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2018-07-21 12:14刘庆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生活

刘庆龙

摘 要:法制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占据至关重要位置,在校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到道德和法律边缘。学校教育要积极地进行道德与法治牵引,使得学生形成强烈的规则意识,引导学生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要时刻落实规则教育,使得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环境。本文从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知情况着手,开展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规则意识培养研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规则意识 生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之中,不难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公民和群众缺乏规则和规范意识。在对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公民的规则和规范意识是非常强大的。要将我国社会建设成为真正的文明社会和法治社会,就必须提升每一个公民的规则意识。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将规则意识的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就可以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规则和规范思想。当前中国公民最应当加强的规则意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的维权意识;第二,严格遵守程序和规范的意识,正是这种意识的缺乏导致办事效率的低下和公民权利、自由的侵害;第三,社会公德意识;第四,通过公平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意识。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应当向学生传递如上规则思想。

一、在生活之中发现规则

教育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课堂之中,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让学生在追求道德的同时形成规则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规范自己的言行是该门课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能够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却发现规则,真正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身临其境地区体会生动有趣的道德和法治现实素材,从中取寻找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则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在把握学生本身的心理特征、生活范畴、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想学生介绍贴近生活的案例和素材,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之中善于观察、善于总结,挖掘出自己应当遵守的规则,并将之作为自己的行为原则贯彻下去。一些学生受到家庭教育或者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教学之中表现出缺乏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我来当法官”、“告别不文明”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又是错的。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没有底线的快乐和自由都是错误的。

二、在情境之中感受规则

对学生来讲,了解规则是远远不足的,遵守规则才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要达到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对规则背后的意义和根源进行了解,使其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不遵守规则的后果,让其了解到其中的厉害关系。知识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规则训练应当在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之中开展,这样便于学生更加透彻地把握规则和理解规则,进而明确规则的真正意义和内涵。

以《手拉手、交朋友》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进行游戏导入,引导学生们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孩子们严格遵守游戏规则,提升其参加游戏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规则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入丢沙包的游戏,同样要在游戏过程中强调规则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意识到规则的优势和益处,明确一项游戏要想公平地进行下去,必须要有规则的存在;而守规则的人的存在才会彰显出规则的意义。同样地,在学习号令相关知识之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号令产生于哪些情境之中,使其意识到在紧急时刻遵守号令的重要意义,从而避免在关键环节出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我会做、我会想等主题活动,比如笔者就就行了国歌响起这个情境活动,让学生形成在听到国歌的时候就停止谈笑和走动、并自动行注目礼的习惯。在模拟真实场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意义,并固化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在生活中实践规则

实践环节是教育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也是形成规则和习惯的重要途径。在美国休斯敦的儿童博物馆之中给儿童这样一个重要座右铭:我听过了,我忘了;我见过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句话彰显了实践和生活在学生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除了要引导学生形成重要的认知,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规则。比如,在《上学路上》这一课程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交通、信号等知识的教学进行问题设置和生活经验交流,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过马路是安全的?是不是红灯亮的时候,马路上没有车,就可以通过马路?你身边有没有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遭受严重后果的人?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将之寄到自己的心中。在今后过马路的时候,就会想起教师的教导和交通规则要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周末或者课后去观察行人是如何按照交通信号灯出行的,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是否被处罚或者惩戒了。这样,在课堂认知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地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并在循序渐进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

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教师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加强对学生的法治、道德教育,使得学生形成明確的规则意识。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学习和实践规则,使其领悟和体会生活之中规则的点滴细节,进而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小明.性恶论与性罪论要要要荀子和保罗的人性论比较[J].社会科学论坛,2012(07).

[2]闫旭蕾.野说理冶教育:建构公民文化之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

[3]孙绪兵.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冶课中的法律信仰培育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2(05)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生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生活感悟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