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翔
刘洪洋创作过程
刘洪洋1963年生,天津宝坻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京东印社社长等。
结识洪洋贤契近二十年,深知其为人真诚,心性率直。洪洋好读书,追求艺术孜孜矻矻,矢志不渝,实是同辈人中之翘楚。看到近年来他取得的成绩,甚是欣慰,更为难得的是他“力有余而不逞”,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实是“致远之才”。
洪洋为艺博取而精专,对北碑、隶书、行草皆有灼见,其篆书、篆刻已具个人风骨,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应该说是与其勤奋的艺术实践、深厚的传统文化砥砺、睿智的勤思分不开的。我观其作品颇有“明心见性”写情明志之象,这与当下重形式、轻内蕴的时风是迥然不同的。他把分朱布白、笔意墨象作为感悟人生、活在当下的载体。诚如《易·系辞上》云:“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书法的笔意墨象不是简单地描画,而是得自然之具象、形势、精神气韵,从而丰富其内涵和张力。由象生意是书法的“心迹”,重内蕴才是艺术的实质,洪洋做到了。从当下书坛现状来看,能够真正进入这一层次的青年书家实属凤毛麟角。简单地说,能够把书法当成一种爱好固然不错,当成追求更难能可贵,可追求什么要另当别论。当下不少书家还停留在物质层面,不能站得更高,终归未能摆脱“心为形役”的尴尬境地。然而,我并非说书法篆刻艺术不能走向市场,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于经济并不富裕的书法篆刻作者来说当是一种裨益,但我们对艺术的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低层次上。丰子恺在论及李叔同出家因由时,曾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能够像弘一大师那样走进灵魂生活层次的艺术家屈指可数,不可能每个人都达到弘一大师的那种境界,用书法弘扬律宗佛学,“字即是法”。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哲学》一文里对人生境界也有类似的说法。对于书法的追求我们也应当“取法乎上”。洪洋能把书法、篆刻精神生活化,且能不为单纯物质生活所囿,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也是我看其能与当今“大家”比肩、是“致远之才”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已年过古稀,自以为识少思拙,不敢有半日懈怠,一个书法家能否在书法史中有一锥之地,只看他到60岁时是不是还在进步就行了。这并不是说到60岁时还在进步就能在书法史中如何如何了,只是说有希望、有可能。问题在于,不少书法家别说到60岁,他们到40岁就止步了。黄宾虹先生60岁之后日课作草二十年不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洪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时至今日仍能下“笨”功夫,扎扎实实地临摹,波澜不惊地过自己的艺术生活,潜心作学问、搞创作,假以时日定有胜过老夫之时。
刘洪洋 左壁东窗八言联 240×34cm×2 纸本 2014年
释文:左壁观图,右壁观史;东窗养蕙,西窗养兰。观古法书,当澄心静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或得结构而不得锋芒者,模本也。得笔意而不得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者,集书也。形迹虽存而真彩神气索然者,双钩也。又古人用笔墨,无论燥润肥瘦,俱透入纸素,后人伪作,墨浮而易辨。洪洋。
钤印:刘弘羊(白)
刘洪洋 自胜者强(附原石)
刘洪洋 马车天下游
刘洪洋 温恭自虚
刘洪洋 文章有神诗有道
刘洪洋 西北望射天狼
刘洪洋 赏心乐事
刘洪洋 潭水一樽(附边款)
刘洪洋 知天命
刘洪洋 京都纪事
刘洪洋 佛寿无量
刘洪洋 周公复梦于我
刘洪洋 马迁史记(附边款)
刘洪洋 心与物冥
刘洪洋 游鱼在鼎
刘洪洋 刘郎
刘洪洋 物游心悟
刘洪洋 喜上加喜
刘洪洋 因佛得福乃天意(附边款、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