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子瑜 杨艳红
摘 要:地方高校教师往往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古板、教学技能与职业精神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也是限制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应用转型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教師培训模式,从教师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制度与培训模式四个角度入手,旨在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应用转型;地方高校;培训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各地高校之间的竞争态势逐渐激化。各地高校逐渐开始探索教育模式改革与教育质量的提升,积极谋求通过教学人才培训提高高校的竞争力。现阶段,地方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有待创新。
一、基于应用转型背景确定新的教师培训内容
地方高校应当根据高校教育活动开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实际需求,确定培养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专业知识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够确保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有的教”,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专业素养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与专业性,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也就是“如何教”的问题。职业精神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的专业精神与教学意愿,能够主动、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在激励自己的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态度典范与行为榜样。应用转型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应当以专业素养培训和职业精神培训为主。地方高校通常要求教师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在专业知识层面具备教学资格。但许多教师并没有经历过严格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培训,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水平不高。因此高校需要将之纳入教师培养队伍,对高校教师加以重点培训。
二、合理设置高校教师培训课程
在确定高校教师培养内容的基础上,地方高校还应当对教师培训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与设置。如上文所述,高校教师通常在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上较为突出,但缺少足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在职业素养上也有所欠缺。基于此,高校在设置教师培训课程时,应当着重突出以上两个方面,增加如思辨能力培训、实践教学培训、师风师德建设、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教育心理学培训等课程,确保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精神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三、制订积分制教师培训制度
许多高校教师对专业培训缺少足够的重视,常常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基于这样的情况,高校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时,应当制订积分制培训进修机制,对教师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制约,避免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以往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缺少系统性的安排与规划,存在较强的随机性与随意性,且与教师的职业生涯、薪酬待遇等条件不匹配,因此高校教师在参加培训时存在一定的应付心理。在应用转型背景下,高校要想提高教师专业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可以制订积分制的教师培训制度,以培训积分的形式要求教师参加培训并完成培训,通过考核之后,教师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只有积分达到一定水平才具备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与优秀教师培训资格,以此提高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意愿与热情,进而提升高校教师培训水平。
四、制订校企联合培训模式
基于应用转型背景,在开展高校教师专业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建立校企联合机制,以提升教师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完成理论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许多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走上讲台,理论知识足够丰富,但实践经验严重匮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就是将自身的知识基础重新复述并传授给学生。由于缺少实践经验,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通过校企联合机制,将部分青年教师派往企业,可以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方向与应用方法,让青年教师在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上,了解行业的最新资讯与走向。在课堂教学时,经过校企联合机制培训的教师就可以将这些信息与经验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相较于照本宣科、一板一眼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师,拥有实践经验与实践案例的教师更能够得到学生的关注与认同。
五、结语
在应用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教师培训模式应当有所变化,需要在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与教学技能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桂红.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36(5):57-60.
[2]邓银城,陈友华.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12,32(4).
注:本文系海口经济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Hjyj-20176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