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源于课堂教学,有关教师四项基本技能即备课、说课、观课和评课的实践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载体和形式。本文梳理了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研究意义,讨论了如何利用“四课”的实践研究,优化教学效果,有力地推动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发展。
关键词:“四课”研究;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0 引言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包括三大内容,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的发展”,而这些内容又都根植于教师实践场所——课堂教学。一个教师在探索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时,可以从“教学反思”“教科研”“教学合作”“教历研究”等多种途径与方法中获得指点,而这些方法和途径没有一项不基于课堂,不扎根于教学。可见,基于备课、说课、观课、评课的“四课”实践研究,将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载体和形式,是现代教师自我再发展和专业再发展的必要途径。[1]
国内许多学者都单独就说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赵虹(2011)发表的《走出说课的误区,提高说课的水平》一文,分析了说课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严金波(2013)以《综合英语》为例提出了SRPR的说课思路与理念;郑芳霞(2015)《说课课件的制作技巧》一文针对如何制作说课课件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张恩德(2016)发表《说课的失范问题》,针对说课中的失范问题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周玉娟与丛妍(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说课模式分析》一文中打破了面对面与同行交流的说课模式,构建了新型的“互联网+”说课模式;郑金洲主编的专著《说课的变革》针对说课的含义、类型、作用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分析。
国内学者的研究都相对突出说课这一环节,而忽略了其他三个重要环节及其关联性。鲜有学者以校本研修为框架,以教学行为研究为手段,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项基本技能“四课”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许多事实证明教师理论进修、观念更新最终都要归结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本文讨论了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研究意义,希望利用“四课”的实践研究,优化教学效果,有力地推动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发展。
1 “四课”的内在联系与研究意义
1.1 “四课”的内在联系
备课和说课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课堂教学。备课是基础,是预设,只有充分地备课,才会有精彩的课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研读课本和课标、人才培养计划,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并设计出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案。而说课与备课相比,则更加侧重于说教的原理、缘由,是对备课做一定的理性解读。当然,没有充分的备课为基础,说课是难以成功的;反之,没有理性的梳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备课也很难完善。
观评课是同行和专家帮助、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发现不足,进行课堂观察、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评课是其他教师对任课教师课堂行为作出的分析与评判,说课则是教师行为的自我分析;评课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属于价值评判,说课主要是对课堂现象以及教学准备情况的说明,属于事实描述。[2]
1.2 “四课”的研究意义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现行教育改革。目前,围绕教师教育问题,人们已经提出许多途径,以达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科研素质的目的,但由于这些途径大多是希望通过借助外部力量解决问题,忽视了教师内部因素,因此效果并不显著。“四课”的整体研究和教学行为研究将推动教师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挥,促进教师自我提升与专业发展。
2 基于有效教学的“四课”研究
通过教师的教学,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才是有效教学。而教学的效益不以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或教学态度认真与否来判定,只有关注以下五方面,才能成就有效教学,即教学效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可测性和量化、教学反思以及有效教学策略。教师备课、说课、观课和评课的系列活动,在实施新课程、新课堂的背景下,都是新课程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具体行为,也与有效教学的追求吻合。其实“四课”研究可以承载多项研究内容,发挥多样化工作效能,如果把有效教学的追求目标作为“四课”研究中的主旋律,那么备课、说课、观课和评课还应该侧重关注什么呢?“四课”中的有效教学研究,可以從以下几方面重点推进:
2.1 有效备课的关注点
有效备课所要考虑的要素涵盖多方面内容,指导思想、思维方式、组织形式和各种技能性备课等都涉及备课的有效性。但是对学科的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最主要的是学习者即学生、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的优化。[1] 关于学习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因此,有效备课应该是关注学生“如何有效习得”,而非教师“如何教”,要关注学生差异以及学生真正的需求。关于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提高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将“教教材”变成灵活地运用“教材教”。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习惯性地引用参考书中提供的泛化的、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真正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且可达到的。目标应该反映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做的事,例如“教授现在完成时态”这一目标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学目标,应该更改为“学生能够运用现在完成时态描述一下他们刚刚所做的事情”。此外,教学目标设定好之后,还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系列、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2 基于“SMART”模式的有效说课
在实际的说课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是按照评估文件的形式要求,生搬硬套地从“四要素”即主讲教师、教学方法手段、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料展开说课,或从教学方法手段、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五方面切入,机械地为了说课而说课。许多教师似乎仅以课程执行者身份去说课,而不是以课程设计者身份去说课,往往都是依“模”而行,说说而已。[3]说课时教师应该充分依据课程的设计原理,即课程的目标是什么、需要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实施这些内容、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将授课内容、教学环境和师生等要素有机融合。
兼顾以上论述,笔者认为说课可以打破以往的固定模板,以“SMART”说课设计展开,努力做到有效说课。“SMART”中的“S”即Standard(说课标准),主要围绕课程的目标定位、具体内容要求、重难点分析、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和课程特色展开论述。“M”即为Methods(教学方法),教师将如何运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以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课标要求。“A”即Analysis(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学习者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动机分析,教师面对不同学习类型和学习风格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指导策略。学情分析是教师“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重要标志步骤,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4]同时,作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也可以适当说说自己的教学启示,反思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后续的解决方案。“R”即Resources(教学资源),包含了教师团队等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技术、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基地等其他配套资源保障的介绍。“T”即Target(预期目标),不同于上面提到的课程目标,这里的预期目标主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阐述如何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考核评价机制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2.3 有效观评课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观课、评课都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状态,即学生的言语、行为、情绪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关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学生的总体参与性而非教师的个人“教学表演”。观评课不仅应该关注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更应该关注其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和灵活性。此外,观评课的主旨是为了帮助授课老师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导向指航,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师生的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价制度与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学校管理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往往都侧重于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激励性评价。有效观评课并不是“故意找茬”“有意挑刺”,而应该是能够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克服不足,激励教师继续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努力提升自我。同时,被观评课的教师因授课类型、授课对象、所开课目的不同,观评课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不能用同一种评价指标体系方案或者标准去评价所有的课,整体性原则与差异性原则应同时兼顾。
3 结语
袁振国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包括三大内容,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的发展”,而这些内容又都根植于教师实践场所——课堂教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坚持个体与群体的备课、说课、观课、评课活动,掌握“四课”四项基本技能,将个人的学习和教学行为衍生到“基于学校,源于实际,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研修一体”的层次,以及系统的、高效率校本研修的长效发展机制,成为教学与研修真正的主人,提升自我发展与专业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方贤忠.教师专业发展的4项基本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0.
[2] 郑金洲.说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10.
[3] 严金波.高职院校SRPR说课设计——以《綜合英语》为例[J].师资建设,2013(7):41-42.
[4] 张蕾,王希娟. 4W+C的说课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1(27):131.
作者简介:徐敏(1979—),女,江苏南京人,文学硕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