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程宏
摘 要: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我国外语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在培养人格健全有自由选择能力的“整体的人”。本文梳理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各种外语教学法,并且分析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外语课堂教学的意义,本文认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外语教育改革理念一致,对外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能极大地推动外语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外语教学改革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全球也处于一个竞争和发展的局面,培养思想解放,大胆创新的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外语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能够解放人性,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这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理念一致,因而必将对外语课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我国目前多元价值的时代,汲取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究适合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方向的新理念,对推进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概述
人本主义自古希腊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传统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教育思想,弗洛伊主义的教育思想,以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和新托马斯主义的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号称“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特别强调人的需要,动机和个体潜能与价值的自我实现,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
综观人本主义可见,其重要价值在于能够真正突破理性主义的思维范式,确立人的心理因素的合理地位,把兴趣,情感等影响学习者的因素挖掘出来加以重视,从而使学习的效果最优化。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信,人性是善的,人是有潜能的,人是追求自我发展的。这种信仰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基石。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代表人物马斯洛(Maslow),据此信仰提出内在教育论。该理论反对外在知识的灌输的观点,原因是它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创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是意义学习,这种意义不是言语学习理论所指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是指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意义学习发生于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并积极投入学习过程的时刻。他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首先,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育就是要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他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他批评只重智育,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反对教师在教育中作为知识与权力的拥有者,反对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民生和信任感的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将会导致学生常处于怀疑和恐惧中而畸形发展。他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面向实际生活,亲身体验,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应该用“促进者”来取代“教师”这一称谓。在教学中的重点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要以真诚关怀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纪律在这里则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了,即课堂纪律用学生的自律所代替。
三、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外语教学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给语言教学领域带来了一场反传统教学改革和一系列教学法的诞生,推进了外语教学的新发展。
Asher(1973)建立了借助身体动作以听为教学基础的全身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认为语言学习首先要理解,其次是运用;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多听,理解过后才说,这样可以减低学生的情感焦虑,增强自信心。G.Gattegne(1975)首创沉默法(the Silent Way),要求教师尽量少说话,利用彩色棒等直观教具组织学生多进行听,说,读,写言语操练,以培养交际能力。G.Lozanov(1978)提出暗示法(Suggestopedia), 創造高度动机,激发潜力,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的。Lozanov认为语言学习低效是因为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导致脑力运用有限,暗示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消除情感顾虑,排除心理障碍。Charles A. Curran(1979)倡导集体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把学生看成“完整的人”,他认为成人学习者通常在学习外语时害怕丢面子而阻碍学习,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建立自信心。Moskowitz(1978)认为“青年人特别寻求自我意识,需要自我发展,不喜欢与他人分隔”。人本主义教育就是关心个人发展,自我意识和被别人接受,使学生更加人本化。Rogers认为“人应该接触真实的自我,认识隐含在表面行为之内的自我”。自我发展的个体目标是西方文化的特点。
Rivers(1983)承认个人人格,反对行为主义的定数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谈论自己,对别人敞开胸怀表达自己的情感。Rivers不仅谈到语言教学中的人本主义,而且还谈到“人文学科”的作用-----人文学科能够培养青年人灵活的思维,使他们适应新的环境,认识新的机遇,鼓励启发式的思维,大胆应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虽然这些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各自存在不足,只注重人的情感,人的价值,而漠视客观的科学知识本身,但是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鼓励开发学生的自身潜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程,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
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外语课堂教学的意义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1](P143)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人格健全有自由选择能力的“整体的人”(the whole person)。人本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内在自由选择能力的人。他们既能适应社会变迁,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2】(p581)
许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在适应性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在人际关系方面,一些学生不仅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在学业方面,部分学生既缺乏灵活的学习策略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目前,我国正开展外语教学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观念正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而代之于强调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交往以及学会生存的新理念。
1.学生是独特的,发展的
坚持学生是独特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就是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真正接受学生是法律和伦理权利的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又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放下自己的权威,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2.教师在民主,平等的宽松环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会学习
现今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发展,造成教师自我迷失的局面。外语教学改革要求师生要结成“学习共同体”,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发展。
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真正获得尊重和理解,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潜能才能自由地发挥和发展,新观点,新思想也会随之而来。同时,学生在这种宽松的课堂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相信自己是独立的,有价值的个体,学生也能学会承担自身的责任。教师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表明教师真正放下了自己的权威,以学习者的心态去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才有可能获得教学相长。
3.教师不仅仅是指导者,更应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
现代社会信息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教师不再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引导者以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4.外语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行作出评价和批评。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要有同理心,要善于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只有当个体需求,身心发展状态以及个体学习风格与学习目标相互一致时,学习才会有效。如果教师能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潜能,就能够感受学生的痛苦和踌躇,体验学生的艰辛,进而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最适合他们自己的人格。教师要编制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要善于辅导,不能只讲解,而是有效地咨询和辅导;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
五、结语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关注人的积极主动性,价值,潜能,尊严与创造,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符合当前我国对人才的需要,与外语教育改革理念一致,反对以教师为中心和应试教学的教育模式,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能够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育人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思想的确立。这些教育理念对外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会极大地推动外语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参考书目:
[1]馬斯洛著.林芳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Larsen-Freeman.D.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Moskowitz. G.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 A Sourcebook on Humanistic Techniques[M]. Rowky. Mass: Newbury House, 1978.
[6]Rivers. W. Communicating Naturally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7]Stevick, E.W. Humanism in Language Teaching [M]. Great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