神内涵的作品较少。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内的公共艺术作品主要以雕塑为主,有校门口的“耕天下”雕塑,校园内的神农氏雕塑、森林雕塑等等,能够同本校的办学宗旨联系起来,而其他多数雕塑的造型缺乏新意。第二是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设计中缺少互动性,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目的在于同学生、社会形成互动,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学校内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设计规划的硬性要求,比如,一些学校会通过设计绿植等来制作一个艺术作品,但是必须采用航拍等形式来互动,有的学生甚至在校几年都不知道该公共艺术作品的含义和内容。第三是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缺少文化内涵,学校内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为了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独具特色的审美体验,而校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千篇一律。比如,较多学校内设置了孔子的人物雕塑,不能够处于学校的地域文化内容展开雕塑的形态设置。更重要的是,学校公共艺术作品没有按照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做好统筹规划,导致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与所处空间格格不入。

2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都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公共艺术作品形态所包含传达的文化内容也会不同。例如,学校校徽的设计以及校徽在学校公共空间中的分布情况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以上海大學为例,其校徽是以白玉兰为主要元素的,通过白玉兰所具有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来引发上海大学学子的学习生活态度,因此在学校的公共艺术作品形态表现中,其将艺术作品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白玉兰树作为道旁树。在展开其他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的设计时,学校侧重从白玉兰意象入手,由此加深学校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另外,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设计忽视了自然环境。人都是视觉动物,在感受公共艺术作品时,要求形态具有鲜明性、突出性。比如,在一大片的雕塑作品中,利用绿景形态来塑造公共艺术作品,显得更加新颖、精致、富有审美鉴赏意义。更重要的是学校的不同功能区也会影响公共艺术作品的作用。比如,在学校的食堂门口利用雕塑式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不会因此驻留,更无法感受到该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形态美感。第三是学生的发展基础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态设置。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鉴赏也同样如此,这表明了学生的特性发展影响着学校公共艺术作品形态的呈现。艺术学院中所创设的公共艺术作品形态都是最新颖、形式最多样的;而理工科专业院系中所树立的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则偏向于保守型。

3 提高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质量的几点建议

第一,实现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布置学校公共艺术作品形态,根据学校内部功能区的划分布置不同的公共艺术作品形态。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科特性,这些学科特性更是该专业的专业素养、学校文化特征的凝聚。

第二,实现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的互动性发展,即拉近学生同公共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共鸣。以浙江大学为例,在城市学院图书馆墙外,设计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艺术作品,通过绿植和现代工艺结合的方式,爬山虎会随着自身的发展特点改变整个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态的细节情况,如在冬天的时候,爬山虎全部枯萎,就会显露出一个铜板底的公共艺术作品,铜制的现代艺术风格彰显了图书馆大气典雅的文化底蕴,而在夏天则表现出其郁郁葱葱的特点,并且具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的作用。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季节下的公共艺术作品形态来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同时这也实现了学校公共艺术作品形态的人文性发展,将学校的文化内涵导入公共艺术作品中,从而赋予公共艺术作品更加长久的审美特点。

4 结语

通过对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在于创造出具有更高认同感、传播性和审美感的艺术作品,而恰到好处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能够成为学校的名片,对于学校的壮大发展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川,徐艺,齐欣.蚌埠市公共艺术现状调查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35(04):115-119+139.

[2] 薛萌.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中小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3] 詹俊,刘玮.大学校园公共艺术之文化表达[J].建筑与文化,2017(11):206-207.

[4] 李燕.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