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摘 要:在数学课程中,计算不仅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与“综合与实践”等也都与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要重视计算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出发,采用多种有趣的训练方式科学合理地训练,引导并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 能力 提高
如何在较为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根据自己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浅显的教学经历,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拙见。
一、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一)增加数学课外知识
1.多讲数学趣人趣事,多看数学课外书
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多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数学的趣人趣事,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自然数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讲述数的来历,学生听了会比较感兴趣,这样对数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课后自然对数学就更加关注了。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多看一些有趣而益智的数学课外书,多留意课外书方面的信息,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样学生会更加有目的性地找书,且节省了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
2.动员家长参与阅读
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大多都是在家里,若家长能参与阅读,并能与孩子一起探讨课外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是十分有帮助的,而且能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减少隔阂,从而加强亲子关系的和谐。所以我们要动员家长齐参与,并给家长一些指引,如让家长尊重孩子所发表的意见,不要强行扭转学生的见解,更不要因为见解不同而放弃共同阅读、讨论,否则会起到反作用的。
(二)采用多种有趣的训练方式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容易做错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有趣的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快乐口算我最棒”等等活动,使学生觉得计算是件趣事,从而喜欢上计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科学训练,提高计算的思维能力
(一)在正确的前提下训练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计算思维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思维的合理为基础,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学生的速度。如,1000以内的加减法,800+500、700-200、130-50等,先让学生掌握口算的技巧,800里面有8个百,500里面有5个百,那就直接算8+5=13,所以有800+500=1300。开始时需要10秒钟左右,以后的训练要逐步提出可行的速度要求,逐步缩短计算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思维的敏捷性。
(二)加强口算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速度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加强口算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任何一道计算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只有口算能力加强了,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加快笔算速度。
(三)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相结合,培养计算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感到高效、易学、切合实际。
一题多解,如88×125,即可直接列竖式计算,还可把算式化成8×(11×125)或(80+8)×125来计算,让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优化算法,选择一种合适自己算法来进行计算,从而开拓算法思维。
多题一解,如56×25×4、4×(89×25)、437×4×25等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达成共识:几道不同的题目都可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100,这样会使计算更简便,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对25×4=100的记忆。
通过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交替出现,相互比较,循环往复,不断优化,促使学生越来越感悟到:计算不仅要正确,而且要灵活、合理和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思维。
三、持之以恒,增强计算的学习能力
(一)坚持每天科学的训练,培养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计算能力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训练,螺旋上升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每天完成一定数量、有层次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每天进行口算练习。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我们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而且要给孩子计时,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学习内容的要求,鼓励并引导学生坚持每天科学的训练,培养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从而使量变引起质的飞跃。
(二)坚持错题收集,培养良好的分析能力
在平常的作业或者练习当中,学生在计算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错误,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对错误的题目进行分析,并用简短的语言把错误的原因标注在错题旁,时刻用来提醒自己,每隔一段时间老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这段时间的错题进行一次回顾,从而加深学生对错题的理解,也避免了以后更多类似错误的出现。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及教会他们操作,而且得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这种学习习惯与能力。
(三)坚持计算后验算,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难的,但每次计算的正确率却不是十分理想。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不是不会算,而是在算的过程中觉得计算相对比较简单,自己也觉得不会算错,所以检查的时候就只是看一下而没有进行验算,从而导致计算错误。所以我们教学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再三强调要认真计算的重要性,并能给学生剖析一些孩子出現错误的心理,课后能找这些孩子进行谈心,逐一消除他们的骄傲心理,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另外多表扬,多激励,也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结语
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悉心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并结合教学内容及生活经验,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