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视野下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研究

2018-07-23 08:54黄彬彬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

黄彬彬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更是社会以及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微公益的出现不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且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情操培养以及提升其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更是具有其重要意义。在推进微公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微公益视野;奉献精神

1 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具有奉献精神,并且约有一半的人参与过微公益。但三分钟热度的大学生超过一半,一直坚持的仅占比27.94%。其中60.7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有必要参加微公益活动,认为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去践行的,只有4.4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其中,有63.73%的大学生参与过微公益活动,占了较大比重,而36.27%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微公益活动。根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愿意参与微公益进行爱心奉献,有较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相对于没有参加过的36.27%的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则是自身经济能力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公益慈善活动首次借助互联网平台转型升级,改变了国人对传统公益慈善活动的看法,这对传统公益未来的发展转型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 奉献精神缺乏持续性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自身经济条件有限,所参与的微公益活动往往难以为继,公益活动具有临时起意的特点,导致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热情度虽高,但参与度较低、持续性不足。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无稳定的固定收入,没有办法对于类似“疾病筹款、网络拍卖”等需金钱资助的微公益项目进行参与或是说参与度较低。而基于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来发起“能量筹集:蚂蚁森林”“点赞、转发、关注”等类别的微公益活动获得学生较高关注和参与。

其次,调查可得知,从未坚持过微公益的大学生占少数。再者占较大比重的三分钟热度的大学生,因其微公益的公开透明度、真实可信度尚显不足,使得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参与功利性动机、认知不足、怀疑微公益可信度等主观因素。从某90后女生利用天津爆炸事故微博骗捐事件,再到男子假扮“知乎女神”骗捐事件,网络公益界掀起了信任风暴,这些缺乏监管部门监督的“骗捐门”事件的频繁发生,一次次地透支人们的善意,让原本充满善意和温暖的爱心逐渐变得冷漠。公益团队实力参差不齐、线上和线下公益宣传脱节、学校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和社会助力不足等客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微公益参与度。

3 微公益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对策

以网络平台作为培育载体的“微公益”活动,一方面以实际行为将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真正付诸实践,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营造了有强大思想和力量的政治道德成长环境,进而潜移默化地丰富大学新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亦是促进传统“微公益”活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圆梦中国公益我先行——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微公益大赛”的举办中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培养他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对于社会的奉献精神,由此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追求和风貌。

3.1 从高校角度上调节,资源合理配置

(1)利用高校现有公益活动进行推广。高校新生所处的大学就是一个广阔的微公益参与平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微公益正在不断地融入与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大学新生可以通过利用班会、团课、团立项活动等方式进行微公益的宣传,从而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进而实现对大学生自身奉献精神的不断培养。在校园中,学生社团开展的“扫楼”活动、跳蚤市场、公益捐衣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形成友好互助的活动圈,营造高校友善互助的氛围。

(2)活动常态化。“微公益”活动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给予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但往往也因为事情的微小、細小,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力,容易被遗忘,难以持续进行。而且活动缺少长期有效的积累的话也无法形成鲜明有特点的活动,缺乏对大学新生的吸引力。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就要求微公益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常态化特点。常态化地开展微公益活动,形成固定的活动形式,从而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塑造成高校特色学生活动。另外,也要注重活动的传承性,吸引以及培养一批热爱微公益、熟悉微公益活动操作的新人,保证微公益活动的稳定性、长期性和常态化,从根本上保持高校微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3.2 强调主动性问题意识

(1)多倡导微公益理念。高校可以切合高校思政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进行传播,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平台进行宣传,引起同学的注意。通过有效的理念倡导,微公益能够让大学生将理想追求与实际行动统一起来,使得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热情得到不断的提高,自信心得到不断的提升。其次,微公益活动具有广泛的外延性,它可与学生的道德修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多方面促进大学新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精神的培养。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深刻体会和加强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大学新生的自我服务精神主要体现在服务自身、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这三点。而微公益正是一种倡导服务自身、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心与爱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把参与的形式转化为常态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充分的指导,引导他们进行经验总结,最终达到提升大学新生的能力、思想境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莹姣.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 袁桢.大数据背景下的微公益平台建设[J].工商管理,2014.

[3] 毛逸伦.微公益视角下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4] 陆梦莹,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微公益现状调查研究——以扬州大学学生为例[J].文教资料,2017.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