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宇
摘 要:翻译学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经历了蓬勃的发展,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把翻译推向一个崭新的台阶。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既对应了文化功能对等论的内容,又和后殖民翻译观一脉相承。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之一苏珊·巴斯奈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见解,在译坛上独树一帜。从介绍其主要成果入手,简单归纳评述她的主要译学思想和贡献。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
一、宽广的学术研究视阀
苏珊·巴斯奈特是活跃在当今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翻译界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和著名诗人,英国沃里克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校长。她游历多国,有丰富的求学、教学经历,精通英、意、法、西等多种语言,对欧洲各国文学和文化有较深刻的研究,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又使她在翻译研究方面建树颇多。巴斯奈特笔耕不辍,其专著和编著多达40余部她不仅是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而且在教学、翻译中实践自己的理论,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翻译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为这些领域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
巴斯奈特的学术研究视野极为宽广,除翻译研究以外,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旅行文学研究、传媒研究等文化研究的诸多课题都在她的学术视野之内。巴斯奈特翻译研究的特色在于将之与文化研究的诸多课题联姻,进而生发出新的学术增长点。
巴斯奈特在1980年出版了以《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直接命名的专著,以回应“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荷兰著名翻译理论家霍尔姆斯(James Holmes)提出的建立翻译研究独立学科的倡议。在这本著作中,巴斯奈特勾勒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框架,回顾了翻译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为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翻译研究》分别于1991年和2002年两次修订,并多次再版,现已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1990年,巴斯奈特和美籍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编撰并出版了《翻译、历史与文化》C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论文集,该文集收录了勒菲弗尔、斯内尔一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铁木志科(Maria Tymoczko)、戈达尔德((Barbara Godard)、西蒙((Sherry Simon)等学者的论文十二篇,内容涉及翻译与历史、权力、意识形态、诗学、功能等因素的关系问题,以及从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和大众传媒研究等角度对翻译的考察。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共同为论文集撰写了导言—《导言:普鲁斯特的外祖母与﹤一千零一夜﹥: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 Introduction: Proust's Grandmother and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以下简称《“文化转向”导言》),这篇导言如今被翻译研究界普遍视为翻译研究正式进行“文化转向”的宣言书。该论文集以及这篇导言对国际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较文学一批评导论》C Comparative Literatu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是巴斯奈特出版于1993年的专著。这本著作虽然名为比较文学,但实际上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尤其是著作的最后一章《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更为翻译界人士所熟悉。在陈德鸿、张南峰合编的《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中,这一章节被作为巴斯奈特的代表性文章由张南峰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在由乐黛云、陈悼主编的《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中,肖锦龙为该书撰写了详细的导读。
《文化构建一一文学翻译论集》C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是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共同撰写的唯一一本著作,也是最后一本著作,因为勒菲弗尔于1996年因病己经憾然离开人世。两年后,巴斯奈特把两人未曾发表的8篇文章加上一篇导言编辑成书出版,作为对勒菲弗尔的最好纪念。
《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是巴斯奈特与印度新德里大学的英语教授哈里什·特里维德(Harish Trivedi)合编的论文集,出版于1999年。这本论文集收录了铁木志科、西蒙以及维拉(E.R.PVieira)等著名后殖民翻译研究学者的9篇论文,涉及后殖民写作与文学翻译、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巴西的“吃人”翻译理论等,为后殖民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文化构建”论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对翻译活动的分类与雅各布森略有不同。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从而把所有的翻译活动分為两大类:一类为“文化内”(intracultural)翻译,指翻译来自同一种文化的文本,类似于雅各布森的“语内翻译”;一类为“文化间”(intercultural)翻译,即翻译来自他种文化的文本,类似于雅各布森的“语际翻译”。但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的“文化内”翻译和“文化间”翻译已经包括符际转换在内,所以符际翻译不再被单独列为一种类别。对于“文化间”翻译,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翻译,人们己经知之甚多,而“文化内”翻译则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以《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为例,列举了“文化内”翻译的多种表现形式:小说的节选本可能出现在法国大中小学的文集中;教授、学者们可能就此小说写一些批评文字以专著的形式出版或发表在法国的学术期刊上;在巴黎、魁北克等地出版的法国文学史可能有此小说的概要介绍;还有一些教授可能忙于为此小说提供隔行对照式的详尽评注;而最能使普鲁斯特走进千家万户的当属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了。所有这些形式,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认为,都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即“改写”。(狭义的)翻译当然也是一种改写。
三、后殖民翻译思想
巴斯奈特对后殖民翻译研究表示了持续的关注,她不仅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后殖民翻译观,而且对当前国际译学界由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引发的“归化”、“异化”的新一轮讨论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回应。
“后殖民理论”( postcolonial theory ),或称“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studies ),作為一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成话语,它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问题在后殖民语境中的新面目。
就殖民、后殖民与翻译的关联而言,巴斯奈特主要提出了三种论点:一,翻译的低下地位始于帝国主义的早期殖民扩张;二,翻译在帝国主义的殖民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三,倡导利用翻译作为解殖民化的工具,对霍米·巴巴(HomiBhabha)的“杂揉”理论、加拿大女性主义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巴西的吃人理论大为推崇。
四、小结
然而,瑕不掩瑜。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增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促成了翻译研究与其他众多学科领域的联姻,带来了无数的新的学术增长点(如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后殖民翻译研究等等),极大地促进了翻译研究领域的兴盛与繁荣,并最终为翻译研究的独立学科地位赢得了一席之地。这一切丰硕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巴斯奈特的革路蓝缕之功。
巴斯奈特是翻译研究的重要代表,其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是译界的一笔宝贵财富,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她系统地介绍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研究范畴,用辨证发展的眼光审视该学科中的已有论断和不利于翻译研究发展的问题,为翻译研究向前发展解除了枷锁;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襟和气度然而,巴斯奈特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以文化为翻译单位的方法似乎过于笼统,缺乏切实可行的划分标准,其研究也只局限在欧美各国的语言上,若能把东方语言纳入翻译研究范围将更有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