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华
摘 要:学生作文失真现状堪忧。语文教学中讲读课脱离课文实际作浮泛的分析,作文辅导课脱离学生实际热衷于模式化的指点迷津都是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原因。正确利用教材、努力感受生活、命题贴近实际是进行真情实感写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失真语文教材真情实感寫作
一、作文失真现状
笔者曾在自己执教的学校做过一次作文选材来源调查。调查表明,作文选材来源于“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自身生活材料的,约占总人数的34.9%;来源于“优秀作文选、影视书刊、虚假想象”的,约占总人数的65%,其中“虚构想象类”竟占总人数的43.8%之多。考生作文写假到了如此程度,不能不令人深思与警醒。
二、失真原因探寻
1.社会大环境使然
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心理尚未成熟,知识经验不足,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目前都存在着造假现象:伪劣的种子、假的招生单位、假的毕业证书等等,这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也学会了口是心非,逐渐养成了在作文中说假话、套话的习惯,不尊重事实,不尊重内心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文化盛行,各种文化风通过各种网络媒体传播给经历贫乏、思想不成熟的学生,学生对这些世俗化的文化毫无保留地继承发展,最终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属于这个年龄阶段应有的热情与童真,文章感情失真也是必然的。
2.语文教学使然
不良的语文教学行为给学生的误导更是不容忽视。
首先,讲读课脱离课文实际作浮泛的分析。文章是表情、达意、载道的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有不少教师依照中考或高考的模式将一篇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因而在分析文章时未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常常是断章取义,随意拔高。有的教师一旦接触到课文中较为明丽的景物描写,就马上联想到光明的前景或事业的辉煌;一旦接触到较为隐晦的景物描写,就立即想到心灵的悲怆、社会的黑暗;一旦接触到描写“钱”的内容,就自然地联系到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如此揠苗助长、牵强附会的教学,对于正在求知过程的青少年来说,不仅不能让其真正品味、感受到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反而养成一种不务实际、虚伪浮夸的不良学风。
其次,作文辅导课脱离学生实际,热衷于模式化的指点迷津。对于写作技巧作一些适当的点拨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强调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并且要一应俱全,这样只能是把学生引入死胡同,学生作文只好按照老师搭好的框架去构筑。作文训练题不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而是从寓言、典故、前人箴言中觅文题,学生总觉得这类作文离自己太远,时有“望洋兴叹”之感。对于一些寓意过于隐晦的作文材料,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从下笔。临考前夕,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拿高分,使出全身解数进行强化训练,强调“模式”的作用。一位语文老师曾明确告诉学生,若作文涉及“不幸”,就写自己父母双亡、父母离异或父母下岗,以此打动阅卷老师。如此误导,学生作文怎能不失真?
三、进行真情实感写作的做法
克服学生作文写假之风,让学生尽快走出写作误区,除了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外,语文教学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正确引导。
1.正确利用教材
文学类的语文教材,一般都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典范的作品,许多文章读来感人至深,是因为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真情:朱自清的《背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那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至情言语;林觉民的《与妻书》写得凄凄惨惨,震撼人心,那是作者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剖肝沥胆的话语;鲁迅《社戏》中一群农村孩子形象刻画得真实可信,那是因为每个人物身上无不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所有这些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作品,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体味作品中的这些闪光点,让学生真正明确: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
2.努力感受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沃土,离开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也就没有写作的成功;只有个人感情和客观景物的和谐交融,才是一切创作的生命之源。秦牧谈《土地》创作的体会时说:“每天总得和泥土打交道,经常周身上下沾满了泥巴,由此深知体力劳动之不易,也更体会到农民对土地深深感情的由来,想写‘土地那么一篇散文的愿望更强烈了。”由此可见,情感不可无所附丽,一贯生活在城里的人是很难写出像秦牧《土地》那样脍炙人口的文章来的。学生的生活范围虽然比较狭窄,但只有处处留心,还是不乏丰富的内容:在学校,在家里,看报纸,听新闻,得高分,受表扬,挨批评,受挫折,上学途中,进出市场等等,只要事事关心,声声入耳,用日记的形式,不拘长短,不讲究形式,随时真实地记录下来,持之以恒,不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3.命题贴近实际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先生曾指出:“教师应当把作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重视指导学生把提高思想认识同从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捕捉切身的感受结合起来。”有生活有心灵感应才有文章,才有好文章。因此,命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成败。中学生的学识和阅历有限,指导他们写作只能就近取材,反映他们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反映身边的人和事,才能真正而具体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教师应考虑在题目范围内,学生最想说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切的。最好是学生自我命题。因为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和感情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独特的经历,都有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都有大喜大悲或大智大愚的时候,激励学生选其最想说的事来说,可以争取大面积地写出好文章。如果让学生去写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不了解的人物,学生只好凭空想象而胡编乱造,或无病呻吟,或拼合现成材料,那就不可能会写出好文章。
普希金说过:“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心。”我们应正确指导学生走出写假误区,提倡用自己的话直抒胸臆,不要无病呻吟,过于追求形式而落于套路。
参考文献
《作文教学论丛》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中心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