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2018-07-22 10:53王莹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发挥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成为探索的重要方向。“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学模式在不断进行改革,以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现状

高等教育虽然和互联网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资源共享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很多高等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仅仅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灌输,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需求,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发展。在教学中如果仅注重对知识的单向灌输,不了解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就不能给学生传授先进的理论知识。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使得高校教育无法很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1.注重学习模式的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差别,其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输不同,“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需求,并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尝试体验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通过多种学习模式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加强教学互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从原来的对单一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对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中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没有意识到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实践和动手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此,高等教育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扩大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有利于高校获得学生就业方面的信息和学生当前的需求,并通过对就业信息的掌握、分析,来促进高校自身的改革。

3.教学灵活化与便捷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学模式能够设置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能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教材的束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教育教学,为学生创设能与教师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种方式能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4.教学资源共享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化,通过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服务平台的共享,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优质教学资源。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解决教育资源不均,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公平等问题;通过和国际一流的学校之间的合作互补,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等,能更好地增强其教学效果。

5.教学改革的展望与前景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受到挑战,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高等教育在改革中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将“互联网+”模式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灵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使其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高校也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做出改革,以期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很多高等院校在发展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系统将移动端、教学平台和学生的终端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与教师交流的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服务平台的共享,使教育教学不断尝试互联网提供的应用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文,敖文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2-116.

[2]刘桂花.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J].高教学刊,2017(1):75-76.

[3]杨翠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启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10):108-110.

作者简介:王莹(1987— ),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