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 孙振宇
【摘要】随着慢性病人数量的增加,联合用药已成常态,但药物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作用,其中不良的相互作用对患者机体的伤害轻重程度不一,但无一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新增药源性疾病,若在西药调配工作中注意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将大大造福临床及广大患者。
【关键词】西药调配;药源性疾病;不良相互作用;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45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044-01
1药物代谢动力学相互作用
11影响药物吸收金属离子与四环素类药物联用会产生络合作用,降低溶解度[1],阻滞机体对四环素的吸收,如盐酸米诺环素与鋁碳酸镁片[2];铁剂会降低左甲状腺素在肠道的吸收[3];质子泵抑制剂(PPI)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从而降低机体对左甲状腺素的吸收,降低其血药浓度[4];阿波卡糖能够延缓淀粉和蔗糖的消化,加快胃肠蠕动,减少地高辛吸收,并且阿波卡糖能够干扰地高辛的水解,改变其成分的释放,降低其血药浓度。
12影响药物分布主要发生在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中[5]。阿司匹林肠溶片与许多药物不可通用,与甲氨蝶呤片联合使用,甲氨蝶呤清除符合三相模式,第一相分布入器官中,第二相为肾脏排泄,第三相是将 甲氨蝶呤排泄入肠肝循环,联合用药后,两者竞争性结合血浆蛋白,使甲氨蝶呤无法及时被排出,增加其血液毒性,降低肾清除率;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格列齐特同样会竞争性结合血浆蛋白,使格列齐特血药浓度加大,患者易出现低血糖症状;阿司匹林与醋甲唑胺联用可竞争性抑制醋甲唑胺与血浆蛋白结合,并抑制醋甲唑胺从肾小管分泌导致中毒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6]。
13影响药物代谢酶抑反应,如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唑类抗真菌药依曲康唑、酮康唑,都是强效CYP3A4抑制剂[7],与CYP3A4酶代谢的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阿司咪唑,和抗高血压药物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齐伐他汀或者非洛地平缓释片联用会增加上述药物的肌肉损伤;同样,作为强效的CYP2C9酶抑制剂[8],如磺胺药、氟伐他汀、氟康唑等,其与相关酶代谢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或者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联合使用,会使原本功效为降血糖的药物作用加强,造成患者低血糖休克,或者使原本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发生出血;硫酸氢氯吡格雷和某些PPI之间存在潜在不良药物相互作用,但PPI 品种间与氯吡格雷的药物相互作用有差异性,若必须合用,可优先选择泮托拉唑或雷贝拉唑[9]。
14对药物排出的影响含有有机酸成分的药物与酸性药物合用时,可见尿液酸化,降低相关药物的溶解度,致使其原本应该随尿液排出的部分在肾小管结晶,最终导致患者结晶尿、血尿、肾功能衰竭等等;并且含有有机酸成分的注射液会真假大环内酯类的肝毒性,严重可致使患者出现听觉障碍,还可使利福平或者阿司匹林的排泄减少,在肾脏停留,加重肾脏的毒副作用。
2药物效应动力学相互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或者多种药物之间所产生的药效相加、协同以及拮抗作用,对药物效应的强度有影响,并可引发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其部分不良相互作用详见表1。
活菌胶囊(如乳杆菌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抗菌药物(如克霉唑)克霉唑为光谱杀菌药物,可杀死乳杆菌,影响乳杆菌活菌胶囊的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布洛芬布洛芬可削弱阿司匹林的疗效
3增加或者加重不良反应
含有麻黄碱的感冒药(如白加黑、新康泰克)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痢特灵、司来吉米、异烟肼)联合用药,可因甲肾上腺素的大量释放而引起呼吸困难、心率不齐甚至心肌梗死等严重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有关于三唑仑与阿米替林联合使用、氟西汀与氯氮平联合使用、喷司他丁与环磷酰胺连用等致死性药物相互作用报告。
4措施
对于药物连用的不良相互作用,首先医生需要正确地开设处方;其次可借助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将目前已出现或者已被提出的不合理药物配伍进行弹窗警示,且附上审核、评价流程,做到事前监测预警、事中干预以及事后评价存档;最后需要患者正确的用药,并尽量避免非医嘱用药、跨科室开药等等情况的发生;最后,设定相应的用药咨询中心或者咨询窗口,并对患者用药进行记录,对药物疗效进行追踪,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开展用药知识宣讲普及以及居民用药情况调查,帮助更好了解患者(特别是慢病患者)最为重视的用药问题,依据具体调查结果对药物调配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确保药物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晨.以药物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5):84-85
[2]敖格日乐图,肖志彬.药物与酒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9):234+236
[3]黄亚男,刘克辛.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药物评价研究,2018,41(01):23-30
[4]龙亚玲,刘克辛.转运体介导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J].药物评价研究,2018,41(01):31-34
[5]张燕荣,甄健存.药物咨询中206例潜在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7,14(06):367-370
[6]盛一梁,沈建飞,吴嫣,张静,朱星宇.质子泵抑制剂与临床常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11):1582-1584
[7]王磊,冯伟兴,赵媛媛,华丽妍,王雪莹,陈多娇,李浪.生物信息技术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7,31(07):772-778
[8]张楠,赵侠,周颖,崔一民.乙醇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04):381-384
[9]吕秋菊,蒲强红.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文献评估[J].中国药房,2017,28(05):71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