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人锋[湖南女子学院,长沙 410004]
1910年8月29日《小说月报》在上海创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前后共有王蕴章、恽铁樵、沈雁冰、郑振铎和叶圣陶等五人担任主编。郑振铎、叶圣陶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主要是指郑振铎主编的第14卷第1号至第18卷第6号、第20卷第7号至第22卷第12号,叶圣陶主编的第18卷第7号至第20卷第6号。在这一时期的《小说月报》发表作品的女性比沈雁冰主编时期增多,作品的数量、体裁也增加了。
一般认为现代文学的发生期主要指《新青年》创刊前后到1927年,个人认为对于现代女性文学,起步晚于现代文学,因此相应的发生期的时间也往后延。同时考虑到郑振铎请叶圣陶代替他主编《小说月报》,并且表示:“我虽在请假期内,仍当视力之所及为《丛书》及《月报》负一点责任。”①叶圣陶回忆:“振铎兄实践了他的诺言,在欧游途中时常写信回来,给《小说月报》出主意,寄稿子——他自己经常写,还拉朋友的稿子。他对《小说月报》的系念和关切,只能用不得已远离家乡的父亲对他子女的心情来比拟,不但使我感动,还感染了我。”②两位主编的编辑风格虽然有差异,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点,因此将两位主编的《小说月报》放在一起讨论;同时又考虑到《小说月报》1931年之后就没再出版了,联系到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期时间的后延,因此将1923—1931年的《小说月报》都纳入研究的范围。
从女性发表作品的数量而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能够确定有12位女性在此时的《小说月报》发表作品共70余篇(首)。其中叶圣陶主编时期9篇,其余皆为郑振铎主编时期所发。在这些作家中,冰心、庐隐和丁玲发表的作品最多,隋玉薇发表了一些短诗。庐隐发表作品一直延续到1931年(除1930年外),但从1927年开始有所减少;丁玲主要集中在1927—1931年;冰心则主要集中在1923年和1924年。
女作家在《小说月报》发表作品的数量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自身作品的产出、是否又有其他发表园地等。例如从1925年开始,冰心一部分作品发表在《晨报副镌》 《新月》 《语丝》等刊物上,同时由于教学工作和翻译工作,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也没有以前多了。从1927年开始,庐隐的部分作品发表在《世界日报·蔷薇》《河北民国日报副刊》《华严半月刊》《妇女杂志》等刊物上。丁玲从事创作的时间比冰心和庐隐晚。
从女性发表作品的体裁而言,最主要的仍然是小说,其次是新诗、散文和戏剧,与沈雁冰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相比,多了女性所创作的戏剧。
从女性作品的排序和版面的安排来看,虽然在郑振铎主编时期女性的作品排序不是很靠前,但是所占版面均较大,如庐隐的《海滨故人》总共占了37个版面,冰心的《往事》占了18个版面,翼女士的《消夏杂记》占了18个版面,袁昌英的《玫君》占了22个版面,白薇的《苏雯》占了将近30个版面,沉樱的《妻》占了14个版面。在叶圣陶主编时期主要突出的女作家是丁玲,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均排在创作作品第一的位置,而且所占的版面分别为22、24、24、14。《梦珂》除去前面的译文,也是创作作品的第一。
郑振铎继任《小说月报》主编后,在第14卷第1号的《最后一页》登出:“近来接到《创作批评》极多。我们很高兴!……现在拟增开《 读后感》一栏,专登载批评本报上所刊的创作文字,每篇与数大约在三百字以下。……不另立《创作批评》 的名目。” 从第14卷第3号开始设立《读后感》 栏目。
在《读后感》中受到较多关注的女作家是庐隐,其次是隋玉薇。读者方卓赞扬庐隐的《彷徨》“写现在青年底悲哀,只用秋心一回通信,便委曲尽至;写秋心在高师毕业时的恐慌,家庭的希望,以及教课的困难,办事的艰难,无不惟妙惟肖,体贴尽至,道尽中国现代教育界的痼疾”,评价庐隐“天才高妙,想象丰富情感浓厚”,《彷徨》是“现在创作界里很有价值的创作”。③庐隐的《丽石的日记》大胆地写到了同性爱,引起了有类似经历的读者的共鸣。读者音奇说:“现代的青年男女,——尤其是女子,或许不少纠纷着‘同性爱’与‘异性爱’而不得委决的,我也就是其中一个。看了这篇《丽石的日记》后,更引起我无限的萦绕,当我和我的爱者——同性的—— 一同读完了这篇后,滚热的泪珠,不禁向颊边流下来。唉!难处置的情怀啊!我没有彻悟因果的玄想,我更没有超脱形骸的圣爱,我只有紧紧地拥抱着她,黯然怃然地相对无言。”④有的读者则赞扬庐隐的艺术表现能力,认为她“能以简明的笔锋把复杂的事情,复杂的思潮,在这短小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我又不能不惊叹作者艺术手腕之高强了”。难能可贵的是这位作者在赞扬的同时还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指出《丽石的日记》存在的不足:“我觉得在日记首尾两端虽然简单的好,然而这样直率地写下去,似乎要减少读者寻味的兴趣。”⑤读者评价玉薇女士的《失去的小羊》,认为“她这一篇,要算最清新的小品。描写得也很细致,读时,情景宛似亲历;过后,仍深留印象”⑥。
读者写作读后感、《小说月报》刊登读者的读后感,这无疑有助于推动作家、编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但是郑振铎一再压缩篇幅:“近来‘读后感’的来稿极多,我们很高兴。但因本报篇幅不多之故,最好希望作者能够做得更短些,以便同时可以多登几篇。”⑦接着第15卷第1号中就没有了《读后感》栏目,在15卷2号中郑振铎对此作了解释:“《读后感》一栏,今年拟暂时停止,以它的篇幅,来登载较好的创作与较有实用的著作。”⑧此后《小说月报》基本不再刊登读者评论性的文章,这表明不同主编的编辑思想不同。
一如在沈雁冰主编时期一样,冰心仍然是《通信》栏目最受读者关注的女作家。读者或者表达读了冰心作品的感想,或者提出建议。如读者史本直来信:“C.每篇创作后面附注研究……本年第4号里刊有冰心的《疯人笔记》,这类神秘作品,无论如何好法,作者如何出力,谅难得到读者多数的同情,——姑置民众化于不谈之例——似乎少登些,觉得方便罢?”郑振铎回复:“C项尤不能办——而且不必办——因读者自可于创作自身里求真意,不必编辑者画蛇添足,在他们后面附注什么研究或什么说明。”(第14卷第1号)冰心的《疯人笔记》读者普遍认为难懂,因此希望编者在每篇作品后作附注,或者少登一些,郑振铎从编辑的角度给予了意见。
另有读者询问关于冰心作品出版和创作的问题。如读者南洋邦加烈港中华学校W.O.Ching的来信询问:“冰心女士作品,有单行本否?”郑振铎答复:“冰心女士的著作,已出版者有《繁星》一种,出版处为商务印书馆。尚有《超人》(小说集)正在印刷。”(第14卷第5号)又有读者询问:“冰心女士何以近来没创作在贵报发表?”郑振铎回复:“冰心女士近来因为太忙,没有做稿子。小说决不是应酬物,也不是催迫所能做出来的,所以如冰心落华生诸位之没有稿子,并不足怪。”(第14卷第8号)当然,选择怎样的来信刊登,有主编的考虑,高频率地出现冰心的名字,既可见读者对冰心的关心,也可见主编对冰心的看重。
虽然读者对《通信》栏目很感兴趣,但是,郑振铎的关注点不在读者的读后感和来信,他说:“有几位朋友要我们把通信栏扩充一下,又说六号字似乎太小,会损害目力,要我们改用5号字……但因通信的篇幅,我们不愿意占至3页以上,所以仍用6号字,以便多容纳些材料。”⑨在第15卷第2号的《最后一页》又表示既取消《读后感》,又对于“《通信》一栏,也取严格主义,非文艺上较有趣味或较有价值的讨论或其他文字不登。如无此种来信,则宁缺毋滥。本报正苦篇幅太少,容纳不下许多较好的来稿;这两栏所省下的篇幅虽不多,却至少可以多登一二篇较好的创作或论文”⑩。往后就较少看到读者关于女性创作的来信了。
这一时期的《小说月报》充分利用《最后一页》来预告女作家在下一期将要发表的作品,如庐隐的《丽石的日记》《沦落》《旧稿》《胜利以后》《秦教授的失败》《寄天涯一孤雁》《何处是归程》、冰心的《别后》《山中杂记》、隋玉薇的《失去的山羊》《失眠》《思亲》《夜行》、陈衡哲的《洛绮斯的问题》、凌叔华的《女人》、翼女士的《萤姊》(两幕剧)、EC女士的《灰芙蓉》、丁玲的《梦珂》《他走后》、沉樱的《妻》等女作家的作品都在发表的上一期的《最后一页》中预告即将发表。
与沈雁冰主编时期不同的是,《最后一页》不只是客观地预告将要发表的作品,还常常在预告的同时作特别的说明。如:“落华生与冰心女士诸位,已于今年8月间到美国去。他们在碧海青天,波涛灏莽的境地里,出产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在他们到了美国时,立刻便把他们的这些产品寄给本报。这些稿子共有14篇,有的是诗,有的是小说,总名为‘海啸’……冰心女士有《乡愁》《惆怅》及《纸船》3篇……全稿在11号本报上发表。想读者一定很愿意赶快的看见他们。……中篇小说《海滨故人》……在那一号里可以登完。”(第14卷第10号)这样的预告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还有的预告则融入了编者自己的理解与评价:“小铃女士的创作《妻》,是我们近来所见到的很难得的一篇作品;站在女子本身的立场上而写出那么错综的女性的要求独立与母性的本能的爱的冲突的情绪来,而且写得那么好,确是极为难能可贵。在近日的文坛上,像这样的一种题材,似还没有人把捉到过呢。”(第20卷第9号)“《韦护》,长篇创作,丁玲女士著。丁玲女士在本报上发表了《梦珂》等几篇创作之后,立刻得到了广大的读者社会的欢迎。但长篇创作,像《韦护》,却是她第一次的试作,读者很可以在这部创作中,见出她的更成熟的风格与技巧来。”(第20卷第12号)第17卷第6号的《最后一页》首先批评当时一些作家不注意写作艺术的修养,其次预告“下一期的本报上,将有几篇精心结构的作品刊出来”,其中“白薇女士的《访雯》,以《红楼梦》的一节故事为题材,写得真不坏”。这样的预告对于引导读者如何阅读不无裨益。
为了突出某些作品,《最后一页》还在当期提示读者,如第20卷第3号提示:“本月号里,几篇创作,丁玲女士的《他走后》……很可以注意。”
《最后一页》的发表预告不仅突出卓有成就的女作家,也突出其他女性的创作,如:“还有玉薇女士的诗歌好几首,她的这些诗,我们觉得是别具风格而且是很成功的。”(第15卷第5号)再如翼女士的《消夏杂记》:“这是一篇散记,共包含《睡雾》《人之一生》《别青》《山的一晚》等12篇。”(第16卷第10号)
与沈雁冰主编时期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这一时期的《小说月报》还注重广告女作家作品集的出版情况。如第14卷第4号《文学研究会丛书出版》介绍:“《繁星》(新诗集),冰心女士著,定价三角,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第14卷第6号《国内文坛消息》介绍:“冰心女士的诗集《繁星》与《春水》都已出版;《繁星》是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春水》是新潮社丛书之一,北京大学出版部发行。”第15卷第11号《出版信息》介绍:“庐隐女士《或人的悲哀》(创作集)、冰心女士《三天》(创作集)、庐隐女士《彷徨》(创作集)。”
有时候编者不仅仅是刊登出版信息,还做出肯定的评论,如:“上月出版的文学作品,比较重要的只有冰心女士的小说集《超人》(文学研究会丛书)和她的诗集《春水》(北京大学新潮社)。”(第14卷第7号《最后一页》)
首先,《小说月报》成为女性发表作品的一个重要刊物,推动了女性创作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冰心、庐隐、丁玲等都发表了十篇以上的作品(其中庐隐的《海滨故人》载于第14卷第10号、第12号,丁玲的《韦护》连载于第21卷第1号—第5号、《1930年春上海(二)》连载于第21卷第11号、第12号),每个作家在《小说月报》发表数量如此之多的作品,这无疑使她们的创作更加成熟。即使如袁昌英、沉樱、白薇、陈衡哲等,虽然发表作品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能够在当时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无疑是对她们文学创作能力的肯定,同样有助于她们的进一步创作。
其次,确立女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月报》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文学期刊,研究现代文学不能不研究《小说月报》,写作现代文学史不能不将《小说月报》作为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女作家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她们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
再次,《读后感》《通信》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对庐隐、冰心等女作家特别关注,《最后一页》充分发挥预告作品刊登的作用,相关栏目刊登女作家作品集的出版信息,所有这些,进一步扩大了女作家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形成女性创作的氛围,也在无形中激励了女性创作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月报》对于丁玲的意义。在《梦珂》发表于《小说月报》之前,丁玲基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1927年秋,丁玲将《梦珂》投寄到《小说月报》。幸运的是,叶圣陶慧眼识英才,从一大堆来稿中发现了《梦珂》,发现了丁玲不凡的文学才能。叶圣陶将《梦珂》发表在《小说月报》第18卷第12号上,并且放在创作作品的第一篇,前面只有一篇佩弦的译作《纯粹的诗》。之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均被安排在创作作品第一的位置,前面没有其他作品。
在丁玲发表了《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等4篇小说以后,叶圣陶写信给她,说可以出一个集子了,并且帮她联系了开明书店。1928年10月,开明书店出版了丁玲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收集了以上4篇作品。当《梦珂》发表的时候,叶圣陶细心地在作品末尾署一“留”字,意在保存版权,不许转载,这为后来的编辑印行作了准备。丁玲后来感慨地对叶圣陶说:“要不是您发表我的小说,我也许就不走这条路。”⑪这一时期,虽然丁玲也在《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以及她和胡也频、沈从文创办的《红黑》月刊、《人间》月刊、《北斗》等刊物发表文章,但是不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以《小说月报》的为最高。因此《小说月报》对于丁玲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冰心、庐隐、丁玲、白薇、袁昌英、陈衡哲、沉樱等的重要作品发表在《小说月报》,既成为各自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品。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女性文学,对于冰心、庐隐、丁玲、白薇、袁昌英、陈衡哲、沉樱等女作家的研究,研究者都无法避开《小说月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作品有助于突出《小说月报》对现代文学的贡献,确立《小说月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①② 叶圣陶:《重印〈小说月报〉序》,《小说月报》影印本第19卷第1—3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第1页。
③ 方卓: 《庐隐女士的〈彷徨〉》,《小说月报》第14卷第3号,1923年 3月。
④ 音奇:《庐隐女士的〈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第14卷第9号,1923年9月。
⑤ 天锡:《庐隐女士的〈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第14卷第12号,1923年12月。
⑥ LP:《玉薇女士的〈失去的小羊〉》,《小说月报》第14卷第10号,1923年10月。
⑦⑨《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14卷第6号,1923年6月。
⑧⑩《最后一页》,《小说月报》第15卷第2号,1924年2月。
⑪ 叶至善:《〈六么令〉书后》,《人民日报》1979年6月6日;转引自刘增人:《叶圣陶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