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昌
【关键词】 数学教学;小组合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063—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质疑、释疑、方案最优化的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分组随意、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合作的内容不合适以及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等原因,导致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合作意识淡泊。初中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的经验,因此不能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不如教师直接讲授或者自学节约时间;一部分贪玩的学生会利用小组交流探讨的时间谈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不能科学合理地分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详细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通常是按照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很少做到优势互补,把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混合分到同一个小组。因此,成绩好的小组通常比成绩差的小组具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从而使成绩差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助合作,产生两极分化,不利于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
3. 合作的内容不恰当。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各学校都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部分教师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进行合作学习,没有把一部分适合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显然,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行为,不利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4. 教师角色定位模糊。部分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到位,认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自己再进行讲解,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没有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不能对学生遇到的一些疑惑进行解答,更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往更深的层次思考学习。
二、优化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 科学合理地分组分工。进行分组时,要把人数控制在4到6人之间,不但要把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进行混合搭配,还要兼顾学生的性格、情感等因素。明确每个小组内每个人的主要任務和担任的主要角色是什么,经常进行任务互换分配,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任务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既有利于相互学习交流,又有利于维护课堂秩序。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要想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必须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才能更好地交换学习心得,进而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合作前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对所要讨论交流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讨论交流时才会有话可说。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倾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自己的见解简明流畅地传达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同时在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归纳出他人的发言要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3. 选择合理的合作学习内容。教师首先要吃透所教内容,对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情况,对于一些适用范围比较广、规律性比较强的公式和定理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 强化角色意识。教师要提前充分备课,认真旁听和监督小组成员的具体讨论内容,对各个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并针对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点评。同时详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情感等因素,并定期对学习小组进行重新划分。同时,还要留意各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以提高小组成员的互助、互动度。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