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15)
患儿,女,18个月龄。出生时身体健康,于出生次年4月5日(14个月龄)出现呕吐,至甲医院就诊,11d后自行好转。出院一周又出现发热,后自行好转。随后患儿出现不愿说话、不活跃、手脚不灵活,至乙医院就诊,头颅MRI提示左侧额叶肿瘤,医生建议至神经内科就诊。6月5日至丙医院复查,确诊为颅内恶性肿瘤,肿瘤大,病情严重,不建议手术治疗。患儿于当年8月21日08:00死亡。
乙医院MRI诊断报告书:左侧额叶恶性肿瘤,伴脑脊液播散转移,考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可能性大;左侧上颌窦炎。
于死亡后1d进行尸体检验。
尸表检查:体格消瘦,发育未见异常,体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未见机械性损伤及机械性窒息征象。
尸体解剖:左侧额颞部硬脑膜与颅骨粘连,全脑质量1170g,左侧大脑半球明显大于右侧大脑半球,左侧海马沟回疝形成;左侧大脑见大小约9.5cm×4.5cm×5.0cm占位性病变,病变波及左侧大脑额叶、颞叶、顶叶及部分右侧额叶,边界不清,切面呈鱼肉状,实质坏死伴出血;右侧侧脑室扩张(图1);脑桥较小,小脑、脑干表面及切面未见出血等病理学改变;脑脊液清亮。甲状腺质量0.6g,左右叶对称。胸腺质量2.4g,发育不良。心腔内见多量暗红色软凝血块及少量鸡脂样凝血块,量约15mL;心外膜表面有数个出血点。其余器官大体未见明显异常。
组织病理学检验:病灶处大脑大面积组织坏死、局部出血,并见片状异形细胞浸润性生长(图2),散在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异形细胞胞体不大,未分化,核异形、分裂象多见,同时可见瘤体内血管增生、充血;左侧基底节实质内异形细胞浸润性生长,小血管淤血,片状组织坏死;脑干及延髓蛛网膜下隙异形细胞浸润,脑干实质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小脑、垂体组织结构未见异常。喉头黏膜下见小片状炎症细胞浸润。其余器官组织淤血,未见明显异常。
图1 左侧大脑占位性病变,右侧脑室扩张
图2 肿瘤组织内异形细胞浸润性生长 HE×100
特殊检查:经对大脑占位组织进行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及抗原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验,结果显示GFAP、Ki-67呈阳性,ALK呈弱阳性,CD30呈阴性(图3)。
毒(药)物检验:心血中未检出常见毒(药)物成分。
法医病理学诊断:颅内胶质母细胞瘤(恶性)。
本例系颅内胶质母细胞瘤引起脑疝致中枢神经功能衰竭死亡。
图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00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又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Ⅳ级星形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高、临床病程短、预后差[1]。一般认为胶质母细胞瘤系从星形胶质细胞瘤恶变而来,是分化差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可见于各年龄段,但好发于成人,45~75岁最多见[2],国内有报道高峰发病年龄为41~70岁[1],与国外报道偏差不大,男女性比例为1.26~1.28∶1,20 岁以下发病率仅为 1%,儿童极为罕见[2]。婴幼儿最常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髓母细胞瘤,该病70%发生于16岁以下[3]。胶质母细胞瘤在婴幼儿阶段发病非常罕见。
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障碍、言语障碍、头痛、呕吐、视盘水肿、肢体无力等[4]。国外有学者[5]报道1例1d龄患先天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男婴出现巨头、脑积水、颅内压升高等表现,临床症状明显,因此才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确诊。本例患儿为18个月幼儿,神经系统尚在发育,言语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均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早期症状。
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好发于额叶、颞叶,脑室和小脑少见[6]。临床上胶质母细胞瘤的首次发现一般依赖于影像学检查,CT表现为实质内多发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伴有程度不一的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MRI检查示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不清,瘤内可伴出血,可跨中线生长,水肿和占位征象多,瘤周见长T1、长T2信号水肿带,以白质区较明显[7-8]。本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于左侧大脑,累及左侧额叶、颞叶及顶叶,亦是通过影像学检查首先发现。本案例提示,婴幼儿神经系统症状不典型,应及早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最大程度避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误诊和漏诊。
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理学诊断要点包括肿瘤大体呈鱼肉状,内有出血、坏死灶。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未分化,胞体较小,有明显的核异形性,核分裂象多见;血管增生,部分血管周围淋巴套形成,部分血管内血栓形成[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见GFAP、Ki-67、波形蛋白呈阳性[9]。GFAP提示肿瘤细胞的星形胶质细胞来源[10],Ki-67表示肿瘤细胞的增殖性强度,并与其浸润、转移等恶变程度有关[11]。本例除了考虑胶质母细胞瘤之外,从HE染色形态上还需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鉴别,该肿瘤小儿多见。因此本例进行了GFAP、CD30、ALK及Ki-67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显示GFAP、Ki-67呈阳性,ALK 呈弱阳性,CD30阴性,结合HE染色结果,排除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可能,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