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 张彩铃
甘肃
以高考题训练高考,是以往高考复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只是将高考题作为训练题目而做答,不进行深层挖掘、整合改编,其效果很难达到极致。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深度改编高考题,举一反三,更好地发挥高考题材的训练价值。笔者通过在高考复习中的教学实践,对近几年高考题进行深度改编,以期事半功倍。现以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9~11题进行深度改编为例。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及考点分析】第9题,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洪积扇的形成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贺兰山东麓河流多且短小,河流落差较大,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故答案选C。
第10题,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附近河流相对较长,根据图例可知,甲地附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导致河流落差小、流速慢,河流对地表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故答案选B。
第11题,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流水外力作用的特点。从试题材料可知,洪积扇分布于贺兰山东麓,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故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多分布在洪积扇边缘土层较厚的区域,故答案选B。
【答案】9.C 10.B 11.B
洪积扇是水流搬运碎屑物质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堆积体上常形成耕地,碎屑物质的性质影响着耕地的数量与质量。下图为贺兰山山麓洪积扇的分布示意图,贺兰山以石质山地为主,土地瘠薄,多岩石裸露。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四处洪积扇中,形成数量较多且土层较厚的优质耕地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东麓相比,贺兰山西麓洪积扇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西坡
(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稀少
D.降水集中
3.下列图示中,最符合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耕地(阴影部分)分布状况的是
( )
A B
C D
【解析及考点分析】第1题,以贺兰山山麓洪积扇的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根据图示可以看出①处河流相对较长,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河流落差小,河流流速慢,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图中①处洪积扇堆积物的颗粒较小,砾石含量较少,土层较厚,耕地质量较高,故答案选A。
第2题,以贺兰山山麓洪积扇的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洪积扇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根据图示可知,贺兰山地势较高,其西坡河流、沟谷稀少,加之西侧较东侧降水少,使得贺兰山西侧泥沙堆积较少,形成的冲积扇也较少,故答案选C。
第3题,以贺兰山山麓洪积扇的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流水外力作用的特点。在洪积扇的形成过程中,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则洪积扇堆积物颗粒越来越小,砾石含量越来越少,故洪积扇边缘土层较厚,因此耕地多分布在洪积扇边缘土层较厚的区域,故答案选D。
【答案】1.A 2.C 3.D
(一)确定考查点,改编题干与设问
原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洪积扇的形成条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流水外力作用的特点等,知识点是围绕外力作用展开的,小切口设问,细小具体,考查深入,因此改编以后的试题也要能够体现出原题的特点和考查目标。笔者将改编题的考查点定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洪积扇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流水外力作用的特征等。
试题的设问与题干呈现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由于选择题的设问灵活多样,改编试题设问则须要对所考查的知识点内容要求更加丰富和全面,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更能训练出学生在做答此类习题时应具备的能力素养。设问中选项的设置体现了对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等素养方面的考查。
(二)改编图示
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图示,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会更加全面和多样化,能够考查出学生认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改编高考原题用于教学,科学培养学生用研究比较的方法深入渗透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高考原题理念和思想的理解与挖掘,进而更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