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承栋 付强强 杨志萍 苏 心 赵 静 马 瑜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200090)
慢性疼痛是当今最为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是一种复杂的并且需要治疗的疾病[1],成千上万的病人正遭受着这一病痛的折磨。慢性疼痛患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并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2]。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一病症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棘手的难题。社区流行病学调查针对广大对象进行疼痛专项调查,对疼痛病因、诱因,疼痛与生活方式、其他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临床诊断和转化医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本文归纳了近期国内外对于慢性疼痛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就该问题进行有效调查的内容及方法,为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疼痛是由强烈的刺激(或称为伤害性刺激)引起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3]。国际疼痛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 将疼痛定义更新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4]。慢性疼痛的定义则是持续时间超过3~6个月的疼痛[5,6]。
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意外外伤、感染、炎症等,且在组织愈合后依旧持续。慢性疼痛常导致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在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改变,因此被归类为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紊乱性疾病[7~10]。
慢性疼痛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据研究显示,在美国和欧洲,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面临着这一病症的折磨[11],在全球范围内,慢性疼痛则具有12%~30%的流行率[11~15]。这一健康难题不仅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病痛折磨,还给社会造成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每年因慢性疼痛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600亿美元[16]。
慢性疼痛的分子机制至今仍尚不明确,对于其管理和预后也缺乏成套的体系。进行社区流行病学调查,能及时掌握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与流行病学相关信息。此外,针对病人基本情况和疼痛专项的调查,能归纳出疼痛病因,疼痛与生活方式、其他疾病的关系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对临床诊断和转化医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因此,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在慢性疼痛的研究中仍有重大的意义。
在NCBI Pubmed数据库中利用检索词chronic pain、community、 prevalence、epidemiology、questionnaire,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出文献2844篇。
因第一次检索出的文献综述较多,且不相关文献较多,进行二次检索。二次检索的纳入条件为①有全文资源;②是论文而不是综述;③研究对象是健康人群;④研究内容为慢性疼痛的流行情况或影响慢性疼痛发病的相关因素。最后选取15篇相关文献进行本次综述,检索策略见图1。
本次综述涵盖的慢性疼痛社区流行病学调查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五大洲,涉及的国家有日本、韩国、中国、缅甸、泰国、德国、克罗地亚、摩洛哥、巴西和美国;调查总人数为119652人,最少调查人数为890人,最多调查人数为65496人;被调查的人群年龄跨度为14岁至75岁以上;涉及的疾病有慢性疼痛(整体)、膝痛、腰痛、多位点慢性疼痛、外阴痛、神经性慢性疼痛、骨盆痛、慢性广泛性疼痛、纤维肌痛、面部疼痛、头痛、颈痛和背痛(见表2);所涉及的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4篇),通信调查(1篇),面对面访问(3篇),电话调查(4篇),观察研究(1篇),网上志愿者调查(1篇)和综合调查(1篇)。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见表1)。
本次综述涵盖的慢性疼痛社区流行病学调查所关注的问题有:①慢性疼痛的患病率:包括慢性广泛性疼痛及纤维肌痛、面部疼痛、头痛、神经性慢性疼痛的慢性骨盆痛的患病率等。②慢性疼痛患病率与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慢性疾病、运动的关系。 ③专项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所涉及的调查内容有问卷调查,电话调查,软件评估,临床问诊及临床诊断等,所涉及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多变量逻辑回归,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结果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见表2)。
(1)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与地区有关
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与地区有关。如慢性疼痛整体患病率,日本为17.5%[17],中国城市为8.91%(北京为例)[19],韩国为37.6%[26],泰国为19.9%[17],缅甸为5.9%[17],摩洛哥为21%[25],德国为24.9%[23],地区差异非常大,但其患病率与海拔并无显著关系[18]。不同身体部位的具体慢性疼痛,其患病率也不尽相同,以近年来巴西城市的慢性疼痛流行病学调查为例,颌面疼痛的患病率可高达45.3%~56.6%[27],骨盆痛为19.0%[24],而腰痛则为9.6%[20]。
图1 检索策略
表1 慢性疼痛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表2 慢性疼痛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内容与统计结果
(2)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相关
慢性疼痛与社会经济相关,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慢性疼痛患病率高,特别是肩、踝、背、腰和头部;发达地区的病人会更加及时地寻医治疗,但慢性疼痛得到控制的比例并没有提高[17]。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以及劳动市场的变化,常常伴随着腰痛等慢性疼痛患病率的增长,尤其是20-29岁的青年人群[20]。
(3)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与生活习惯、职业生活及慢性疾病史相关
慢性疼痛的发病与生活习惯、职业生活及慢性疾病史相关。女性人群、吸烟者、肥胖、已婚因素常常预示着更高腰痛的患病率。吸烟、饮酒则能提高患纤维肌痛的可能[28],值得指出的是,每日运动量与慢性背痛、膝痛并没有显著的联系[29]。职业方面,务农、工人、与电脑相关的职业人群易患慢性疼痛[20,32~34]。慢性病方面,肥胖病人具有更高的慢性膝盖痛患病率[19],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与非神经性慢性疼痛相关[23]。另一方面,慢性疼痛影响着病人的生活与工作,具体表现在睡眠质量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下降等,镇痛药的使用又有诱发心肺疾病、免疫、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27]。
(4)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与精神疾病相关
慢性疼痛与精神疾病相关,已知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失眠精神疾病有明确的联系。Chen等[19]在北京城区的调查显示,重度抑郁病人中慢性疼痛患病率高达64.2%,重度抑郁以外的抑郁病人中慢性疼痛患病率为41.01%,而非抑郁人群中则为34.19%;德国的一项研究[23]表明抑郁病人神经性慢性疼痛患病率更高(6倍)。近年来,暴力引起的抑郁及情绪紊乱与成年患有慢性外阴痛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Khandker等[21]的研究显示,患有外阴痛的妇女在生活中感到恐惧的可能性是正常女性的3倍,有情绪紊乱的可能是正常女性的6倍。同时,恐惧、抑郁、压力存在的精神环境使得现代人患慢性疼痛的风险不断提升。也有研究表明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与婚姻状况有关,统计结果显示离异或丧偶患慢性疼痛的概率高于单生或已婚的研究对象[31]。
譬如通过研究可以量化的生活环境中的物理条件,进而探究这些条件与慢性疼痛的关系。在Hamano等[18]的工作中,用GIS软件评估海拔,使得生活环境海拔得到了具体量化。又譬如在过去的研究中,常由被调查者通过问卷方式自我评估日常活动中的爬坡,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可以通过坡度等主观感受,坡长等物理数据具体量化坡度,进而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疼痛的分类及分级均是来自于主观描述,而量化数据可以是相关研究的一个改进点。
Sakakibara[17]等人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慢性疼痛病人寻求帮助的医生≥5位,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但疼痛得到控制的比例却低于发展中国家。治疗对疼痛的缓解无法使病人满意,这是现代社会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对于其中影响因素,需要更细致的调查与讨论,相关研究成果仍较为缺乏。
慢性疼痛与精神疾病有复杂的联系,抑郁病人慢性疼痛发病率高于正常组人群[19,23];同时研究表明,疼痛的存在可能预示着抑郁的加深和新一轮发作[35],疼痛位点的增加,频率、强度变化则是老年人群抑郁的预示[22],两者之间复杂的联系仍有待阐明。
近年来,生物标记物的引入使得临床诊断和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慢性疼痛流行病学领域进行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能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的速度和规模,同时对于揭示慢性疼痛复杂分子机制及其个性化治疗、预防工作也具有重大意义[21]。
根据持续时间、疼痛部位、神经病理性等条件,慢性疼痛的分类方式多而混乱。此外,许多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疼痛,如口颌痛,至今缺乏科学完整的定义[27]。如何系统科学地进行分类,以便得到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结论是该邻域研究面临的一个问题。
近期的社区流行病学调查所采用的多是电话、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较为耗时,且需要排除未完成调查、调查中断等情况,存在需要二次选定调查人群的情况,且存在主观因素的干扰。计算机辅助访谈,网上问卷等方式成本效用较高,且方便直接录入数据库,可以作为未来调查的手段[28]。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流行病,不仅涉及疼痛部位及神经系统的病理性变化,更涉及心理方面的因素。并且不同种类的慢性疼痛发病率不同,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地区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活习惯等。慢性疼痛更有复杂的后遗症和诱发疾病,已知慢性疼痛病人有高于常人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疾病的发病率[36,37]。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慢性疼痛的诱因及与相关疾病是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和进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