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材编排体系 轻松复习“地形”专题

2018-07-23 03:41曹丰泽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岩石圈内力气温

曹丰泽

甘肃

地形要素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历年高考中必然考查的内容之一。在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1的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下设三节内容,分别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此外还设置了一节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样的教材编排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空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特别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打破教材编排体系,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既能巩固基础,又能提升能力,同时也能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之中。

一、夯基础,理思路,构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的基本思路是:明确地表形态,认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从而使学生夯实基础,理清思路,构建新的简单明了的知识体系。

1.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从不同空间尺度即规模大小看,有学生熟知的陆地和海洋的差异,陆地地表形态比全球的尺度小;从宏观看,有五种基本的地表形态,即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从微观看,有山峰、山谷、山脊、洼地、陡崖、鞍部等。海底地形最基本的有大陆架、大陆坡、洋盆等。

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等。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海浪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的统称,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外力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将被破坏的物质碎屑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内、外力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其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岩石圈物质循环塑造了丰富的地表形态。

在地球内部压力的作用下,软流层的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二、探案例,找规律,求突破

在历年的高考中,关于地形类的考题,不胜枚举。仅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笔者做了如下分类。

1.地形类型及地形、地势特征的判断

(1)在区域图上判断某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如2017年北京卷36(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7(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2015年福建卷37(1)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2014年天津卷13(1)说出图7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

(2)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某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如2015年山东卷36(1)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这类题目以区域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地形类型的判断,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特征主要是根据等高线、地形剖面或河流的流向来描述。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先分析属于何种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或山谷、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其次分析不同地形类型的空间分布状况(如不同地形类型的分布方位);最后分析地势起伏状况(如地势起伏大、地势低平),高低变化趋势(如西北高东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2.地形类型、特征、地形单元的成因分析

(1)地形类型、特征的成因分析判断。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9,10题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15年广东卷6题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什么。

(2)地形类型、地形单元的形成过程简析。如2017年北京卷36(2)简述巴拉顿湖形成的主要过程;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7~9题关于贝壳堤的形成问题;2016年北京卷4题判断平顶山的特征及形成;2016年天津卷1,2题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和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10题1974—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什么;2015年安徽卷28题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什么。

这类题目以区域图、地貌景观图、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地形类型、特征、地形单元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等,一般答题思路是首先明确地形或地貌类型;其次依据地质作用的两种主要作用力即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或板块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作用(风、流水、冰川、生物、海浪等)来说明地形或地貌类型的成因或形成过程。一般情况下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表现形式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永不停歇;或者局部区域相对高差变大,如地壳运动抬升区流水侵蚀作用下蚀;或者局部区域相对高差变小,如地壳运动抬升区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加强。

3.分析、说明地形与其他主要自然要素的关系

(1)地形对气候(气温、降水)的影响。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7(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014年天津卷1题在图1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正确排序是什么;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6(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上。地形与地势高低影响气温高低和光照强弱。对流层大气随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垂直递减明显。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就越低,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就越弱,气温日较差就越大。因此,同纬度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同纬度地形封闭、低洼,气温高;地势高,气温低。在我国,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山地地形阻挡冬季风,使得山脉南侧气温高于北侧;如盆地地形,冬季由于山脉阻挡冷空气,因此气温高;夏季由于盆地地形不容易散热,因此炎热。走向与风向平行的山脉往往会产生狭管效应,导致风速加强、增大。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我国江西庐山是夏季避暑胜地。相距较近的两地,气温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受地形因素影响。我国气候东西南北各区域差异较大,相邻地方气候山前山后不一,山上山下不同,其中,东西走向山脉常常成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

地形地势对降水的影响显著,在山地的迎风坡,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时气温降低,空气饱和容易形成地形雨,降水多;背风坡则气流下沉,降水稀少(焚风效应)。因此,一般来说,迎风坡的雪线海拔较低,背风坡的雪线海拔较高,高大地形也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例如喜马拉雅山南侧的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可达10 000 mm以上;北侧的背风地区,年降水量在500 mm以下。天山南坡无林带原因是受背风坡影响,降水量稀少。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受地形(迎、背风坡)因素影响。

(2)地形对河流流向、河流航运的影响。如2015年安徽卷35(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首先依据地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流由地势高处流向低处;两条平行山脉之间往往分布大江大河;山脊往往是水系的分水岭;山谷是集水区,分布河流。其次确定地图上的方向;最后一般考虑河流平直深宽、社会经济发展对航运的需求等。

(3)地形对湿地形成的影响。如2015年安徽卷35(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6(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湿地的形成单从地形的角度说,就是地势平坦、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4.分析、说明地形与其他人文要素的关系

(1)地形对人口、聚落的形成分布的影响。如2015年天津卷12(1)据图7分析,古都分布与山脉、河流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2)地形对交通运输建设、线路布局的影响。如2017年天津卷14(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据图13所示信息说明原因;2016年北京卷36(3)分析甲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的原因;2015年天津卷13(1)说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基本沿山间谷地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原因;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4题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11题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6(2)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从地形的角度看,人口、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较平坦的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平原、盆地等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耕作的地方。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生产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同时,地形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一般情况下,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猜你喜欢
岩石圈内力气温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第四章 坚硬的岩石圈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铁路悬索桥疲劳荷载下吊索内力与变形分析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系杆拱桥结构缺陷对吊杆内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