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春
【关键词】 留守儿童;资助工作; 现状;精准性;体系;心理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025—0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缺乏父母监护、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等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这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调查、走访等多种方式,对所在地留守儿童资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留守儿童资助的精准化找到理论依据。
一、留守儿童资助工作现状
1. 国家的惠民政策达到全覆盖。近年来,营养餐、免学杂费等教育惠民政策覆盖了所有单亲、孤儿等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整体生活水平相对较好,基本没有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
2. 政府的重视程度在逐年提高。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在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学校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经常性对问题较大的学生做心理沟通、情绪疏导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抚慰和帮助了部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 社会关注度逐年加大。充分发挥各群团组织的作用,由妇联、团委牵头,多次组织“爱心妈妈手拉手”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部分民间组织和爱心企业家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钱物,社会捐助既是对政府资助的有效补充,又体现了我们留守儿童工作广泛的社会参与性。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经济上的贫困。留守儿童中,有的是父母离异后互相推诿谁都不管,有的是父母去世老人管,还有的是老人本身就有病,加上经济条件不好,管理有难度。这些留守儿童基本都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且国家的资助政策很多偏向普惠性,资助范围广,相对到个体资助金额有限,对个别特困留守儿童资助力度还略显不够。
2. 心理上的问题。父母离异后要么不管,长时间不见,要么见了面以物质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有的孩子对父母中的一方产生怨恨甚至演变成仇恨。这个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多。通过调查走访发现,这个类型的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大于经济困难,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和正确引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亟待解决的社会的问题。
3. 学校管理上的缺失。学校大部分心理咨询的老师都是身兼数职,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指导和交流,心理辅导不成体系,心理干预成效不显著。加之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这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三、对今后留守儿童工作的一些思考
1. 建档立卡,增强资助帮扶的精准性。区资助中心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贫困留守儿童档案》《贫困学生档案》,将留守儿童中贫困程度较高的儿童单独梳理出来,建立《特困学生档案》,落实精准资助,增强学生资助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形成合力,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探索积累符合实际的留守儿童资助经验,通过特殊家庭留守儿童个案研究,探寻开展特殊留守儿童资助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多元化资助的方式方法。广泛联系、多方动员,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合力,架起他们与贫困留守儿童之间的资助桥梁,争取更多资金落实到贫困留守儿童手中。尽量让这些孩子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3.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让留守儿童体会集体的温暖。在中小学校继续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4.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逐步杜绝只生不养的落后觀念。
5. 加大心理咨询活动的力度,有针对地解决个别儿童心理问题。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及时发现和矫正个别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化解他们心里的烦恼。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耐心细致地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继续提高班主任及宿管人员关爱及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让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随时陪伴问题留守儿童。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