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研究的方向与路径——来自荷兰隐喻实验室的启示

2018-07-20 07:52张建丽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料库隐喻实验室

张建丽



隐喻研究的方向与路径——来自荷兰隐喻实验室的启示

张建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结合荷兰隐喻实验室发展纲要(2015-2020),重点介绍国际隐喻研究的前沿动态与研究进路。通过全面介绍该实验室五个研究方向(刻意隐喻、多模态隐喻、隐喻变异、修辞架构、隐喻阻遏)及其所属分支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设计,以期为国内隐喻研究获得纵深维度拓展提供一些参考,促进本土化隐喻研究与国际隐喻研究的学术对话与争鸣。

隐喻研究;方向;路径;启示

一、引言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隐喻研究可以回溯到东西方几千年前的语言生活当中,无论是苏格拉底的“教师产婆说”还是庄子的“鲲鹏逍遥游”均体现了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属性。然而,以往隐喻大多被看作是一个辞格而被划入修辞学范畴。无论是古希腊的《修辞学》,还是中国的《文心雕龙》都属此列。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语言哲学研究的“认知转向”,隐喻才开始作为一种概念认知现象而被赋予全新的研究意义。在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下,作为研究历史最为悠久、研究人员最多、最为人们关注的隐喻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随着多个学科视角的介入,隐喻研究日渐成为一门显学(束定芳,2000)。然而,国内隐喻研究在研究视野、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设计上与国际研究都有一定的差距(张全生,2004)。仅以语料库隐喻研究(周运会、吴世雄,2015)和隐喻能力研究(陈朗,2016)为例,国内相关研究在研究模式、方法与成果显示度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我们亟需了解当下国际隐喻研究的前沿走向与具体路径,提升隐喻研究的国际占位意识,拓宽隐喻研究选题的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隐喻研究方法展开本土化研究。因此,本文尝试结合国内外有关隐喻研究的最新相关文献(孙亚,2012;张蕾,2017;孙毅、陈朗,2017),重点介绍隐喻研究的国际领军人物Steen教授所领导的荷兰隐喻实验室的隐喻研究纲要(2015-2020),以期为国内隐喻研究的方向与路径提供些许思考。

二、荷兰隐喻实验室概览

荷兰隐喻实验室的前身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隐喻实验室,策划筹建于2009年,并于2010年正式成立。该实验室借鉴了“阿姆斯特丹高级媒体研究中心”的组织经验,并由国际知名隐喻研究专家Steen教授领导,积极尝试以可持续发展方式推进隐喻原创性研究。荷兰隐喻实验室的人员构成梯队合理:国际范围内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充分体现了“跨国界,跨学校和跨学科”的显豁发展视野,其中,包括Mark Turner,Jeanette Littlemore,Raymond Gibbs等知名认知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具体学科则涉及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神经科学、教育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目前,该隐喻实验室已经拥有20余名研究人员,其学术成果分别在隐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文献上发表。其中,本杰明出版公司发行的《语言、认知与交际中的隐喻》丛书中收录该实验室研究人员的隐喻研究成果六本,(2013),(2014),(2015),等百科全书类手册收录四篇,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包括)发表多篇。仅以2016年这一年为例,该实验室发表隐喻相关论文15篇,出版隐喻专著三部,国际学术会议录用论文26篇,应邀全球讲学14场,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四项,获奖五项,其国际学术影响力可见一斑。

荷兰隐喻实验室的学术资源特色鲜明,不但拥有全球最大的手工标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在线隐喻语料库,而且还拥有独一无二的视觉隐喻语料库,这些在其网站(http://metaphorlab.org)上都支持对外开源检索。2015年,隐喻实验室喜迁新址,整合了原来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学术资源,并重新命名为“阿姆斯特丹隐喻实验室”。与此同时,策划成立实验室管理小组,重新组建国际专家委员会,并且围绕五个方向重新撰写实验室研究纲要(2015-2020),还与三个跨学科研究单位(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网络研究院、阿姆斯特丹大学语言与传媒中心以及阿姆斯特丹脑认知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从纵深维度拓展研究界面。下面我们就介绍支持荷兰隐喻实验室日渐繁荣的独特隐喻研究方向与路径,以期为国内隐喻研究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三、荷兰隐喻实验室的研究纲要(2015-2020)

作为全球最大的隐喻研究组织,该实验室旨在系统研究隐喻的哲学、理论、方法论、实证与应用维度,关注隐喻发生的条件、方式、效果以及目标群体。为了指导具体隐喻研究工作,荷兰隐喻实验室于2015发布了“隐喻研究纲要(2015-2020)”,对这五年间的隐喻研究进行宏观规划。荷兰隐喻实验室对于隐喻研究的基本观察场域可以分为语言和话语两块。对于语言使用而言,主要关注语言使用的三维模型(语言、概念与交际)(Steen,2017)的解释效度;对于话语而言,主要聚焦具体语境下编码文本使用的体裁驱动模式的解释效度。通过观察话语中语言的互动性使用来解释隐喻的运作方式与机制。为此,采取跨学科、多方法与多视角展开原创性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应用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五个维度展开:刻意隐喻(deliberate metaphors)①、多模态隐喻(metaphor and multimodality)、隐喻变异(variation in metaphor)、修辞架构(figurative framing)、隐喻与论辩(metaphor and argumentation)。下面我们将以其隐喻研究纲要为基础,详细介绍荷兰隐喻实验室所展开的五个隐喻研究方向以及具体研究项目情况,以期为国内隐喻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1 研究方向一:刻意隐喻研究

自语言研究的认知转向以来,隐喻研究模型基本主要由语言和心智两个维度构成。然而,新近研究则表明隐喻研究需要把同语言和心智密切相关的交际维度纳入到以往的研究模型中来,以此观察隐喻使用所涉及的心智分层。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释隐喻的刻意用法与非刻意用法的区别,同时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语言使用中所涉及的隐喻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隐喻在话语中的运作机制(Steen,2017)。在此基础之上,该实验室以Steen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形成了隐喻研究的全新理论范式:刻意隐喻理论(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Steen,2011,2017)。刻意隐喻理论主要回答在什么情况下隐喻的使用具有刻意性?具体方式如何?发挥哪些功能?产生了什么效果?刻意隐喻又是如何把语言人的注意力从目标域转移到源域来作为比较的基础?围绕刻意隐喻演技而展开的研究项目包括五个项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刻意隐喻研究项目概览

第一个项目“知识共享群组中的知识隐喻研究”主要研究知识共享群组中的知识借助隐喻而实现概念化的方式与机制,其研究目标在于揭示知识作为概念的理解过程所涉及的多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其具体的研究问题是:“在知识共享群体中,知识如何通过语言、姿势以及整体认知行为而隐喻化地实现概念化?”其研究方法以定性个案分析方法为主。第二个项目“刻意隐喻价值研究”探讨刻意隐喻同非刻意隐喻之间的区别。首先,建立一个刻意隐喻理论框架,然后探索刻意隐喻识别方法,接着,考察口语和书面语中刻意隐喻的功能与分布情况。同时,该项目还会采取实验研究法来探讨刻意隐喻的识别与处理过程,其研究方法主要以语料库分析与实验方法为主。这种语料库与认知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是对当下隐喻研究过于依赖语料库方法的一种突破,因此值得引起关注。

第三个项目“大学讲座中的隐喻研究”分析美国大学讲座中用来交流知识的刻意隐喻用法与功能。首先,识别每个讲座的不同语篇类型与结构,然后识别其中所使用的与抽象(科学)知识交流最直接相关的刻意隐喻频次。为了更确切地刻画知识传播中刻意隐喻的角色,其功能分析需要参考其所发生的语篇类型的本质与目标,其研究方法主要是语料库分析法。第四个项目“体验仿真与隐喻研究”立意颇新,主要致力于从全新的体验仿真视角出发,借助理论分析法来梳理有关隐喻理解的体验语言处理方面的不同研究结论,并基于Steen提出的刻意隐喻和非刻意隐喻区分来为以往研究发现不一致的地方提供清晰的解释。

第五个项目“非刻意隐喻抑制研究”探讨刻意隐喻和非刻意隐喻的阅读与理解刺激如何影响隐喻相(无)关源域-目的域词语的语义启动(semantic priming)。其具体研究问题为刻意隐喻为何适于激活多个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刻意隐喻是否被看作是普通隐喻?概念隐喻是否如Lakoff和 Johnson(1980)所言,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自动组成部分?该项目在Glucksberg等(2001)研究基础上,借助刻意隐喻理论范式予以补充性调整。通过使用包括字面陈述、刻意隐喻和非刻意隐喻等不同的刺激启动项,该项目基于认知实验法来尝试破解使用不同类型的隐喻表达是否会导致与之类似的带有明显源域属性的语义启动,其实验结果所提供的实证数据有助于对比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隐喻理论的主体原则的比较与评估。项目四和项目五的科学性十分明显,其基于假设-证伪的设计思路对于隐喻研究实现软科学向硬科学的过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 研究方向二:多模态隐喻研究

与现有大多数隐喻研究不同,多模态隐喻研究关注的是隐喻以非语言符号形式存在的条件、方式、特点、功能与效果。该研究方向的总负责人是Marianna Bolognesi博士,其研究目的有二:第一,揭示隐喻在非语言层面表征形式以及特定模态隐喻表达之间在隐喻概念化、表达与交际等三个维度上的区别;第二,查明上述隐喻表达如何介入特定模态概念表征或者与之建立关联。该方向由五个项目组成,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多模态隐喻研究项目概览

第一个项目“词语与概念研究”主要回答在同时考虑隐喻的规约性、抽象性与可理解性所起的作用的情况下,是否可能预测隐这些隐喻运用两种不同方法通过在“A 是B”构式的两个不同域中随机配对产生的隐喻的解释内容?其具体研究方法就是研究实验对象针对随机从80组概念(分为具体类和抽象类两种)中抽选出来的40个“A 是B”隐喻构式的理解情况,以此建立人类隐喻解释的预测模型。第二个项目“符号与体验性研究”主要回答“语言信息和感知信息的认知过程是否存在区别或者重合?两个信息流(语言经验和感知经验)是共用一个认知系统,还是各自分配一个认知系统?”,力求基于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对上述两个概念予以廓清。第三个项目“视觉隐喻子库标注工具开发”的研究目的在于调查哪些网络用户比较典型地使用隐喻表达,其研究问题是网络用户如何编码视觉隐喻?这些元数据的主体暗示了自身与视觉隐喻的认知处理过程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对于视觉隐喻标注具有哪些方法论上的启示?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从语言使用对象的角度为我们提供视觉隐喻的深层解释理据,更可以为视觉隐喻语料库标注提供理论支撑。

第四个项目“视觉隐喻识别程序研究”旨在参照MIPVU言语隐喻识别方法,开发一种非常规语境下隐喻视觉表征的识别与分析方法,可以为多元语境中视觉隐喻的本质和发生情况研究提供参考。第五个项目“视觉隐喻的情景定位研究”的目的在于建构基于图像的隐喻比较语义学框架。通过对比视觉隐喻和隐喻表达的话语模态,以求廓清二者之间的异同,并且弄清种种特性对于隐喻概念化的作用。由上可见,无论是研究焦点还是语料库研发,这一研究方向是对当下大多数隐喻研究过于关注语言层面的一种突破。国内有关多模态隐喻研究虽有一些(刘宇红, 2011),但大多比较零散,基于多模态隐喻语料库开发的原创性与实证性研究凤毛麟角,因此,该实验室有关“多模态隐喻研究”的语料库开发项目对于国内学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 研究方向三:隐喻变异研究

隐喻变异研究是一个经典课题,如何旧题新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荷兰隐喻实验室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因此,第三个研究方向关注隐喻使用在不同文本、不同语境、不同话语符码范畴之间发生变异的条件、方式、功能与效果,避除了传统隐喻变异研究取景偏狭的不足。该研究方向总共由三个项目组成,负责人是Tina Krennmayr博士,具体信息如表3所示。

表3 隐喻变异研究项目概览

在进行隐喻变异研究的时候,该研究团队一方面表现出对于传统隐喻研究传统的尊重,同时积极尝试在切入视点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第一个项目“英语一对一学术咨询语境下的隐喻使用研究”基于西班牙学生与老师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进行学术咨询视频录像语料,尝试回答国际化语境下的隐喻使用具有什么特点?隐喻在多大程度上是双方互相协商与协同建构的结果?第二个项目“借助语义标注工具测定会话双方边界对齐研究”使用现有最先进的语义标注工具来分析学生和老师的在办公室里的咨询对话语料,以此揭示不同语言使用群体之间的会话边界对齐情况。第三个项目“利用隐喻展开短语动词和介动词教学研究”关注短语动词和介动词之间的隐喻性关联,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摸索短语动词和介动词教学的有效方法并予以测试。可见如何把隐喻变异研究的学术性与致用性相结合是贯穿这一研究方向的隐性指导红线。

4 研究方向四:修辞架构研究

第四个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隐喻和其他辞格(反讽与夸张)被用来从特定修辞视角来架构特殊信息的条件、方式、功能与效果展开。该团队一方面探讨三种辞格独立使用的情况,同时更着重研究三者如何互相关联地被用来建构某些重要社会议题。其出发点是隐喻三维(语言、认知和交际)框架(Steen,2017),并将这一框架应用于修辞架构研究当中,力求实现社会研究科学化。该研究方向由Christian Burgers博士负责,由五个项目组成,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修辞架构研究项目概览

鉴于如何准确识别隐喻和反讽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该团队先后研发了隐喻识别程序(MIP,Pragglejaz Group,2007)及其改进升级版(MIP-VU,Steen et al.,2011)和话语反讽识别程序(VIP,Burgers et al.,2011),提升了语言认知研究对象遴选的规范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基于上述两个识别程序,第一个项目“社会语境内(外)的词汇研究:以夸张为例”尝试开发夸张识别程序来对比三个辞格的认知特征。目前该程序已经完成主体设计,最终成果正在整理当中。第二个项目“修辞架构研究”关注有关经济类题目的公共话语中修辞框架的使用、效果与演进特点,研究视角兼顾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研究方法整合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值得特别参考。

与第二个项目类似,第三个项目“荷兰公共话语中修辞架构的动态机制研究”从实验的视角出发来探讨修辞架构(隐喻、夸张或者反讽)对于普通公众的影响;但是又与第二个项目不同,该项目最终旨在揭示架构的历时效应、重复效应和挑战效应对于公共舆论建构的重要性。第四个项目“道德隐喻研究”整合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特别关注有关道德的理论,尝试以一种先立后破的证伪方式验证George Lakoff(1996)的道德隐喻理论假设,论证设计思路让人耳目一新。第五个项目“利用刻意隐喻进行协同创作研究”关注刻意隐喻如何被用作健康运动中的协同创作,观察刻意隐喻的创新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与协同话语参与度与理解度的关系,以此来考察协同话语输出中刻意隐喻的概念化作用。这种基于关系管理视角而展开的公共话语隐喻概念化研究在国内目前尚未见到。

5 研究方向五:隐喻与论辩研究

第五个研究方向主要探讨隐喻以非字面比较的方式被用来表示推理和论辩的条件、方式、功能以及效果,总负责人是Jean Wagemans博士。通过聚焦隐喻的论辩维度,尝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提出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来探讨隐喻阻遏(resistance to metaphor)的条件、方式和原因,其成果最终将表现为一个包容性的分析模型、四个不同话语实践中的实证研究以及对于语言使用者阻遏隐喻实践与能力实验结果汇报。该方向研究项目主要由两个博士后项目和四个博士项目构成。博士后项目主要研发理论框架,而博士项目主要研究不同语境下隐喻阻遏的生发条件。具体如下表5所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方向的研究项目于2016年刚刚获得荷兰科学研究组织立项,所以选题最有前沿性与代表性,其下属的六个子课题也因此特别值得期待。

表5 隐喻阻遏研究项目概览

第一个项目“隐喻阻遏测试研究”探讨测试隐喻阻遏的触发条件以及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为了建构并检测这一模型,隐喻论辩特点以及隐喻接收者特点对于阻遏的效果会通过三个实验逐一检验。第二个项目“论辩语篇中的隐喻阻遏建模”研究论辩语篇中分析隐喻功能的理论框架及触发隐喻阻遏的生成机制。该研究首先研究论辩语篇中的隐喻具有什么功能,然后再观察这些隐喻的论辩性用法可以触发哪些阻遏。第三个项目“科学语篇中的隐喻阻遏研究”研究认知科学与心智哲学中有关大脑 / 心智的计算机隐喻的论辩功能,尝试识别与刻画隐喻在科学界与哲学界地位评价的不同评价标准以及隐喻阻遏的论辩功能。

第四个子项目“汉语失语症健康看护中的隐喻使用研究”研究汉语失语症语境下的隐喻使用。通过分析汉语失语症病患的会话,参照隐喻的三维分析模型,探讨失语症病患如何借助隐喻来谈论自己的经历?在失语症语境下隐喻阻遏发生的条件、方式和原因是什么?等问题。第五个项目“政府与政治语篇中的隐喻阻遏研究”研究的是政治语篇中与癌症有关的战争隐喻阻遏的发生方式、条件与原因。第六个项目“公众话语中与癌症有关的战争隐喻阻遏研究”研究公众话语中与癌症有关的战争隐喻阻遏的发生方式、条件与原因。上述两个项目都借助隐喻三维模型以及论辩的语用-辩证方法展开具体研究,虽然焦点不同,但是普遍反映了隐喻阻遏研究的公共话语解释力,也充分体现了隐喻研究从认知体验性到社会体验性的焦点转型。

四、结语

荷兰隐喻实验室的隐喻研究方向普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研究纲要所设置的研究项目基本涵盖了国际最大的隐喻研究组织RaAM最近三次年会(2014,2016,2018)以及专题研讨会(2013,2015,2017)的主题。以上我们结合荷兰隐喻实验室的研究纲要(2015-2020),介绍了该实验室近几年的主要隐喻研究方向与具体项目情况。通过观察该实验室的研究项目、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人员设置,有助于开阔国内隐喻研究视野,助推前沿性隐喻研究并与国际学术界形成有效高端对话,特别是研究的系统性与延展性,成果发表的持续性与影响性,人员搭配的国际性与合作性,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第一,就研究对象而言,Steen(2015,2017)的例子大多与论辩语篇相关,如医学阐释与学术论辩。在这样的例子中,语言使用者的目的性明确,说话人必须注意话语措辞以便更好地传递交际信息,实现“劝说”的目的。因此,Steen得出结论,刻意隐喻具有充分的交际理据性,其存在意义在于帮助语言使用者实现既定的交际目的,因此对题提炼具体的研究框架效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就研究视角而言,Steen的研究基于语言学所倡导的结构-功能视角。根据这一研究视角,语言结构被看作是与语言功能之间相互适应以便满足具体交际需要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语言结构被看作是语言使用者实现既定交际目的的一种策略性选择。因此,当隐喻常被描述成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时,就不再独立于语言使用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察视角,Steen将刻意隐喻的使用视为语言使用者为了适应环境需要而提取出来的一种语言策略,其具体使用过程可以看作是隐喻所表征的话语焦点在源域和目的域之间映射与切换的功能聚焦过程。就研究方法而言,Steen对于定量(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思辨研究)均赋予充分的重视,但是重心更偏向于前者,因此往往采取“先假设,后检验”的研究思路。由于刻意隐喻理论(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当下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因此,Steen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理论建构之上无可否非,难能可贵的是Steen已经把实证研究提到了主要日程之上。总而言之,从荷兰隐喻实验室的发展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下的隐喻研究已经走上了问题导向的跨学科整合研究轨道,多模态隐喻语料库建设、公共话语中的隐喻多维分析以及隐喻实验等话题将成为未来隐喻研究获得纵深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合理借鉴该实验室的上述选题,并注意在研究的本土化、理论方法创新和跨学科合作上多下功夫,完全可以获得具有高显示度的学术成果,在隐喻研究的国际学术共同体内发出“中国好声音”。

注释:

① 我们之所以把deliberate一词翻译成“刻意的”,因为Steen在论著中多次区分了deliberate和deliberative的区分,前者强调有意识地的元语用意识,后者侧重的是慎重地。因此,我们参照国内语用学专家对于deliberate一词的翻译(何自然和申智奇(2004)将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翻译为“刻意曲解”),将deliberate metaphor翻译为“刻意隐喻”。

[1] Lakoff, G. 1996.[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Metaphor Lab Amsterdam.[DB/OL]. http://metaphorlab.org/research/ research-program-2015-2020/.

[3] Pragglejaz Group. 2007.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J], (22): 1-40.

[4] Steen, G. 2011.What Does “Really Deliberate” Really Mean? More Thoughts on Metaphor and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J]., (1): 53-56.

[5] Steen, G. 2017. 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Main Tenets, Urgent Issues[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1): 1-24.

[6] 陈朗. 2016. 国外隐喻能力研究综述——回眸与前瞻[J]. 外语研究, (4): 22-27.

[7] 何自然, 申智奇. 2004. 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 现代外语, (3):163-170.

[8] 刘宇红. 2011. 家用电风扇速度标示的非言语隐喻研究[J]. 外国语, (5): 62-66.

[9] 束定芳. 2000.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 孙毅, 陈朗. 2017. 蓄意隐喻理论的学术进路[J]. 现代外语, (5):715-724.

[11] 张全生. 2004. 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173-176.

[12] 周运会, 吴世雄. 2015. 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综述[J]. 外语学刊, (1): 72-78.

[13] 张蕾. 2017. 新闻语篇隐喻的身份构建功能——以中美媒体第一夫人表征对比研究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 58-62.

[14] 孙亚. 2012.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隐喻使用研究——以中美媒体甲流新闻为例[J]. 外语学刊, (1): 51-54.

The Directions and Ways of Metaphor Studies: Implications from Metaphor Laboratory in the Netherlands

ZHANG Jian-li

Based on the Program of Metaphor Laboratory (2015-2020) in the Netherlan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uture directions and routes of metaphor studie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of the five research fields of the lab (deliberate metaphor, multimod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variation, rhetorical structure, metaphorical resistance) with regard to the objectives, questions, methods and designs of all the researches,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omestic metaphor studies and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metaphor studies.

metaphor studies; directions; ways; implications

H310.5

A

1008-665X(2018)4-0095-10

2017-10-09;

2018-01-22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篇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法隐喻习得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6YYE05)

张建丽,讲师;研究方向:隐喻学、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语料库隐喻实验室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活的隐喻》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